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伟

作品数:49 被引量:632H指数:1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暴雨
  • 13篇降水
  • 7篇气候
  • 7篇大暴雨
  • 6篇中尺度
  • 6篇气候特征
  • 5篇气温
  • 5篇环流
  • 5篇急流
  • 4篇沙尘
  • 4篇沙尘暴
  • 4篇气象
  • 4篇强降水
  • 4篇强沙尘暴
  • 4篇自动站
  • 4篇雷达
  • 4篇尘暴
  • 3篇短时强降水
  • 3篇中尺度系统
  • 3篇数值模拟

机构

  • 44篇兰州中心气象...
  • 18篇中国气象局兰...
  • 15篇兰州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甘肃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 1篇上海气候中心
  • 1篇中国华云气象...

作者

  • 49篇刘新伟
  • 12篇段海霞
  • 9篇狄潇泓
  • 7篇赵庆云
  • 7篇杨晓军
  • 5篇宋强
  • 4篇孔祥伟
  • 4篇黄武斌
  • 3篇程鹏
  • 3篇段明铿
  • 3篇黄玉霞
  • 3篇孙兰东
  • 3篇岳立
  • 2篇王宝鉴
  • 2篇叶培龙
  • 2篇许东蓓
  • 2篇孙国武
  • 2篇刘抗
  • 2篇张新荣
  • 2篇杨建才

