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发 作品数:26 被引量:77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更多>>
运动负荷下心音心电同步监测技术连续无创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 2023年 目的通过可穿戴心音心电同步监测技术连续无创评估运动负荷状态下左心室收缩功能,为实现长时间连续监测航天员在航天活动中心功能变化提供参考。方法招募11名健康男性青年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在卧位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50 W起步,每3 min递增25 W,最高达到125 W。选取受试者在静息状态下、运动过程中每级负荷1 min后以及运动结束后3 min的心音心电信号进行分析;运动前、后5 min受试者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对心音心电信号指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在运动过程中预测LVEF的回归模型。结果不同运动负荷状态下,受试者心率、LVEF、电-机械活动时间(electromechanical activation time,EMAT)、左心室射血时间(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LVE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22、45.33、3.65、23.19,P<0.001、<0.001、=0.011、<0.001);与静息状态比较,受试者在运动负荷过程中心率和LVEF增加,EMAT和LVE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相关性分析显示,LVEF与EMAT、LVET呈负相关(r=-0.415、-0.758,P=0.002、<0.001),与第1心音的幅度呈正相关(r=0.606,P<0.001)。通过EMAT、LVET建立预测LVEF的模型,多元回归模型为LVEF=108.698-0.092×LVET-0.134×EMAT(r=0.87,P<0.001)。结论通过心音心电信号同步监测技术可在运动负荷下连续无创监测运动中的LVEF变化状态;LVET与LVEF的关系最为密切;LVEF有助于预测航天员在航天活动过程中心脏功能的变化。 臧峰 仲崇发 曹江北 马利彬 王跃 黄泽民 吴斌 徐冲关键词:心音 心电描记术 心室功能 下体负压作用下脑血流的变化 被引量:6 1996年 为探讨下体负压作用下脑血流量的变化,11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参加了两次同样的下体负压实验.下体负压作用的强度和时间分别为:-2.7kPa,2min;-4.0kPa,3min;-5.3kPa,5min;-6.7kPa,10min.实验中采用彩色超声显像仪对被试者安静平卧位和负压作用过程中主动脉血流频谱、颈总动脉血流参数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采用第二次下体负压的实验数据.11名被试者中除1人出现晕厥前症状被迫中止外,其余被试者顺利完成了整个实验过程,结果表明,随着下体负压强度的增加,每搏量和每分心输出量明显降低,而心率和外周阻力显著升高.在负压强度(-5.3kPa时,由颈总动脉推算出来的脑血流量有下降的趋势.但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比值比平卧住对照值明显升高. 胡志红 赵国璇 杨静生 仲崇发 陈学美关键词:下体负压 脑血循环 心输出量 血液动力学 头低位卧床对肺血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6°头低位卧床(HDT-6°)对肺循环血流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肺弥散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YK-10循环系统监测仪和HP2500超声诊断仪,对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90minHDT-6°卧床及21dHDT-6°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肺循环血流、肺血容量、右心输出量等有关指标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在90min卧床试验中,HDT-6°卧床肺血容量较卧床前坐位显著增加,随卧床时间延长,肺血容量渐减少,90min左右已显著少于平卧位水平。在21d卧床中,第3天最低,第7天测量仍显著低于卧床前平卧位对照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起床后第3天平卧位测量仍低于卧床前。右心输出量在卧床第3天即显著下降,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在起床第3天测量基本恢复;每搏量在卧床第7天显著降低,一直持续到起床第3天,而在这个阶段,心率则逐渐增加,卧床第20天和起床第1、3天均比卧床前有显著增加。结论头低位卧床使肺血流量增加的同时,增加了肺循环的灌注压,有肺间质水肿的潜在危害。同时肺动脉压升高,以及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自我调节,反过来减少了肺灌注,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减少,有自我保护的作用。 卫世强 王东平 张三林 倪军 刘建中 仲崇发关键词:头低位卧床 肺循环血流 肺动脉压 受控生态生保系统180天试验人体表菌群结构研究 2018年 目的了解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下长期生存对乘员体表微生物种群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地面密闭舱4人180天实验,分别于实验前、进舱后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及撤离前,对4名乘员的体表(包括额头、耳后、肘窝、腋窝,腹股沟)进行采样,采用16S r DNA V3-V4区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群落结构、多样性、主坐标及物种丰度分析。结果肘窝和前额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体表位置。体表菌属主要分属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5个部位优势菌属为棒状杆菌和葡萄球菌,此外丙酸杆菌属在额头和耳后两位置也占优势比例。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在属水平,肘窝在构成上有独立性,腋下和腹股沟菌群结构相似,额头和耳后菌群结构相似。与进舱前比较,乘员在进舱后第1个月菌群变化明显,之后逐渐恢复稳态。结论人体在不同体表位置菌群多样性不同;菌群结构在门水平差异小,但在属水平不同部位菌群结果有所差异。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密闭环境作为应激因素可影响体表菌群结构。 