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敏

作品数:102 被引量:190H指数:8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会议论文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0篇超声
  • 33篇心肌
  • 31篇成像
  • 21篇左室
  • 20篇心动描记术
  • 20篇描记
  • 20篇描记术
  • 20篇超声心动描记
  • 20篇超声心动描记...
  • 19篇心室
  • 15篇左心
  • 14篇心肌病
  • 14篇缺血
  • 14篇肌病
  • 13篇心室功能
  • 13篇型心
  • 13篇左心室
  • 11篇应变率
  • 11篇扩张型
  • 10篇应变率成像

机构

  • 8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1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杭州市红十字...
  • 1篇大庆油田总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哈尔滨市第一...

作者

  • 91篇任敏
  • 75篇田家玮
  • 27篇杜国庆
  • 19篇姜双全
  • 15篇刘宇杰
  • 10篇何宁
  • 10篇王旭东
  • 9篇王影
  • 9篇王冬沫
  • 7篇冷晓萍
  • 7篇王影
  • 6篇苏雁欣
  • 5篇金立德
  • 5篇郭延辉
  • 5篇于鹏飞
  • 5篇姚宗歌
  • 5篇孙立涛
  • 4篇刘宇杰
  • 4篇王珍珍
  • 4篇孙敏

传媒

  • 27篇中华超声影像...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医学超声...
  • 2篇2012年十...
  • 2篇2013中国...
  • 2篇中华医学会超...
  • 2篇中国超声医学...
  • 2篇中国超声医学...
  • 2篇中国超声医学...
  • 2篇中国超声医学...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第八届全国超...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超声医...
  • 1篇庆祝中国超声...

