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亚军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微生物
  • 3篇马铃薯
  • 3篇间作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微生物群落
  • 2篇微生物群落结...
  • 1篇多项式插值
  • 1篇养分
  • 1篇栽培
  • 1篇生物群落
  • 1篇碳源
  • 1篇碳源利用
  • 1篇土壤微生物群...
  • 1篇土壤微生物群...
  • 1篇土壤微生物数...
  • 1篇土壤养分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作物

机构

  • 4篇宁夏大学
  • 2篇商丘市农林科...

作者

  • 4篇刘亚军
  • 2篇李越
  • 2篇马琨
  • 2篇刘亚军
  • 1篇何文寿
  • 1篇汪春明
  • 1篇马玲
  • 1篇杜春凤

传媒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马铃薯与蚕豆、荞麦间作对土壤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为揭示间作作物种间关系、探究间作栽培方式对土壤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分析手段,研究马铃薯与蚕豆、荞麦间作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马铃薯间作蚕豆后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而间作荞麦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显著增加20. 00%、22. 05%;马铃薯+蚕豆、荞麦栽培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比例,降低了放线菌比例,间作荞麦土壤放线菌数量较单作相比显著下降36. 5%;间作栽培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改变了真菌生物量/细菌生物量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的值。多元分析表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说明马铃薯不同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
刘亚军刘亚军马琨李越
关键词:马铃薯合理间作蚕豆荞麦磷脂脂肪酸土壤微生物数量
三维Fredholm积分方程和一维Volterra积分方程的快速数值解法
本文提出一种快速算法分别求解带有光滑核函数的三维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及一维第二类Volterra积分方程的数值解.利用数值积分方法离散积分方程,例如高斯数值积分公式、牛顿-柯茨积分公式,从而得到线性方程组.利用...
刘亚军
关键词:VOLTERRA积分方程FREDHOLM积分方程多项式插值
文献传递
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与土壤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宁夏南部山区常年大面积种植,改变了马铃薯原有的生产布局,致使轮作倒茬困难,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出,造成马铃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发育减弱、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微生态环境改变等状况,研究通过两年...
刘亚军
关键词:马铃薯间作模式作物养分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
文献传递
马铃薯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8
2018年
为揭示作物种间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马铃薯与蚕豆、马铃薯与荞麦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荞麦间作后土壤细菌、放线菌生物量均有所提高,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升高。培养120 h时,马铃薯/荞麦间作较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增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了35.6%、47.0%,但优势度指数增加了2.07倍;马铃薯/荞麦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了13.7%,但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增加了8.8%和3.4%。多元分析(RDA)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相关关系。综上,马铃薯与不同作物间作栽培能够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本研究为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合理间作作物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亚军刘亚军李越马琨李越杜春凤马玲汪春明
关键词:间作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