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军
- 作品数:13 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腾冲火山地震群的活动特征被引量:26
- 2003年
- 根据 1998 ,1999和 2 0 0 2年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 3期观测资料 ,从中选择出 30个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地震事件 ,这些事件主要以地震群的形式出现。从地震群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各观测台的地震波记录特征、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等方面 ,分析研究区内火山地震群的活动与岩浆囊体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 ,腾冲火山区存在 2个岩浆囊体 ,一个位于北纬 2 5 0°~ 2 5 1° ,东经 98 4 2°~98 4 8° ,深度约 4~ 6km ;另一个位于北纬 2 4 9°~ 2 5 0 5° ,东经 98 4 5°~ 98 5 5°,深度约 8~ 14km以下。地震群活动主要围绕在岩浆囊体的周围 ,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 叶建庆蔡绍平刘学军王绍晋蔡明军
- 关键词:腾冲火山地震群震源机制
- 2006年云南盐津5.1级双震的监测与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利用2006年云南省盐津两次5.1级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的近场地震监测资料,结合云南区域地震台网地震波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给出了盐津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并分析讨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过程。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处于同一构造区,发震构造为NE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3°E,倾向NW,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9km,宽度约3km,破裂面深度3~9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盐津震区地震矩为109~1016N.m,震源破裂半径为90~300m,应力降为0.0002~32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5~10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盐津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定位结果还显示,第1次地震的破裂面在深度7~9km之间为余震空白区,认为该空白区是盐津地震主破裂面上的障碍体,第2次地震将障碍体贯穿。地震破裂面障碍体的存在是盐津震区发生两次地震的主要成因,说明地震空白区图像对地震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叶建庆陈慧刘学军郭志华蔡绍平
- 关键词:震源过程震源参数
- ESS200电落锤性能分析
- 2009年
- 美国ESS200型电落锤是一种重复性好、便于运输和移动、可操作性强、经济实惠的绿色环保人工震源.可用于结构探测,又可用于地下介质物性变化的动态监测。在野外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缺陷,容易发生故障,针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故障和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并通过加装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处理措施,使之成为自动控制的编码震源。
- 李正光虎雄林郑定昌刘学军卢吉高
- 关键词:逆变电源
- 腾冲火山区地震波形特征被引量:4
- 2005年
- 通过对2002年腾冲火山区地震监测台网所记录到的火山区内的102个TS-TP≤5.5s地震事件波形进行分析发现,腾冲火山区存在火山活动所引起的S波湮灭的地震事件、火山微破裂引起的高频地震事件、火山颤动引起的包络地震事件及火山活动引起的小震群地震。
- 姜朝松叶建庆蔡绍平刘学军虎雄林
- 关键词:地震记录波形特征
- 利用主动震源直达波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监测小江断裂带浅层地震波波速变化被引量:6
- 2015年
- 为了监测云南小江断裂带附近地震波波速的连续变化,2006年4月在小江断裂带以西10 km布置了一条长235 m的主动震源浅勘测线,进行为期1个月的连续观测实验。采用前后互相关技术对直达波进行了高精度波速变化测量,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实验期间,实验点地下介质存在相对波速变化δv/v≈10^-3~10^-2;(2)波速变化随震中距增加迅速减小,这可能反映了较浅层波速变化与较深层相比更剧烈;(3)波速变化和大气压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对波速变化对大气压的敏感系数为10^-6Pa^-1量级;(4)降雨会显著影响波速与气压的关系,降雨前相对波速变化随气压增加而增加,而降雨后相对波速则与气压呈负相关。
- 徐荟刘学军王彬王宝善
- 关键词:小江断裂带
- 腾冲火山区地震的震源参数被引量:3
- 2004年
