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彬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淋巴
  • 8篇淋巴瘤
  • 6篇细胞
  • 4篇预后
  • 4篇弥漫
  • 3篇细胞淋巴瘤
  • 3篇淋巴瘤患者
  • 3篇弥漫大B细胞
  • 3篇免疫
  • 2篇生发中心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动物实验研究
  • 1篇医师
  • 1篇预后因素
  • 1篇预后因素分析
  • 1篇预后指数
  • 1篇治疗疗效
  • 1篇中老年
  • 1篇中老年人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绵阳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刘志彬
  • 8篇徐才刚
  • 8篇文菁菁
  • 4篇徐娟
  • 2篇周佳丽
  • 1篇刘霆
  • 1篇王雪梅
  • 1篇曾艳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较常见的B细胞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国内对FL的临床相关研究很少,现对我院FL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预后因素等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益帮助。
曾艳刘志彬文菁菁徐才刚
关键词:预后因素分析滤泡性淋巴瘤LYMPHOMA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老年人临床医师
6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681例DLBCL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免疫分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42:1,中位年龄56岁,Ⅲ一Ⅳ期者占51.4%,有B症状者占37.6%,IPI评分中高危(3~5分)者占30.2%,结外起病者占49.8%,胃肠道受累占结外器官受累者的29.0%。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降低38.3%,LDH升高56.1%,β2微球蛋白(B2-MG)升高83.0%。有B症状组患者骨髓受累比例是无B症状组的5.2倍(OR=5.212,95%CI:2.821~9.632,P=0.000)。268例可进行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76例(28.4%)、non—GCB型192例(71.6%);non-GCB型患者组有乙型肝炎(乙肝)病史者、LDH升高者、Bcl-2阳性表达率均多于GCB型患者组(P〈0.05),两型在各年龄组、不同Ki-67、不同IPI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I〉60%时,结外起病者比例明显增多(51.8%对38.7%,P=0.008);IPI3—5分组患者中ALC降低者多于IPl0~2分组(P=0.000)。多因素分析发现IPI3~5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P=0.000)。结论DLBCL患者中年男性起病多见,结内、结外比例相当,易有胃肠道受累;non—GCB型患者多于GCB型(前者有乙肝病史者居多、Bcl-2阳性表达率更高),ALC降低多见于IPI评分中高危组,IPI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文菁菁刘志彬徐娟徐才刚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生发中心预后
13-顺式维甲酸联合IFN-α-2b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动物实验研究
2016年
目的评估13.顺式维甲酸(13cRA)和IFN-α-2b单用,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套细胞淋巴瘤(MCL)动物模型的抗肿瘤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MCL细胞株Jeko-1细胞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溶剂),高(200mg/kg)、中(100mg/kg)、低(50mg/kg)13cRA剂量组,IFN-α-2b组,不同剂量13cRA联合IFN-α-2b组,阳性对照组(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同时进行干预治疗。定期观察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的表达。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CyclinD1、caspase.9及视网膜神经胶质瘤蛋白(Rb)等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中、高剂量13cRA组及中、高剂量13cRA联合IFN-α-2b组的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30%、37%、32%和33%。②低、中、高剂量13cRA组或其联合IIFN-α-2b组的抑瘤率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不同剂量13cRA组问、单用IFN-α-2b组抑瘤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剂量13cRA组或其联合IFN-α-2b组抑瘤率最高,分别为59.2%、62.6%,与阳性对照组(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Ki-67在各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④不同剂量13cRA组及其联合IFN-α-2b组凋亡细胞数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170);阴性对照组凋亡细胞数与IFN-α-2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⑤不同剂量13cRA联合IFN-α-2b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yclingD1及procaspase-9降低,cleavedcaspase-9升高,与阳性对照组表达相当;不同剂量13cRA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则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MCL动物模型中IFN-α-2b单用并未显示出疗效;13cRA单用及其与IFN-
文菁菁刘志彬徐才刚
关键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淋巴瘤维甲酸干扰素Α
48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总体及不同治疗方案疗效,探讨影响治疗方案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489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其所接受化疗方案有无利妥昔单抗的不同,分为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地塞米松)样组(n=184)和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地塞米松)样组(n=299),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可能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 RCHOP样组方案有效率高于CHOP样组方案(84.3%vs.75.6%,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脾大、淋巴细胞绝对值(ALC)降低、国际预后指数(IPI)3~5分及CHOP方案是影响总体疗效的不良因素,ALC降低〔优势比(OR)=2.060,95%CI:1.159~3.661,P=0.014〕和IPI3~5分(OR=2.157,95%CI:1.170~3.978,P=0.014)是影响CHOP样组疗效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HGB)降低(OR=3.010,95%CI:1.238~7.314,P=0.015)和IPI3~5分(OR=2.872,95%CI:1.193~6.914,P=0.019)是影响RCHOP样组疗效的危险因素;ALC在0.8×109/L^1.0×109/L时,RCHOP样组方案有效率高于CHOP样组;Bcl-2+/-、GCB/non-GCB在不同治疗方案间疗效无差异。结论 RCHOP样组方案疗效优于CHOP样组及二线治疗方案;ALC降低、HGB降低分别是影响CHOP样组及RCHOP样组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菁菁周佳丽刘志彬徐才刚
关键词:免疫分型生发中心
F184.6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文菁菁刘志彬徐娟徐才刚
文献传递
409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新诊断的409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生存的不同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层分析。结果409例患者中男244例,女165例,中位年龄56(16~8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3(2-10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VI)评分、骨髓受累、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ALC)降低、LDH升高、B:微球蛋白较正常升高2倍、治疗方案及近期疗效等对患者总体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vs)率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是影响患者OS与PFS率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当纳入IPI评分时,ALC降低、IPI3-5分是影响CHOP类方案治疗组患者(232例)OS及PFS率的不良因素(P值均〈0.05),修正(R)-IPI评分是影响RCHOP类方案治疗组患者(177例)OS与PF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Ann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OS及PFS率的不良预后因素;ALC降低及IPI3-5分是影响CHOP方案治疗患者OS与PFS率的不良预后因素;R-IPI评分是影响RCHOP方案治疗患者OS及PF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文菁菁周佳丽刘志彬刘霆徐才刚
关键词: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淋巴细胞计数存活率分析预后
F185.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生存与后分析
王雪梅徐娟文菁菁刘志彬徐才刚
文献传递
30例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30例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发病年龄介于17~81岁,中位年龄57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50~65岁,男女比例1.5∶1。其中Ann Arbor分期Ⅰ~Ⅱ期者占70.0%(21/30)、有B症状者23.3%(7/30)、淋巴结肿大者20.0%(6/30);IPI评分<2分者93.3%(28/30)、Ki-67值<20%者72.7%(16/22)。受累器官包括:骨髓、脾脏、韦氏环、腮腺、甲状腺、肺部、胃部、肠道、眼部、鼻咽部和肺。化疗组、手术联合化疗组和手术治疗组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率分别为81.8%、87.5%和77.8%,P>0.05),分期Ⅲ~Ⅳ期、IPI评分≥2分、骨髓受累、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因素能降低患者的疗效(P<0.05)。3年及5年OS分别为96.7%和90.6%、PFS分别为86.5%和79.9%,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评分≥2分、浅表淋巴结受累、骨髓受累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CD5阳性是患者生存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经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对生存及预后有明显影响的因素。结论 MALT淋巴瘤多为中老年起病,男性多于女性,常伴器官受累,手术联合化疗能获得较高的有效率;该病总体生存及预后好。
刘志彬文菁菁徐娟徐才刚
关键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