辛冰牧 王珩 吴元亮 仲崇发 刘军莲 陈章煌 顿桓桓 谢琼关键词:ILLUMINA 微生物群落 航天飞行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模拟失重对人体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观察模拟失重对人体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QTVI技术在评价中长期航天飞行后航天员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16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6°头低位连续卧床21d,分别于卧床前(平卧位)、-6°头低位卧床第10天和20天分3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TVI技术获取心尖四腔、心尖左室两腔和心尖左室长轴观,选定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曲线,测量舒张早期波速度峰值(Ve)和舒张晚期波速度峰值(Va),计算Ve/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Ve:-6°头低位卧床10d、20d左心室壁绝大多数节段心肌舒张早期波运动速度下降(F=3.351~16.741,P<0.05或P<0.01),且随卧床时间延长,下降更为明显。②Va:-6°头低位卧床第10天、20天与卧床前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壁大部分节段心肌舒张晚期波运动速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仅有下壁基底段和中间段运动速度升高(F=3.903、4.862,P<0.05)。③Ve/Va:在左心室下壁、前间隔和后壁的基底段,下壁和后间隔的中间段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371~9.485,P<0.05或P<0.01)。结论本试验显示中长期模拟失重状态能引起人体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心肌舒张早期弛张性受损。 何薇薇 梁会泽 王爱红 周环宇 李勇枝 陈章皇 仲崇发关键词:失重模拟 诊断显像 头低位-30°对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研究短时间模拟失重对健康人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头低位 - 30°模拟短期 ( 4 5min)失重 ,用体描箱对 1 2名健康男性分别于坐位、平卧位、头低位 1 0~ 1 5min ,头低位 45min测量了肺功能的各项指标 ,同时用彩超测量了肺动脉血流和右心功能。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随着体位由坐位、平卧位到头低位 ,肺通气量 (FVC ,FEV1 ,FEV1 % ,MVV)、肺容量 (VA ,IVC)逐渐减少 ,其中以MVV变化显著 (P <0 .0 0 0 )。而同时随体位变化肺弥散显著增加 ,DLCO(P <0 .0 0 1 ) ,KCO(P <0 .0 0 0 )。结论 -30°、45min头低位时 ,肺通气量、肺容量显著减少。肺弥散量明显增加 ,其中以肺血容量增加 ,肺血流的均匀分布为主要影响因素。 鲁力立 仲崇发 杨静生 陶英 赵国璇关键词:头低位 肺功能 失重模拟 卧床实验 21d-6°头低位卧床对肺气体分布和小气道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2003年 :目的探讨 2 1d - 6°头低位卧床 (HDBR)对气体分布和小气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Vmax2 2LV肺功能仪 ,对 1 6名健康男性被试者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指标 (ΔN2 、CV、CV/VC %、LCI)进行了测试。结果ΔN2 在恢复期平卧位与卧床前平卧位及卧床早期比较其增加有统计学意义 ;CV仅在卧床第 1天 (HDBR 2 0min左右 )测量值与卧床前平卧位比有显著增加 ,CV/VC %的变化与之一致 ;LCI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2 1d - 6°头低位卧床对气体分布有影响。CV仅在头低位卧床开始阶段一过性的增加 ,2 1d - 6°头低位卧床使气体分布不均有增加趋势。 卫世强 宿双宁 鲁立力 李勇枝 仲崇发 任红茹关键词:模拟失重 头低位卧床 气体分布 小气道功能 头低位(-30°)卧床条件下不同耐力者的头颈部血流变化的特点 被引量:9 1998年 为探讨头低位 ( -3 0°)卧床条件下 ,不同耐力者的头颈部血流变化特点 ,被试者为40名健康男性 ,根据对头低位的耐力的好坏分为耐力良好组 (即适应组 )和耐力不良组(即不适应组 ) ,用彩色超声显像仪的多普勒技术测量了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径和血流量。结果表明 ,两组间在头颈部血流上的差别主要在于流入和流出颅内的血流量变化的不同。适应组在卧床期间 ,其流入和流出颅内的血流量与水平卧床时比较无显著差别 ,而不适应组在卧床期间 ,经颈内动脉流入颅内的血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而经颈内静脉流出的血流量则明显减少。提示 :在头低位体位下 ,流入和流出颅内的血流量的变化上的差异可能与人体承受头低位体位刺激的耐受能力有关。 赵国璇 胡志红 杨静生 仲崇发关键词:头低位 颈内静脉 大脑血流 失重 21d-6°头低位卧床期间运动训练对骨丢失的防护效应 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观察 2 1d -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骨质丢失的防护作用。方法 1 0名男性青年志愿者分为卧床对照组和卧床训练组 ,每组 5人 ,卧床期间训练组每天进行 1h的仰卧位功率自行车训练。分别于卧床前和卧床 2 0d进行了股骨骨密度 (BMD)、血清骨钙素 (BGP)、羟脯氨酸 /肌酐 (HOP/Cr)等指标的测量。结果与卧床前相比 ,对照组平均股骨BMD下降了 5 .8%,而训练组下降 0 .9%,对照组HOP/Cr不仅显著增加而且也显著高于训练组 ,BGP两组均降低 ,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2 1d -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于骨质丢失具有比较明显的防护效应。 刘玉盛 黄伟芬 李丽萍 仲崇发 董荣菂 孙洪义关键词:模拟失重 头低位卧床 骨质丢失 骨钙素 气体代谢指标判断无氧阈的研究 被引量:1 1998年 为了准确地评价各气体代谢指标在确定无氧阈时的意义 ,对 2 5名健康男性进行了1min递增的运动平板试验 ,观察了达无氧阈时 1 0项气体代谢指标的变化 ,并对达无氧阈时耗氧量 (VO2 )与各项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 :通气量 (VE ,r =0 .80 0 4) ,二氧化碳排出量 (VCO2 ,r=0 .9743 )与耗氧量 (VO2 )的相关性最好 (P <0 .0 0 1 )。呼吸商 (RQ) (r =0 .4491 ) ,心率与耗氧量呈低度相关 (r =0 .4666) ,明显低于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的相关系数 ,故以心率和呼吸商作为确定无氧阈的指标 ,其准确性要明显低于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 鲁力立 赵国璇 仲崇发 杨静生关键词:呼吸商 心率 无氧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