- 火山区地震与非火山区或者说一般构造区地震的震源参数有何差异?本文使用2002-06-13~09-13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火山区地震资料,用波谱分析方法测算腾冲火山区地震的震源力学参数。对其中33个地震分析得出:腾冲火山区的地震震源浅,震级偏小;地震矩M0在8.32×1010~8.96×1012N·m之间;震级与地震矩之间的关系式为logM0=0.98ML+10.48,与姚安构造区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震源位错半径在0.124~0.418km;地震应力降在(0.005~0.277)×105Pa,仅为姚安构造区地震应力降的1/5。这些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存在浅的岩浆体活动,在该区无大的应力积累。
- 刘学军叶建庆蔡绍平蔡明军
- 关键词:腾冲火山区火山地震震源参数波谱分析
-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监测与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利用宁洱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监测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结合云南区域测震台网地震波资料,给出了宁洱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分析讨论了宁洱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显示,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0°W,倾向WS,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为30km,宽度约5km,破裂面深2~12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宁洱震区地震矩范围为1012~1018N·m,震源破裂半径为300~3500m,应力降为0.0044~14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4~10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宁洱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域。地震应力降随时间逐渐衰减,表明宁洱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
- 陈慧叶建庆刘学军蔡绍平崔庆谷杨周胜何家斌李勇高洋
- 关键词:震源过程震源参数宁洱地震
-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根据云南宁洱地区地质构造、历史强震资料、云南监测中心区域台及现场流动台数字化观测台网测定的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资料及1970年以来宁洱地区6级地震序列等,深入分析研究了宁洱地区中强地震活动规律、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时空展布以及参数变化等特征,并利用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地震现场数字化观测流动台测定的余震波资料研究了该序列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认为,宁洱6级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原地重复性,在时间上具有强弱交替活动的韵律;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展布方向与穿过震区NW向宁洱断裂的走向大致一致,宁洱6.4级地震可能是由无量山断裂活动构造加剧所引起;根据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序列及历次宁洱6级地震序列时序发展特征分析研究得出,宁洱6.4级地震序列能量主要集中在震后3天内释放,4.9级以上余震发生在主震当天,地震序列早期参数和3.0级以上余震的垂直方向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非线性关系等显示,宁洱6.4级地震序列具有较明显的主-余震型特征。
- 刘翔吴国华陈慧刘学军付虹毛慧玲
- 关键词:宁洱6.4级地震
- 用深井观测的地震研究东川地区随深度变化的场地放大因子
- 2001年
- 采用中日合作 ,分别布设于东川垂直竖井中地下 2 0 0 m、 1 0 0 m和地面 3个位置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地方震资料 (震中距 8.5~ 95km,震级 ML1 .3~ 5.1 ) ,用频谱比的分析方法计算了东川地区不同深度 (- 1 0 0 m和地面 )的场地放大因子 .在 8个频率 (f =0 .75,1 .0 ,1 .5,2 ,3,4,6和 1 2 Hz)上所对应的在 - 1 0 0 m处的 3个分向 (N- S,E- W,U- D)的场地放大因子 (与 - 2 0 0 m处相比 ) ,当 0 .75 Hz≤ f≤ 2 Hz时 ,为 1 .0~ 1 .49;当 2 Hz
- 罗娣华蒋乐群赤松纯平陈敏恭叶建庆蔡绍平刘学军
- 关键词:S波尾波地震资料地震动
- 2002年腾冲火山区微震观测
- 2003年
- 20 0 2年 6月 13日至 9月 13日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了腾冲火山区及周边地区的 2 92次地震事件。对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 ,在本次观测期间 ,腾冲火山区南部地区火山地震活动仍然频繁 ,以微震为主。选用发生在火山区的 33个地震震源参数计算得出的拐角频率为 4 37~11 87Hz、应力降为 0 0 0 5~ 0 2 77MPa ,显示该区域尚属低应力分布区。S波湮灭图像的再次出现 ,充分表明在腾冲县城西南至热海的马鞍山火山、老龟坡火山一带有岩浆囊熔融体存在的可能 ,深度不超过 10km。文中还展示了台网记录到的S波湮灭、微破裂高频地震、波形特征类似火山颤动 (包络型事件 )
- 蔡绍平刘学军叶建庆蔡明军
- 关键词:微震观测岩浆囊腾冲火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