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军
- 作品数:38 被引量:148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四肢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GCTB)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例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伴发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随访、功能评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发生关节外、关节内骨折各6例。12例一期行肿瘤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其中1例在一期手术后,经地诺单抗治疗,二期行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119(35.0±22.5)个月,无复发病例,MSTS评分20~30(27.0±4.2)分。10例无近远期并发症,骨折愈合;2例骨折未愈合行翻修术,其中1例行扩大切除人工髋关节假体重建术,另1例行扩大切除人工膝关节肿瘤型假体重建术。2例患者翻修术后分别随访2个月和5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28分及26分。无局部复发。结论四肢GCTB伴病理性骨折可行一期手术,选择肿瘤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术后功能良好。对于肿瘤巨大,骨质破坏明显的病理性骨折患者,如果能够保留关节,可选择二期手术。对于骨折不愈合或缺损较大、一期手术后畸形及功能障碍者可考虑行扩大切除假体重建术。
- 文立乔军孟凡青王冬梅陈骏陈亭亭王雪迪王守丰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病理性骨折外科治疗并发症
- 继发于马凡综合征的脊柱侧凸弯型分析
- 乔军邱勇朱锋朱泽章王斌钱邦平俞杨
- 汉族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正常人群矢状面形态比较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比较汉族人群中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与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差异。方法:151例汉族成人IS患者及6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被纳入本研究。151例成人IS患者中,男25例,女126例;年龄26.4±7.1岁,主弯Cobb角39.5°±16.4°(16°~102°);单胸弯41例,双胸弯11例,双主弯28例,胸腰弯15例,三主弯3例,腰弯53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TJK)。比较成人IS与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比较单胸弯与腰弯患者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测各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成人IS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PI(46.3°±10.6°与46.0°±9.5°,P〉0.05)及LL(-53.3°±13.8°与-51.3°±9.0°,P〉0.05)大小类似,但前者TK偏小(19.7°±12.9°与27.8°±9.8°,P〈0.05),PT偏小(6.4°±8.2°与10.3°±6.3°,P〈0.05),而SS偏大(39.8°±8.8°与35.7°±7.2°,P〈0.05)。单胸弯及腰弯组IS患者的TK均小于正常人群(P〈0.05),而单胸弯、腰弯组间TK无明显差异(P〉0.05);单胸弯、腰弯组IS患者及正常人间的PI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胸弯组的TJK小于腰弯组及正常人群(P〈0.05),单胸弯组的LL大于腰弯组(P〈0.05),单胸弯组的SS大于正常人群(P〈0.05),而单腰弯组的PT小于正常人群(P〈0.05)。单胸弯组、腰弯组及正常人群中TK均与LL明显相关(P〈0.05),而LL又与PI、SS相关(P〈0.05)。单胸弯组及腰弯组中PT与TK、LL明显相关(P〈0.05),而正常人群中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成人IS患者的胸椎后凸偏小,同时骨盆有前旋趋势。PI在汉族成人IS患者与正常人间以及单胸弯�
- 汪飞朱锋孙旭朱泽章王斌乔军邱勇
- 关键词: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
- RANK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支具或手术治疗的450例主弯Cobb角大于20°的女性AIS患儿为观察组(AIS组),年龄14.8±2.9岁(10~18岁)。对照组为例行健康体检的我院周围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青少年女性400名,年龄15.1±2.3岁(10~17岁)。所有AIS患儿均有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资料。AIS组和对照组每例取肘静脉血2ml,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rs1805034和rs35211496作为RANK的目标位点,应用Taqman探针技术行荧光定量PCR,全部反应结束后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读取终点荧光,确定各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采用R×C表χ^2检验比较AIS组和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IS组患儿主弯Cobb角及BMI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在AIS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示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NK基因可能不是女性AIS的易感基因,女性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
- 史本龙毛赛虎乔军孙旭刘臻朱锋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体重指数COBB角
- 单节段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重塑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及术式选择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单节段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80°)患者中重塑其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PSO手术治疗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44例接受单节段PSO治疗,24例接受双节段PSO治疗,随访时间为36.50±15.07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将68例分别接受单节段和双节段PSO患者对比分析后,根据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位置分为两组,腰椎前凸顶点在L3或L4组(30例),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38例),比较两组腰椎曲线的大小及形态。将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定义为术后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3或L4水平,进一步筛选出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再将其分为单节段PSO组(20例)和双节段PSO(10例)组,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这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术前影像学参数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结果:在68例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中,接受单节段PSO组与双节段PSO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双节段PSO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更多、固定节段更长(P<0.05)。术后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患者术后的LL和SS均显著小于L3或L4组(P<0.001),而两组患者术后的GK、SVA、TK和P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截骨水平及截骨术式对术后腰椎前凸顶�
- 李耀钱邦平邱勇王斌孙旭乔军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 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脊拄侧凸,在脊柱侧凸中最为常见,约占全部脊柱侧凸的75%~80%。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AI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基因学研究也是目前AIS病因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笔者就目前AIS致病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乔军邱勇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致病基因AIS病因学基因学