传媒

  • 13篇干旱气象
  • 10篇高原气象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2011年全...
  • 1篇第33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东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利用FY-2E卫星云图、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甘肃省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对比分析两次发生在8月中旬及相同气候背景、相同地形条件下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2014年8月16—17日和2015年8月11—12日)。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有所区别,分别由高空冷平流强迫和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高空冷平流强迫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落区较为分散,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的强降水落区则更为集中;高空冷平流强迫对抬升条件的要求比低层暖平流强迫低,而低层暖平流强迫引起的垂直速度强度弱于高空冷平流强迫;在大致相同的地形条件下,水汽条件是发生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因素,在这两次大气环流背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水汽条件好的天气过程雨强更大,短时强降水出现站次也更多。
刘新伟段海霞杨晓军狄潇泓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1981—2018年甘肃省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甘肃省1981—2018年8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甘肃省不同落区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一带,强降水中心集中在陇南的康县、徽县;按照降水落区,可划分为陇东型、陇南型、陇东南型和分散型4类。(2)甘肃7—8月最易出现极端暴雨天气,8月中旬最多,陇南出现时间早于陇东,且暴雨的夜雨特征和对流性特征较为显著,陇南和陇东南暴雨的夜雨特征较陇东更为明显。(3)近38 a甘肃极端暴雨过程存在2.5、5、10 a尺度的周期,其中2.5 a的周期振荡最明显。(4)甘肃极端暴雨天气与副高密切相关,暴雨落区与副高位置关系显著,陇东型还与北部高压脊底部的偏东气流有关,分散型还与南海的热带低压有关,陇南型和陇东南型还取决于高原短波槽的强度及位置。
刘新伟王澄海郭润霞杨晓军狄潇泓
关键词:极端暴雨气候特征环流形势
2010年7月甘肃一次区域性暴雨分析被引量:25
2011年
利用甘肃省自动站降水、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7月22~24日甘肃东部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空天气形势、多种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于大陆高压的快速发展西进,切断高原东部的短波槽造成切断低压引起的;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累计大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台风"灿都"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暴雨量级。
刘新伟段海霞赵庆云
关键词:暴雨自动站卫星云图
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异常高温的环流特征及诊断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侧80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3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NCEP/NCAR(1971—2000)再分析资料,探讨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境内,下同)夏季高温天气的变化趋势;选取了异常高温天气的典型个例,进行了环流特征和动力诊断分析,以及同一次高温过程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指数由高指数调整为低指数,并且低指数维持时,高温天气出现并维持,由低指数调整为高指数时,高温天气结束;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上下叠加是引起高温天气最主要的环流特征;高空的正变温及上下一致的负涡度亦是高温维持的重要原因;兰州市的高温与其周边地区的高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即当兰州出现高温时,青藏高原东北侧大部分地区也同时出现高温。
刘新伟赵庆云孙国武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侧环流特征变温涡度
中国东部一场罕见的大雾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34
2006年
对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入冬以来中国东部最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及其调整和演变,天气气候背景,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是在大气低层暖平流、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和充沛的水汽条件下产生的,雾的消散需要雾区有冷空气入侵,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张新荣刘治国杨建才刘新伟程鹏
关键词:大雾大气层结
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动力机制分析
甘肃河西地区毗邻沙漠、戈壁,植被稀少,气候干燥,为全国沙尘暴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近五年,甘肃沙尘暴有减少的趋势,2011年春季,甘肃省沙尘天气较历史同期偏少,3~5月,仅出现3次区域性沙尘暴过程。但4月28日出现的强沙尘...
狄潇泓刘新伟沙宏娥肖玮
关键词:沙尘暴高空急流
文献传递
西北东部暖区大暴雨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被引量:37
2017年
2013年6月19日20:00至20日08:00,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罕见的暖区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258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65 mm,且伴随雷电天气。利用卫星、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六盘山西南侧极端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近似的喇叭口地形及六盘山的阻挡,使700 h Pa偏南风在六盘山的西南侧形成一支长约200~300 km的低空急流;低空急流激发对流云带发展、加强,大暴雨主要由对流云带中一个向前传播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雷达强回波中心高度低于4 km,低质心暖云降水特征明显,对流带中具有多单体结构,大于35 d BZ强回波单体呈南北带状分布,对流单体以每小时1次的频次沿低空急流自南向北移动,显著的"列车效应"形成了六盘山西南侧带状大暴雨区。
赵庆云傅朝刘新伟陈晓燕周晓军
关键词:地形低空急流对流云带
TRMM卫星对青藏高原东坡一次大暴雨强降水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资料,NCEP、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C波段多普勒雷达和其他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年7月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坡的一次大暴雨强降水结构。结果表明,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大气在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下产生了此次大暴雨,降水具有明显的强对流性质。从水平结构来看,降水系统由成片的层云雨团中分散分布的多个对流性雨团组成,对流样本数远少于层云,但平均雨强是层云的4.7倍,对总降水的贡献达到25.6%;以超过10 mm/h雨强为强度标准,3个20—50 km、回波强度在45—50 dBz的β中尺度对流雨团零散地分布在主雨带中,对应<210 K的微波辐射亮温区和≥32 mm/h的地面强降水;对流降水的雨强谱集中在1—50 mm/h,其中20—30 mm/h的雨强对总雨强的贡献最大,这与中国东部降水有着显著区别,而90%的层云降水的雨强均小于10 mm/h。从垂直结构来看,对流降水云呈柱状自地面伸展,平均雨顶高度随地面雨强的增强而不断升高(5—12 km),强降水中心区域的质心在2—6 km;降水廓线反映出强降水系统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 km以下高度范围,且降水强度在垂直方向分布不均匀,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强度随高度升高的总趋势是趋于减弱,但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对流降水强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并且在多个地表雨强廓线中都有体现。此外,地基雷达的探测结果也表明了强降水的低质心特点及显著的逆风区演变特征,这是对TRMM PR探测的验证和补充。
王宝鉴王宝鉴黄玉霞魏栋刘新伟刘新伟黄武斌刘维成
关键词:暴雨Β中尺度TRMM卫星多普勒雷达
高原切变线形态演变对高原边坡一次降水过程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6
2020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逐小时区域站、高空站、逐小时风云2E卫星、NCEP再分析数据资料以及WRF数值模式,选取2018年8月1-3日降水天气过程,分析高原切变线形态演变对发生在高原边坡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8月1-3日降水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高原切变线,1日和2日分别为此次降水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两个降水阶段期间高原切变线由横切变线转为竖切变线;(2)在高原边坡,与横切变线引起的降水相比,竖切变线更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3)强降水发生时,竖切变线激发的TBB值比横切变线的TBB值低10~20 K,且TBB低值刚好与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间段相对应;(4)数值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强降水发生阶段,竖切变线的垂直速度、水汽含量、不稳定能量垂直梯度均表现为快速增强,且增强的幅度明显大于横切变线的对应物理量;此外,降水强度的变化与垂直速度上升高度、不稳定能量垂直梯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刘新伟叶培龙伏晶段海霞杨晓军
关键词:降水
'8.12'甘肃大暴雨特征分析
2011年8月10-13日,甘肃省河东出现了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这是舟曲山洪地质灾害气象应急响应开始后迎来的第一场区域性大降水过程,对前方救灾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大暴雨...
许东蓓刘抗车玉川刘新伟程鹏宋强孟丽霞
关键词:大暴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