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吾金

作品数:289 被引量:2,731H指数:3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0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4篇哲学宗教
  • 39篇文化科学
  • 33篇社会学
  • 25篇经济管理
  • 25篇政治法律
  • 6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军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4篇哲学
  • 49篇主义
  • 29篇马克思哲学
  • 26篇黑格尔
  • 22篇社会
  • 20篇哲学研究
  • 20篇唯物主义
  • 20篇文化
  • 19篇唯物
  • 17篇马克思主义
  • 16篇本体论
  • 15篇思维
  • 14篇人文
  • 12篇西方哲学
  • 12篇历史唯物主义
  • 11篇哲学史
  • 10篇认识论
  • 10篇费尔巴哈
  • 9篇哲学思想
  • 9篇恩格斯

机构

  • 284篇复旦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黑龙江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86篇俞吾金
  • 2篇欧阳康
  • 2篇衣俊卿
  • 2篇吴晓明
  • 1篇孙正聿
  • 1篇郭贵春
  • 1篇鉴传今
  • 1篇孙云晓
  • 1篇张曙光
  • 1篇汤勤
  • 1篇金瑶梅
  • 1篇鞠实儿
  • 1篇韩璞庚
  • 1篇谢地坤
  • 1篇赵剑英
  • 1篇张能为
  • 1篇朱平
  • 1篇杨国荣
  • 1篇孙周兴
  • 1篇景海峰

传媒

  • 35篇探索与争鸣
  • 19篇复旦学报(社...
  • 16篇哲学研究
  • 14篇学术月刊
  • 11篇哲学动态
  • 11篇当代国外马克...
  • 10篇中国社会科学
  • 9篇马克思主义与...
  • 9篇天津社会科学
  • 8篇社会科学战线
  • 7篇学术界
  • 7篇江海学刊
  • 6篇社会科学文摘
  • 4篇东南学术
  • 4篇江淮论坛
  • 4篇社会科学
  • 4篇毛泽东邓小平...
  • 3篇浙江学刊
  • 3篇求是学刊
  • 3篇河北学刊

年份

  • 1篇2015
  • 9篇2014
  • 12篇2013
  • 17篇2012
  • 17篇2011
  • 12篇2010
  • 19篇2009
  • 12篇2008
  • 14篇2007
  • 13篇2006
  • 20篇2005
  • 17篇2004
  • 15篇2003
  • 25篇2002
  • 14篇2001
  • 8篇2000
  • 7篇1999
  • 3篇1998
  • 6篇1997
  • 11篇1996
2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再谈哲学的元问题被引量:8
1995年
拙文《从哲学的元问题谈起》(载于光明日报1988年7月25日)发表以后,引起了同行的一些兴趣。这些年来,笔者虽然重在探讨各种比较具体的哲学问题,但却经常地回归并反思哲学的元问题,从而获得了一些新的感受。常常有人因为每一代哲学家都提出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而对哲学采取蔑视的态度:连自己学科的性质都搞不清楚,何言真理之追求。其实,这种蔑视的态度正是缺乏哲学修养的、坚执于知性思维的态度。殊不知,哲学的活力和魅力正是体现在不断地思索哲学的元问题的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发展是不能通过对新思潮、新术语的不断追逐来实现的,这种追逐给人以思考的外观,其实质却是用不断的活动来逃避思考、取代思考;同样地,哲学的发展也是不能通过对所谓“纯学术性”的追求来实现的。诚然,这种追求有它的合理之处,学术性乃是哲学的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但对于哲学来说,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识见。事实上,“纯学术性”
俞吾金
关键词:元哲学亚里士多德知识论哲学本体论维特根斯坦
恩格斯如何看待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被引量:3
2005年
人们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理解决定着他们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理解。长期以来,恩格斯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解释在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恩格斯的解释路线进行的深入反省,从而对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作新的说明。
俞吾金
关键词:黑格尔恩格斯费尔巴哈逻辑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被引量:44
2007年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主导倾向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维度出发去阐释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从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有两个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其中本体论维度是始源性的,而这两个维度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俞吾金
关键词:主体性
究竟如何理解并翻译贝克莱的命题esse is percipi被引量:4
2009年
当前哲学理论界存在着一种误区,即认为只要在哲学研究中援引最新的哲学流派的见解,运用最新出现的哲学术语,哲学中的老问题就有可能被解决,哲学研究就有可能被向前推进。其实,这是对哲学研究的一种简单化的看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需要对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重新反思。哲学研究的问题一部分来自现实生活,另一部分来自前人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当然,其中一部分问题也许永远无法获得统一意见,甚至是永远无法解决的。但相当一部分问题则可以通过深入的思索得以解决。这些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的问题是因为翻译不妥而引起的,通过对原文的重新翻译就可得到解决;有的问题本来就是假问题,若进行细致的分析,问题本身也就解决了;有的问题是由逻辑上的矛盾和误用引起的;有的问题是概念含义上的错置引起的,澄清含义,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有的问题是长期以来的不求甚解或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有的问题是我们在传统的哲学思维框架中看不到的,而在新的哲学思维的视野中,它们背后的含义呈现出来了。因此,对于哲学研究来说,搁置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并不等于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只要这个问题还未被我们解决,我们的哲学思维就会停留在"前这个问题"的状态中。尽管哲学研究也必须关注哲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新流派,但真正推动哲学研究向前发展的,不是靠简单地引证新术语,而是靠我们敏锐地发现并提升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靠我们对遗留下来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艰苦的思索和解决。为此,本刊特开辟"哲学反思录"栏目,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讨论,以期推动中国哲学研究达致新的境界。*
俞吾金
关键词:贝克莱哲学流派命题翻译IS外国哲学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肯定,在黑格尔的所有的著作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以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哲学》和《精神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颠倒过来就是马克思的历史...
俞吾金
关键词:法哲学精神现象学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文献传递
卢森堡政治哲学理论述要被引量:5
2006年
在某种意义上,罗莎·卢森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奠基人。长期以来,人们对她的政治哲学理论缺乏应有的研究。本文围绕“自发与自觉”、“集中与民主”、“运动与最终目的”和“战争与革命”四组概念,展示了她的政治哲学理论的主要内涵,并阐发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当代意义。
俞吾金
关键词:民主战争
对“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命题的一点理解
1981年
“一切规定都是否定”(Omnis determinatio est negatio)这个命题,是十七世纪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写给约翰·胡德的信中提出的,是他用来论证实体的无限性的著名命题。黑格尔非常重视这个命题,
俞吾金
关键词: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无限性规定性《精神现象学》
我们该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文化——对“文化自觉”的元批判被引量:6
2013年
与费孝通先生不同,笔者提出的"文化自觉"意谓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概念本身的局限性,拒绝滥用广义的文化概念,主张牢牢地守住与政治、经济有别的狭义的文化概念。我们应该自觉地使文化概念退回到它实际适用的范围内去,并清醒地意识到:让文化包揽一切,包打天下,非但不可能创造任何奇迹,反而有可能把我们已经创造的奇迹毁掉。
俞吾金
关键词:文化自觉
“近水楼台先得月”析
2005年
在通常情况下,语言总是表达思想的,因此,说什么,也就是表达什么.然而,由于人们没有深入地反省语言本身实际上表达出来的含义,所以偶尔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即语言的实际意义可能会与其字面意义错位,甚至在含义上恰好相反.假如人们有兴趣深入地考察汉语的各种日常表达方式,比如语词、成语等,就会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表达方式存在着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之间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俞吾金
关键词:字面意义语言成语汉语语词
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但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尼采的哪卷著作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仍然不甚了了...
俞吾金
文献传递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