刘薇
-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IL-2、TNF-α的表达及注射该因子后对肝纤维化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脏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及注射该因子后对肝纤维化的干预。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分3组,每组16只,其中2组于感染6wk后分别隔日注射(ip)IL-2和TNF-α连续4wk,另设未感染正常鼠为对照组,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动态观察相关因子活性。结果 感染未处理组小鼠肝脏中IL-2和TNF-α含量随感染时间(8、11、14、18wk)延长而缓慢下降,而感染6wk后经腹腔注射IL-2或TNF-α组小鼠则随着相应因子的补充而显著上升,末次注射后1~8wk,肝内IL-2或TNF-α水平明显高于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肝组织肉芽肿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 小鼠6wk后(成虫排卵后)给予外源性IL-2或TNF-α注射,能诱导相应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并有减轻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表现。
- 曾令兰罗端德李淑莉刘薇贺永文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感染肝脏IL-2TNF-Α注射肝纤维化
- 前列腺素E_1对日本血吸虫病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被引量:9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 E1 (PGE1 )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用免疫组化 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 ,定量检测并分析 PGE1 治疗前后 ,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肝内 、 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变化。 结果 (1)感染组大鼠肝内 、 型胶原及 TGF- β1 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 ,呈密集片状着色。经 PGE1 治疗后 、 型胶原及 TGF- β1 的着色均明显减少。 (2 ) PGE1 治疗组 、 型胶原及 TGF- β1 的含量分别为 0 .2 5 71Sv± 0 .1939、0 .2 45 9Sv± 0 .1836和 0 .135 1Sv± 0 .0 941(Sv为面密度 )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的 0 .475 9Sv± 0 .2 40 1、0 .46 12 Sv± 0 .1987和 0 .34 5 0 Sv± 0 .2 15 2 (P<0 .0 5 ) ;(3)在 PGE1 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大鼠肝内 , 型胶原的含量均与 TGF- β1 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96 36 ,P<0 .0 5 ;r=0 .86 6 7,P<0 .0 5 ) , 型胶原的含量亦均与 TGF- β1 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96 36 ,P<0 .0 5 ;r=0 .92 72 ,P<0 .0 5 )。 结论 PGE1 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 PGE1 抑制 TGF- β1 的表达有关。
- 贺永文刘风超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刘薇
- 关键词: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前列腺素E1
- 绿色荧光蛋白/PAP-a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PAPa融合表达载体,并检则其在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获得PAPa基因;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入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C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PN1中,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GFPPAPa;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该载体转染到SMMC7721中,Westernblot检测PAPa的瞬时表达,荧光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果pEGFPPAPa转染SMMC7721细胞后,在细胞中检测到PAPa基因片段,Westernblot可以检测到PAPa在SMMC7721细胞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转染细胞中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论pEGFPPAPa在SMMC7721细胞中获得了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PAPa和绿色光蛋白的双重活性,该载体的成功表达是研究PAPa抗肿瘤或抗病毒活民生的基础。
- 贺永文潘延凤王华刘薇郭劲松
-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核糖体失活蛋白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在重症肝炎医院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重症肝炎患者50例,分为发生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以2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抗感染治疗效果又将感染组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14天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sTRAIL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结果重症肝炎感染组、非感染组血清sTRAIL水平分别为(10.23±3.31)、(7.43±2.88)pg/ml,正常对照组为(2.38±1.63)pg/ml,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感染组又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分别为(580.49±140.95)μmol/L、(30.42±3.72)g/L、(8.54±3.58)×109/L、(6.68±3.11)×109/L,非感染组分别为(479.02±145.29)μmol/L、(33.98±4.04)g/L、(6.11±1.82)×109/L、(4.75±2.11)×109/L,感染组TB、WBC、N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ALB水平低于非感染组(P<0.05或P<0.01),但血清sTRAIL水平与TB、ALB、WBC、N均无相关性;感染组抗感染治疗有效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清sTRAIL水平逐渐下降,治疗前为(10.12±3.11)pg/ml、疗程的第7天为(8.19±2.65)pg/ml、疗程的第14天为(6.72±2.83)pg/ml,疗程的第14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无效组治疗前为(10.36±3.64)pg/ml、疗程的第7天为(10.51±2.97)pg/ml、疗程的第14天为(11.74±3.44)pg/ml,3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疗程的第7、14天有效组血清sTRAIL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无效组(P<0.05、P<0.01)。结论 TRAIL可能在重症肝炎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检测血清sTRAIL水平了解重症肝炎医院感染的发生及转归。
- 魏屏张景辉刘薇朱祥珍
- 关键词:STRAIL重症肝炎医院感染
-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抗病毒应答的关系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α 干扰素 (IFN α)抗病毒治疗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的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消长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治疗前后血清标本 - 2 0℃保存 ,通过ELISA法同步检测并与正常人做对照。结果 :IFN α应答组 (n =10 )在治疗前血清中TNF α水平明显低于非应答组 (n =15 )和正常组 (n =10 ) ,P <0 0 1;但IFN α治疗后无论是应答组还是非应答组均较治疗前下降 ,尤其是非应答组下降更明显。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例血清中IL 8水平均较正常组低 ,经IFN α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并接近正常人水平 ,但应答组和非应答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的失调 ,IFN α具有抑制TNF α和增进IL 8表达的调节作用 ,但体内病毒复制消长与TNF α和IL