年份

  • 1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8篇2013
  • 12篇2012
  • 10篇2010
  • 6篇2009
  • 12篇2008
  • 10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织同步显像技术对血运重建术前后左室不同步性的研究
目的:应用组织同步显像技术(Tissue synchronization imaging,TSI)研究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前、术后左室整体和局部运动不同步性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
王影田家玮任敏杜国庆
文献传递
多模态超声特征分析乳腺小肿块恶性可能的风险因素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应用多模态超声(二维、彩色多普勒、弹性成像、三维超声)分析乳腺小肿块恶性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①风险因素采集:随机选取143例乳腺小肿块,未做任何处置前,采集二维、彩色、弹性、三维超声图像,记录肿块边缘、钙化、纵横比、后方及内部回声、血流分级、弹性评分、汇聚征、界面回声;手术病理证实乳腺肿块良恶性;②高风险因素分析:利用单因素COX回归法筛出与小肿块恶性可能显著相关的单个风险因素(P<0.05,HR>1),结合单因素分析中P值显著的多个因素来执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将多因素分析中P值显著的作为可能的风险因素。结果①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肿块内微钙化、肿块纵横比≥1、弹性评分≥4、汇聚征阳性、均满足P<0.05且HR>1,联合上述指标评价小肿块恶性进展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弹性评分≥4、汇聚征阳性分别有11.45、11.02倍的高风险发展成恶性。结论应用多模态超声图像,结合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来评估影响乳腺小肿块恶性可能的风险因素,有助于乳腺癌早期诊断。
刘宇杰李紫瑶车国英崔浩任敏田家玮
关键词:乳腺小肿块弹性成像三维成像
应用瞬时波强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功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DCM患者27例,对照组50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TVI测量二尖瓣环水平舒张早期速度(Ve)及心房收缩期速度(Va);应用WI评估DCM患者颈总动脉W1、W2、R—W1和W1-W2等指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CM组LVEF、Ve及V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DCM患者二尖瓣平均反流面积(7.34±2.37)cm^2。W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W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1-W2、W1-W2correct明显缩短(P〈0.05),R—W1、R-W1correct明显延长(P〈0.01)。W1与LVEF相关系数为0.72(P〈0.01)。结论WI技术有助于评估DCM左室收缩与舒张早期功能改变。
刘宇杰田家玮任敏杜国庆王影王旭东
关键词:心肌病扩张型心室功能瞬时波强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的径向收缩同步性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径向收缩同步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DCM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短轴左心室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图像.应用超声斑点追踪...
王冬沫田家玮任敏杜国庆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径向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鉴别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价值探讨
王冬沫田家玮任敏王影杜国庆姜双全
STI对急性心梗PCI前、后左室整体和局部形变及同步性的研究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形变功能及左室非同步性运动情况,为指导术前选择手术适应症、术后评价冠脉血运重建术的疗效提供更为准确、可...
任敏田家玮何宁
文献传递
经会阴三维超声与MRI对静息下的生殖裂孔评估比较研究
王旭东田家玮任敏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梗阻性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内血流流场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梗阻性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血流流场特点,比较二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方法 随机选取HCM患者40例为病例组,根据有无梗阻将其分为梗阻组(Ⅰ组)和非梗阻组(Ⅱ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测量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VFM参数收缩期总负向流量(SQ-)、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等,比较三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将Ⅰ、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VFM参数与左室流出道(LVOT)中间段梗阻处的压差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室间隔厚度、LVOT中间段流速及压差均明显增加(P<0.05),三组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基底段SQ-绝对值降低,中间段和心尖段SQ-绝对值增加,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Vs及Fs绝对值增加,涡流圈数与强度明显增加,涡流直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基底段和心尖段SQ-绝对值减小,中间段SQ-及各节段Vs和Fs绝对值增加,涡流圈数和涡流直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中心尖段Fs、涡流圈数与梗阻处的压差有一定的相关性(r分别为0.60、0.65).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梗阻性及非梗阻性HCM左室内血流流场的分布特征,且梗阻性HCM心尖段Fs、涡流圈数与梗阻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能够量化评估HCM的梗阻程度.
时嘉欣王冬沫杜国庆田家玮任敏李海茹李紫瑶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血流向量成像
超声瞬时波强技术对室间隔缺损封堵前后左心室功能的评价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超声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封堵前后左心室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病例组VSD封堵患者42例,对照组350例健康志愿者。病例组分别于封堵术前1d、术后3d、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首先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内径及常规收缩功能指标。再用WI技术评价VSD患者封堵前后右颈总动脉WI指标的变化情况。WI技术指标采用两个正向峰W1、W2、负向峰面积(NA)及心电图R波顶点到W1峰顶点的时间(R-1st)、W1顶点到W2顶点的时间(1st2nd),并计算R-1st、1st-2nd的心率校正后时间R-1stcorrect和1st-2ndcorrect。结果VSD封堵前左室内径、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和心输出量(CO)明显增大;封堵后3d左室内径与CO较术前明显变小,EF和FS无明显变化;封堵后3个月上述各指标较术前明显变小。VSD封堵前W1值明显增高,1st-2nd减低,余指标无明显变化。VSD封堵后3d与术前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与术前及术后3d比较,W1减低,1st-2nd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超声WI技术有助于评估VSD患者封堵前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任敏田家玮刘宇杰姜双全何宁王旭东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室间隔缺损心室功能瞬时波强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应变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应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0例SLE患者(SLE组)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两组均行3D-STI检查获取左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SLS)、环向应变(SCS)及径向应变(SR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SLE组左室壁各节段SLS均小于对照组,其中以前壁各节段减小最为显著(P<0.01);2SLE组基底段前侧壁及心尖段的SCS均较对照组减低(均P<0.05),基底段前壁、前间隔、下间隔,中间段前壁、下间隔、前侧壁,以及心尖段下壁、侧壁的SCS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均P<0.01);3SLE组基底段前壁和前间隔、中间段前侧壁及心尖段室间隔的SRS均较对照组减低(均P<0.05),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间隔和前壁,以及心尖段前壁和侧壁的SRS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均P<0.01)。结论 3D-STI能早期发现SLE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异常,是一种便捷、准确的方法,可临床推广应用。
刘娜娜张禄桐任敏王鸿凤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