- 儿童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后躯干倾斜致肩部失衡的危险因素与转归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儿童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时肩部失衡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躯干倾斜对肩部失平衡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半椎体切除伴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且在术后出现肩部失衡3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6例,女14例;年龄(4.53±2.05)岁(范围2~8岁);胸椎半椎体10例,胸腰段半椎体12例,腰椎半椎体8例。根据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肩部软组织阴影最高处的垂直高度差,即双肩高度差(shoulder imbalance,SI)>1.0 cm作为肩部失平衡的标准,分为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I、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_(7)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_(7)PL-CSVL)、主弯Cobb角、主弯近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proximal curve,CAPC)、主弯远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distal curve,CADC),上端固定椎偏移(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UO)、下端固定椎偏移(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LO)、上端固定椎倾斜(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US)、下端固定椎倾斜(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LS)、T_(1)倾斜(T_(1)til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参数。比较末次随访时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分析引起肩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果3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4.3±33.7)个月(范围24~132个月)。融合节段为(3.13±0.86)个(范围2~4个)。术后3个月16例患者出现肩部失平衡,胸椎7例(70%)、胸腰段6例(50%)及腰椎3例(37.5%),至末次随访时仍保持失平衡状态。末次随访时肩失衡组SI为(2.06±0.70)cm,肩平衡组为(0.55±0.3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4,P<0.001)。13例患者术后躯干失平衡(C_(7)PL-CSVL>2 cm),6例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高侧者末次随访时5例出现肩失平衡加重,7例术后躯干倾斜偏�
- 潘玺宇乔军刘臻毛赛虎孙旭朱泽章邱勇
- 关键词:先天畸形脊柱侧凸人体测量术
- 青少年特发性右胸腰弯/腰弯后路矫形术后主动脉位置变化及置钉风险评估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右胸腰弯/腰弯患者后路矫形术后主动脉位置变化及评估椎弓根螺钉误置导致主动脉损伤的风险。[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并有完整术前术后CT检查的16例右胸腰弯/腰弯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 5C型)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16.4岁(13~18岁),Cobb角平均43.8°(42°~50°)。在术前、术后CT片上测量指标包括:主动脉椎体角(α)、椎体旋转角(β)、左侧安全距离(left safety distance,LSD)及右侧安全距离(right safety distance,RSD)。术前、术后分别采用35、40、45 mm长度的椎弓根螺钉进行模拟置钉。如椎弓根螺钉长度大于安全距离,则定义为存在主动脉损伤的风险。分别评估术前、术后T12~L4各节段主动脉损伤的风险。[结果]术前α角从T12至L4逐渐增加,β角从T12至L1增加,从L2至L4逐渐减少。LSD从T12至L4逐渐增加。RSD从T12至T2逐渐增加,从T2至T4逐渐减少。术前模拟置钉发现:随着椎弓根螺钉长度的增加,主动脉损伤的潜在风险逐渐增加。术后α角变化趋势与术前相似,从T12至L4呈增长趋势。与术前相比,T12节段术后左侧安全距离显著性增加(P=0.028),L1节段术后右侧安全距离显著性减小(P=0.031)。术后椎弓根螺钉误置导致主动脉损伤的风险百分比与术前相似。[结论]青少年特发性右胸腰弯/腰弯在T12及L1节段左侧椎弓根置钉时主动脉损伤的理论风险相对较大。矫形术后,主动脉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椎弓根螺钉误置导致主动脉损伤的理论风险并未明显上升。
- 陈玲朱泽章邱勇乔军刘臻江龙杨宗谢丁丁
- 关键词:矫形主动脉损伤
- T1骨盆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以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能否反映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及其与DS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随访时间超过2年;(2)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排除标准:(1)既往接受过脊柱手术;(2)同时伴有髋、膝关节病变影响正常的站立姿势。共76例DS患者纳入研究,男9例,女67例,年龄45-72岁,平均58.2±6.1岁。Cobb角32°-74°,平均42.6°±6.1°。顶椎位于L2椎体3例,L2/3椎间盘4例,L3椎体26例,L3/4椎间盘23例,L4椎体16例,L4/5椎间盘4例。随访2.1-6.4年,平均3.7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摄自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量表。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PA。采用Spearman检验分别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SVA和TPA与其他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SVA和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其他脊柱-骨盆参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SVA和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VAS及SRS-22总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术前TPA与术前LL、SS、PT、PI及SVA显著相关(P〈0.05),与术前TK、TLK无相关性(P〉0.05);末次随访时TPA均与末次随访时的LL、SS、PT、PI及SVA显著相关(P〈0.05),与末次随访时TK、TLK无相关性(P〉0.05);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LL、SS、PT、PI及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0.05),与TK、TLK的变化值无相关性(P�
- 乔军邱勇朱锋Themistocles Protopsaltis朱泽章徐磊磊刘臻钱邦平
- 关键词:退变性脊柱侧凸生活质量
-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伴脊柱侧凸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半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半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1~S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半椎体位于脊柱两侧,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侧凸Cobb角和远端侧凸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F_(近端)=31.249,F_(远端)=93.830,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t_(近端)=6.888,t_(远端)=10.954,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F=4.137,P=0.024)。T1~S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4,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t=0.680,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t=2.986,P<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凸畸形,由术前32.2°±13.6�
- 毛赛虎李松朱泽章马彦宇刘臻史本龙孙旭乔军王斌俞杨邱勇
-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