- 何生松李淑莉熊莉娟刘薇曾令兰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白细胞介素-8Α-干扰素抗病毒应答
- 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分析,进一步探讨适用于临床基因诊断的有效手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并与常规定性PCR和杂交梳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FQ-PCR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杂交梳法及常规PCR法,其阳性率依次为:92.80%、78.57%和46.43%。结论:FQ-PCR技术,不仅可减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假阳性,而且能真实可靠的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大大提高乙肝病毒的检出率,对临床诊断、药物筛选及疗效考核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 李淑莉曾令兰隗荣华郭劲松杨晓铭刘薇
- 关键词:临床诊断学乙型肝炎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
- 荧光定量PCR法在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通过与荧光半定量PCR及传统逆转录PCR(RT-PCR)比较,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在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Q-PCR、荧光半定量PCR及RT-PCR三种方法同步检测180例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含量,所得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FQ-PCR在血浆中及单个核细胞中的阳性检出例数最多,分别占78.3%和83.7%。无论是在血浆中或单个核细胞测定,FQ-PCR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同步检测的荧光半定量PCR及RT-PCR(P〈0.01)。以RT-PCR为标准,当HCV RNA水平在10^3~5copies/ml时,FQ-PCR和荧光半定量PCR阳性检出水平相一致(P〉0.05),明显高于RT-PCR(P〈0.01)。当HCV RNA水平在10^6~7cop-ies/ml时,3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基本相同(P〉0.05)。结论:FQ-PCR检测HCV RNA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且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小。
- 隗荣华李淑莉刘薇曾令兰
- 关键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变异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关系
- 2002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变异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抑制性T淋巴细胞(Ts)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重型乙型肝炎42例,用PCR-SSCP技术检测HBV前C区基因变异,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成野生株、变异株及混合感染三组:7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和1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以双重染色免疫细胞学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Ts细胞。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野生株、变异株和混合感染组Ts细胞均减少,其中变异株和混合感染组的减少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ASC组相比,野生株、变异株和混合感染组的Ts细胞均显著减少(P<0.05,<0.001和<0.001)。混合感染组Ts细胞显著低于野生株和变异株感染组(P<0.0l和<0.05),但野生株和变异株感染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Ts细胞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5)。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Ts细胞显著下降,可能既与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又与HBV前C区的变异有关。
- 朱传武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刘薇
- 关键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
- TRAIL在重型肝炎患者PBMC和血清中的表达及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变化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30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RAILmRNA的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可溶性TRAIL(sTRAIL)的水平,并与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前后TRAIL的变化,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之间TRAIL水平差异.结果:重型肝炎患者PBMCTRAILmRNA的水平及血清sTRAIL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622±0.0227vs0.0059±0.0023,P<0.05;9.1058±3.2260vs2.4552±1.7485,P<0.01).mTRAIL和sTRAIL与肝功能相关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无直线相关性,膜型TRAIL(mTRAIL)和sTRAIL之间也无直线相关性.PE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PBMCTRAILmRNA水平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622±0.0227vs0.0214±0.0140,P<0.001);而血清sTRAIL水平在PE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组PBMCTRAILmRNA水平、血清sTRAIL水平均低于治疗无效组,差异显著(0.0154±0.0076vs0.0320±0.0178,P<0.01;8.0476±3.5599vs11.0479±2.6694,P<0.05).结论: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在重型肝炎病理损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RAIL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从近期观察,PE治疗能降低患者PBMCTRAILmRNA水平,但不能降低血清sTRAIL水平.
- 魏屏张景辉刘薇朱祥珍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重型肝炎血浆置换
-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
- 2001年
- 为探讨检测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体内成虫的存活率的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 ,并与乳胶凝集试验 (L AT)及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IHA)进行比较 ,结果急性期和慢性期血吸虫病患者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88.2 3%及 2 7.39%。明显高于同期 L AT及 IHA法的检出率。结论 ,循环抗原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双抗体夹心法弥补了 L AT及
- 李淑莉曾令兰刘薇熊莉娟汪湧
- 关键词:血吸虫病循环抗原双抗体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