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益生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鞍山钢铁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冶金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5篇连铸
  • 4篇小方坯
  • 4篇结晶器
  • 4篇方坯
  • 3篇小方坯结晶器
  • 3篇方坯结晶器
  • 2篇温度场
  • 2篇小方坯连铸
  • 2篇方坯连铸
  • 2篇高校
  • 1篇锭模
  • 1篇应力场
  • 1篇应用电子
  • 1篇有限元
  • 1篇育人
  • 1篇提高教学
  • 1篇提高教学质量
  • 1篇热应力
  • 1篇铸机
  • 1篇铸坯

机构

  • 7篇辽宁科技大学
  • 2篇鞍山钢铁学院

作者

  • 9篇余益生
  • 2篇熊道礼
  • 2篇张德臣
  • 1篇沈明钢
  • 1篇卢艳青
  • 1篇王久志
  • 1篇王树达
  • 1篇吴秀娥
  • 1篇陶军
  • 1篇胡林

传媒

  • 3篇钢铁
  • 2篇中国冶金教育
  • 1篇特殊钢
  • 1篇鞍山钢铁学院...
  • 1篇炼钢
  • 1篇现代教育管理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连铸坯的液芯轧制被引量:18
1995年
研究了连铸坯的液芯轧制,并结合日本川崎水岛厂的实例,证实了连铸坯液芯轧制的可行性,指出了钢锭和连铸坯液芯轧制的区别,及如何制造压应力状态,推导了坯壳应力与轧辊直径、压下量、坯壳厚度的关系,并提出了用振摆式轧机实施连铸机液芯轧制的方案。
胡林余益生薛志明陶军
关键词:连铸坯连续铸钢连铸连轧
高校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2
1995年
高校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余益生为了使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办学效益,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体制改革是关键。高校办学体制改革是...
余益生
关键词:高校体制改革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弧形结晶器的热应力与变形被引量:6
1997年
通过热光弹试验、有限元计算和实际测定的研究表明,弧形小方坯结晶器的温度场、应力场和变形在内弧壁和外弧壁是不同的,不像简化为直结晶器的数学模型描述那样简单,内弧面铜壁温度和应力分布存在两次峰值。内弧面下部200 mm 的区域磨损变形最严重。对这种温度分布和变形作了分析,提出了改进连铸生产和结晶器设计的措施。
余益生张德臣王树达
关键词:结晶器小方坯连铸机热应力
对弧形连铸115mm×115mm小方坯结晶器的研究被引量:7
1997年
采用数学模型、有限元计算和热光弹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弧形小方坯结晶器的温度场、应力场和磨损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弧形小方坯结晶器内弧一侧除在钢液面的附近有最高温度和热应力值外,下部有第2次高峰值。
余益生张德臣王树达吴秀娥
关键词:连铸结晶器小方坯连铸应力场
小方坯结晶器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1999年
建立了小方坯结晶器二维非稳态传热的数学模型,着重分析了有限元在研究小方坯结晶器温度场中的应用,如连续区域的离散化、温度插值函数的选取、单元变分计算、组集总体合成方程的推导以及程序的设计等;经现场实测温度的验证表明,本模型的建立。
卢艳青熊道礼方东余益生
关键词:结晶器连铸温度场有限元小方坯
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1994年
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鞍山钢铁学院余益生当今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新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已成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现今应用的高新技术,例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光导纤维、航天技术、...
余益生
关键词:航天技术
影响弧形小方坯结晶器温度场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根据现场实际工艺条件,建立弧形小方坯结晶器二维非稳态传热的数学模型;采有限单元法求解温度场;并分析、讨论钢水合碳量、冷却水的流速和温度以及铜壁厚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熊道礼余益生
关键词:结晶器温度场小方坯连铸
对目前教学质量情况的分析与思考被引量:1
1995年
对目前教学质量情况的分析与思考鞍山钢铁学院余益生一、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与影响因素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国内外为评价教学质量做过许多研究,有人曾运用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师水平等因素量化地评价教...
余益生
关键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教书育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
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钢锭模的研究与设计
1991年
采用配有电子计算机的热像仪,对钢锭模使用过程中不稳定的温度分布进行了连续测定,模上的温度和热应力参数λ(该处热应力与抗拉强度之比)极不均匀,模子表面中心最高温度达752.5℃。浇注后10min,模角附近λ有最大值。浇注后90~110min,λ的峰值在模中心部分。对模子上热状况和热应力的分析,为改进模型设计和合理地使用钢锭模提供了科学依据。模型设计计算和图形绘制由电子计算机迅速地完成,为优化模子的设计开辟了新途径。
余益生王久志沈明钢薛志明
关键词:钢锭模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