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峰
-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碘盐浓度调整后广州市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调查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了解盐碘浓度下调后广州市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现况,为评价碘缺乏病防治效果提供参考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市区、近郊和远郊分别抽取监测点小学,然后每所小学抽取8~10岁儿童开展调查。结果广州市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中位数为3.53 ml。甲状腺容积在各年龄组之间有差异,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甲状腺肿大率(甲肿率)为3.92%,与盐碘浓度下调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儿童甲肿率有差异。结论广州市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整体处于正常范围内,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率处于较低水平,盐碘浓度下调后儿童碘营养状况仍处于良好状态。
- 许聪辉王鸣陈守义刘小宁任文峰张豪
- 关键词:地方性甲状腺肿超声检查
- 一起聚集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 2018年
- 目的对广州市发生的一起聚集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进行分析,为完善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病例临床资料,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笼夜法和鼠迹法进行鼠密度调查;同时进行防鼠设施检查。结果 4例病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均有可疑鼠类间接接触史;聚集地无有效的防鼠设施。发生疫情后紧急灭鼠,灭鼠前鼠密度2.6,外环境路径指数为20,革螨感染率为28.6%;灭鼠后5~8月连续监测,鼠密度分别为1.0、2.0、2.0、2.2,路径指数分别为5、8、7、8,革螨感染率分别为0.0%、12.5%、10.0%、7.7%,恙螨感染率前后均为0.0%。结论处置后未再出现病例,说明防控措施得当;笼夜法测得鼠密度适中,鼠迹法测得鼠密度极高,提示需加强鼠的防控,探讨更有效的监测方法。
- 徐建敏魏跃红陈守义张豪陈海燕许聪辉任文峰刘小宁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聚集性
- 我国首例输入性诺氏疟原虫感染现症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和分析我国首例输入性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感染现症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样制作厚、薄血膜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提取患者血样基因组DNA,通过两轮PCR扩增疟原虫核糖体DNA(rDNA),测序后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分析。 结果 患者于2014年10月7日从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旅游1周回国,2014年10月16日在广州市首次发病,出现发热、寒颤和出汗等临床症状。2014年10月26日初步诊断为疟疾并住院治疗。镜检血涂片可见典型的诺氏疟原虫形态,被寄生的红细胞体积略增大,可见大滋养体呈一环、双核,黑褐色疟色素较恶性疟原虫稍大稍粗;裂殖体内可见6~8个裂殖子,有明显的褐色疟色素。PCR扩增出与预期一致的诺氏疟原虫特异性条带,片段长1 099 bp,测序经BLAST分析,其序列与诺氏疟原虫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AM910985.1、L07560.1和AY580317.1)一致性为99%,确诊为诺氏疟原虫感染。给予患者氯喹和伯氨喹8日治疗,于2014年10月28日出院时,再给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治疗。 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诊断其为输入性诺氏疟原虫现症感染病例,也是广东省乃至我国首次输入性诺氏疟原虫感染病例报道。
- 潘波裴福全阮彩文林荣幸岑咏珍刘梦然邓卓晖任文峰廖寅斌李晓恒
- 关键词:诺氏疟原虫
- 2003—2016年广州市鼠形动物种类及结构变化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03—2016年广州市鼠形动物种类及结构变化,探讨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对鼠形动物种类及密度的影响,并为鼠类及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笼夜法,每月监测1次,每次3日,在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分别进行。结果共捕获10 889只鼠形动物,包括2目5属10种。其中,褐家鼠最多,占68.89%;其次为黄胸鼠,为11.87%;第3位是臭鼩鼱,占8.18%;第4位是小家鼠,占6.07%;黄毛鼠居第5位,占2.66%;第6位是板齿鼠,占1.76%。在城市中,褐家鼠占比最高,为72.96%;其次为黄胸鼠,占11.43%;第3位是小家鼠,占7.14;臭鼩鼱占6.9%;黄毛鼠占0.72%。在农村,占比最高的为褐家鼠57.69%,其次为黄胸鼠13.09%,臭鼩鼱为10.62%,黄毛鼠为7.78%,板齿鼠为6.09%,小家鼠为3.18%,社鼠为0.30%。2003—2016年鼠形动物的种类和比例均发生较大变化,农村的几种常见鼠形动物比例变化不明显,板齿鼠数量逐年减少。结论城区褐家鼠占绝对优势,提示以后城市的鼠防工作重点应是下水道、沟渠等的灭鼠管理工作;农村的整体环境治理工作有待加强;臭鼩鼱的防治工作也需加强。
- 徐建敏魏跃红陈守义张豪许聪辉刘小宁任文峰
- 关键词:鼠形动物
- 两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对两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进行分析,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查阅广州市的两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两例病例在早期均出现无诱因的发热症状;病例生前均接触过死亡的和后来死亡的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居住环境中的鼠密度分别为10%和3%,高于允许值1%。结论两病例接触染疫死亡动物或者通过宠物间接接触染疫鼠及其排泄物所致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对无明显诱因的发热患者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查是减少该病误诊漏诊的关键。
- 徐建敏魏跃红陈守义刘小宁张豪许聪辉陈海燕任文峰李美霞李大鹏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发热
- 2006-2010年广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 2013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辖区内原血吸虫病疫区花都区、增城市在血吸虫病阻断流行后的疫情动态,掌握广州市近年来血防工作的落实情况,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原疫区人群及外来流动人员进行斑点免疫渗滤试验(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初筛,阳性者以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1粪3检)作病原学检查。结果 2006-2010年全市共查螺368 363 m2,水下诱螺2550 m,均未查获活钉螺。DIGFA检测原疫区人群1750人,均为阴性;检测外来人员2427人,阳性者33人(1.36%),阳性者经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结论广州市血吸虫病阻断流行后防治成果巩固,但阻断后的监测不能松懈,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员的监测力度。
- 许聪辉潘志明刘小宁任文峰郭荣同钟斐
- 关键词:血吸虫钉螺
- 2015-2021年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广州市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布病防控策略提供时空线索依据。方法 搜集并整理广州市2015—2021年布病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计算其发病率;运用ArcGIS 10.3软件将该病发病率用地图形式加以展现,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5—2021年广州市共报告布病病例364例,平均发病率为3.71/100万,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3—7月,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2.09%;职业分布以牲畜从业人员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3.41%,其次为家务/待业者占22.80%;全局空间上分析,城乡结合区域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区域。结论 广州市从事牲畜交易、屠宰、销售等从业人员为布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牲畜交易市场管理;非职业人员有一定感染风险,需加大宣传提高布病防控意识。
- 张豪徐建敏许聪辉陈海燕任文峰樊莉蕊魏跃红陈守义陈坤才郭德超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 2001—2017年广州市鼠疫监测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2001—2017年广州市鼠疫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01—2017年广州市鼠疫监测数据,内容包括病例监测、鼠密度监测、鼠体染蚤率、鼠体蚤指数监测、血清学监测等。结果2001—2017年广州市无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疫情报告。鼠类年均捕获率为11.4%(11281/98981),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比为68.7%(7753/11281);鼠体染蚤率为18%,鼠体蚤指数为0.63(1585/2531),印鼠客蚤为优势种,印鼠客蚤指数为0.62(1573/2531);血清学监测均未发现阳性检材。结论2001—2017年广州市未出现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疫情;鼠疫监测、鼠防工作需巩固与加强;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严防严控输入性病例。
- 徐建敏魏跃红陈守义张豪许聪辉陈海燕任文峰刘小宁
- 关键词:鼠疫鼠密度蚤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