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烨
- 作品数:19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功能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被引量:2
- 2016年
- 针对传统的功能材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施开放式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搭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教学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个性化学习。
- 丁明烨余华陈大钦
- 关键词:教学改革
- 一种转光增强型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光增强型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主要原理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在透明红外转光芯层表面进一步复合光催化膜层,利用透明红外转光膜层材料对太阳入射光谱能量分布的调控作用及其与光催化膜层之间的高效耦合传能作用,...
- 陆春华倪亚茹黄文娟丁明烨张其土许仲梓
- 文献传递
- 热处理温度对β-NaYF_4:Yb^(3+)、Er^(3+)纳/微米颗粒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采用溶剂热法和热分解法分别制备纳/微米的β-NaYF4:20%Yb3+,2%Er3+晶体.根据两种不同粒径颗粒的TG-DTA测试分析,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通过XRD、SEM、FT-IR以及PL等手段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两种粒径的颗粒的尺寸、形貌以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纳/微米颗粒的发光性能主要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未作热处理样品对比发现,适当的热处理(580℃)可以提高纳米颗粒的发光强度,却不利于改善微米颗粒发光性能。分析认为,结晶质量的提高、缺陷浓度的降低以及有机配体的去除,导致了纳/微米颗粒的发光性能的逐步提高。而过高处理温度(>580℃)引起的相转变(β→α)和表面Na2CO3的生成又大大降低了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热处理过程中颗粒之间的不同团聚程度是造成纳/微米颗粒发光性能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
- 丁明烨陆春华黄文娟蒋晨飞倪亚茹许仲梓
- 关键词:上转换发光
- 锂铝硅酸盐玻璃结构与紫外透过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方法研究了锂铝硅酸盐玻璃结构与紫外透过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紫外透过性能是桥氧键与非桥氧键共同作用决定的。在锂铝硅酸盐玻璃中随着Li2O含量的增加,产生断网结构,非桥氧数量上升,导致紫外透过性能降低。而Al2O3中的Al 3+进入玻璃网络形成了Si-O-Al反对称桥氧,减缓透过率的下降趋势。
- 胡玉叶丁明烨崔乔乔倪亚茹陆春华
- 关键词: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玻璃结构
- 不同玻璃组分对β-NaYF_4:Yb^(3+),Er^(3+)/Tm^(3+)粉体的侵蚀性研究及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2013年
- 选用硅酸盐、硼酸盐以及磷酸盐3种常用的玻璃体系,与β-NaYF4∶Yb3+,Er3+/Tm3+粉体均匀混合压片后在不同的温度(400~700℃)下进行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荧光光谱技术等测试手段研究不同玻璃形成体以及碱金属离子对β-NaYF4∶Yb3+,Er3+/Tm3+粉体的侵蚀情况以及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硼酸盐玻璃体系与β-NaYF4∶Yb3+,Er3+/Tm3+粉体复合热处理过程中,Li+和K+离子会取代β-NaYF4晶体中Na原子的位置。在相同热处理温度下,不同玻璃体系与β-NaYF4晶体反应剧烈程度:磷酸盐>硼酸盐>硅酸盐。
- 丁明烨陆春华操林海黄文娟蒋晨飞倪亚茹许仲梓
- 关键词:离子取代上转换发光
- 一种选择性激光熔融制备光转换微纳米晶-玻璃复合功能材料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选择性激光熔融制备光转换微纳米晶-玻璃复合功能材料的方法。在激光辐照下,含有选择性激光吸收功能物质的无机玻璃粉体强烈吸收激光熔融并与光转换微纳米晶快速复合,经过冷却凝固后形成透明的光转换微纳米晶-玻璃复合...
- 陆春华许仲梓丁明烨倪亚茹
- 文献传递
-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被引量:4
- 2019年
- 《材料制备技术》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课程,内容繁杂,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本文总结了目前课程的现状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式、实践探索两方面进行改革,旨在营造融洽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 吴诗婷元勇军白王峰丁明烨鲍亮陈逸凡
- 关键词:材料制备技术教学方式
- SiO_2包覆的β-NaYF_4∶Eu^(3+)及透明发光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对β-NaYF4∶Eu3+进行了表面SiO2包裹处理,并将其分散于溶胶中提拉成膜,制备成发光薄膜。采用XRD、SEM、TEM、FTIR、UVPC、PL等测试手段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NaYF4表面被成功包裹上了一层SiO2,形成了核壳结构,并除去了表面油酸等有机物。表面包裹对NaYF4的晶型结构没有产生影响,但荧光性能略有下降,形貌趋向于圆形,这是由于表面SiO2颗粒在形成网络结构的张力和溶剂溶解所致。采用提拉浸渍镀膜后,发光粒子比较好地分散在薄膜上,并且具有比较理想的透过率,呈现出一定的减反射效果。由于SiO2包裹和热处理,O2-空位缺陷增强了Eu3+在420~500 nm波段的发光,这对整个发光性能是有利的。而因为能量转移,产生无辐射跃迁,613 nm处发光产生猝灭。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制备发光薄膜的最佳工艺。
- 蒋晨飞黄文娟丁明烨黄亨明倪亚茹陆春华许仲梓
-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发光薄膜
- 水热合成NaGdF_4∶Yb^(3+),Er^(3+)及Na(Y,Gd)F_4∶Yb^(3+),Er^(3+)的尺寸控制及发光性能研究
- 2014年
- 采用水热法制备NaGdF4∶Yb3+,Er3+及Na(Y,Gd)F4∶Yb3+,Er3+,通过改变温度、时间、pH、柠檬酸三钠浓度比、氟源浓度比及掺杂Y3+浓度来调节颗粒的尺寸及研究其对发光强度的影响。通过XRD、FE-SEM、PL测试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当溶液呈强酸性时,形成的是纯GdF3相;pH提高后,GdF3转变为β-NaGdF4相。柠檬酸三钠含量的增加会抑制颗粒尺寸的生长从而降低发光强度。氟源含量的增加会使颗粒沿(001)面生长,发光强度也增大。而随着掺杂Y3+含量的增加,颗粒尺寸增大,发光强度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
- 陈天珏陆春华崔腾丽刘晓霞丁明烨倪亚茹许仲梓
- 关键词:NAGDF4
- 锂铝硅磷酸盐玻璃结构与紫外透过性能的关系
- 2013年
-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分光光度计(UVPC)和魔角变换核磁共振(MAS-NMR)等方法对锂铝硅磷酸盐玻璃的局部结构和紫外透过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添加适量Li2O替换P2O5构成新的玻璃网络。通过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表明,玻璃中的硅和磷分别处于四配位和三配位的配位态,而铝则有四配位、五配位和六配位三种不同的配位态。随着Li2O含量的增加,铝的平均配位数逐渐降低,这表明体系中的铝从网络修饰体变成了网络形成体。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铝氧四面体中的铝和硅形成了Si-O-Al键,也使P-O-Al键逐渐增多。这些提高了玻璃的联通性,使玻璃结构更加完整。因此,玻璃在200nm处的透过率逐渐升高,这得益于Al-O-T(T=Si,P)键由非桥氧键变成桥氧键。
- 崔乔乔丁明烨倪亚茹陆春华
- 关键词:红外光谱玻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