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敏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PDCD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检测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意义,初步探讨PDCD5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CD5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中PDCD5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PDCD5的表达水平和EC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均<0.05),而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未发现明显的关联性(P>0.05)。结论 PDCD5;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物。
- 刘书敏张英姿徐天和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PDCD5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
- 鲁北地区子宫内膜癌306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13年
-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鲁北地区30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两种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占内膜癌总数的90%,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占总数的10%。非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发病年龄较大[(59.32±7.77)岁],在绝经后患者的构成比较高(90%),病理分期较晚(P=0.000),组织学分级高(P=0.000),易发生深肌层浸润(P=0.014),易发生淋巴转移(P=0.006),术后复发率高(P=0.000)。结论 非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在临床病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需要重视。
- 姜娜刘书敏孙聪聪梁葵香张英姿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淋巴转移
- 鲁北地区30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对照分析
- 姜娜刘书敏张英姿
- 文献传递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DCD5)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4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及2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CD5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DCD5 mRNA的相对定量依次降低[(1.21±0.16)、(0.83±0.07)、(0.42±0.02),F=5.637,P<0.05];PDCD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82.5%、64.3%、45.0%,χ2=27.663,P<0.05);PDCD5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20.875、11.915、9.409、11.148,均P<0.05),而与年龄无关(χ2=0.287,P>0.05)。结论PDCD5的表达下调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早期预测子宫内膜癌的标志物。
- 刘书敏张英姿徐天和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
- 鲁北地区30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对照分析
-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进行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流行病调查为基础,应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300例内膜癌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膜癌患者发病年龄25岁~78岁,平均年龄55.33岁,其中已绝经...
- 姜娜刘书敏张英姿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病例对照分析肿瘤家族史
- 文献传递
- 鲁北地区子宫内膜癌发病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进行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鲁北地区6所三级医院2006-05-01-2011-10-01病理确诊的2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174例对照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OR和95%可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分析与子宫内膜癌有关联的危险性因素。结果:鲁北地区子宫内膜癌患者289例,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259例(90%);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等)30例(10%)。Ⅰ期患者219例(76%),Ⅱ期患者29例(10%),Ⅲ~Ⅳ期患者共41例(14%)。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为25~7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41岁,58~61岁为发病高峰。已绝经妇女占6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3.67,χ2=33.70,P=0.00)、糖尿病(OR=1.92,χ2=4.13,P=0.04)、肥胖(OR=4.63,χ2=50.62,P=0.00)、饮用茉莉花茶史(OR=2.63,χ2=19.84,P=0.00)、重体力劳动(OR=1.82,χ2=9.28,P=0.00)、月经不规律(OR=12.68,χ2=107.20,P=0.00)、口服中草药调经(OR=15.21,χ2=68.82,P=0.00)、绝经年龄(OR=1.10,χ2=11.56,P=0.00)、未产(OR=19.07,χ2=15.84,P=0.00)和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OR=2.91,χ2=12.22,P=0.00)等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使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OR=0.29,χ2=37.21,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3.69,95%CI:1.89~7.22)、肥胖(OR=3.06,95%CI:1.62~5.75)、月经不规律(OR=4.53,95%CI:2.13~9.60)、口服中草药调经(OR=9.31,95%CI:2.91~29.76)、绝经年龄晚(OR=1.13,95%CI:1.06~1.20)和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OR=5.20,95%CI:2.13~12.73)是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使用IUD是内膜癌的保护性因素,OR=0.84,95%CI:0.79~0.88。结论:高血压、肥胖和绝经年龄等因素可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
- 姜娜贾改珍孙红卫张磊磊刘书敏张英姿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