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为祥

作品数:114 被引量:374H指数:10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4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26篇理学
  • 20篇宋明理学
  • 19篇儒家
  • 17篇哲学
  • 16篇道德
  • 11篇儒学
  • 8篇道德理性
  • 8篇心学
  • 6篇导言
  • 6篇文化
  • 6篇精读
  • 5篇性善
  • 5篇性善论
  • 5篇知行
  • 5篇天人合一
  • 5篇宗教
  • 4篇知行合一
  • 4篇中国哲学
  • 4篇气学
  • 4篇现实关怀

机构

  • 110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武汉大学
  • 1篇佛山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西安工业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光明日报出版...

作者

  • 112篇丁为祥
  • 2篇文光
  • 1篇涂可国
  • 1篇张再林
  • 1篇文碧芳
  • 1篇任蜜林
  • 1篇王正
  • 1篇李存山
  • 1篇郭齐勇
  • 1篇宁新昌
  • 1篇景海峰
  • 1篇陈来
  • 1篇何善蒙
  • 1篇高琼

传媒

  • 16篇陕西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哲学史
  • 8篇孔子研究
  • 8篇人文杂志
  • 7篇哲学研究
  • 6篇文史哲
  • 6篇学术月刊
  • 6篇走进孔子(中...
  • 4篇河北学刊
  • 3篇人文论丛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学海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唐都学刊
  • 2篇哲学分析
  • 2篇孔学堂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南方文坛
  • 1篇晚晴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 2篇2024
  • 8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王阳明宇宙观的双重性及其意义被引量:2
1999年
在宋明理学中,王阳明因其良知宇宙观被看作极端的主观唯心论,但除良知外,他还存在着气或太虚宇宙观,并肯认后者为前者的客观基础。王阳明宇宙观的双重性及其关系,表现了他对客观宇宙与主体人生的不同侧重与不同选择;所谓唯心论则是其对道德本体超越性极度高扬的表现。这既是宋明理学的共通性。
丁为祥
关键词:宇宙观天人合一
阳明心学的价值追求及其现代意义
2024年
价值观念往往由主体意识而生成,亦因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实与表现而成为人生世界的灵魂。但这并不是说价值观念就与主体意识同步而生,而是必然要表现为此前价值观念的某种继承与发展;只有在主体精神真正确立之后,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生成。价值观念的这一特点也充分表现在王阳明一生的实践追求中:从其“读书学圣贤”的理想到“身心之学”的准则再到其个体精神的确立以及内在性方向的开辟,也就使得儒家的慎独、诚意传统得以激活,其“世界”之个体性也得以真正形成。这种扎根于“慎独”传统并由“诚意”所表现的应世面向,也就为儒学从农耕文明到工商文明的过渡与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的基础;而由此所形成的独立、平等的自立精神与人际关系中的职业操守与契约原则,不仅体现着个体立身行事的基本精神,而且也代表着阳明心学对于现代工商文明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丁为祥
关键词:诚意慎独
从绝对意识到超越精神——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与超越被引量:6
2007年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丁为祥
关键词:墨家
王阳明“无善无恶”辨——兼与陈来同志商榷被引量:3
1993年
“无善无恶”是王阳明在《四句教》中对“心之体”所作的一个最重要且也最难把握的规定。一方面,它是《四句教》的逻辑起点;同时,它又体现着王阳明哲学的功夫指向。从王学发展的角度看,它也是王学分化的源头,——王门后学中截然对立的两大派系,都可以从对”无善无恶”的不同理解上得到说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王阳明哲学的全部玄妙之所在,也是打开王学奥秘的钥匙。陈来博士在其大著《有无之境》中对“无善无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把无善无恶叫作至善,另一种是把至善叫做无善无恶。”(《有无之境》
丁为祥
关键词:本体派系至善功夫四句教
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再激荡——儒家文化命运的后顾与前瞻被引量:3
2002年
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统一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于先秦 ,就是以孔子仁学为代表的经典形态与以孟荀为代表的裂变形态 ;表现于宋明 ,则正成为从二程到朱陆再到心学与气学由对本体之不同落实方向而形成的分歧形态。 2 0世纪以来 ,由于中西文化的交会 ,儒家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统一又演变为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承取与不同的诠释侧重 ,演变为海峡两岸不同的研究进路。这种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承取与不同研究进路的激荡 ,既是传统文化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相统一的表现 。
丁为祥
关键词:中国哲学儒学儒家文化
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兼论朱子对《太极图说》的诠释被引量:9
2018年
在中国哲学中,宇宙论与本体论代表着人们对生存世界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一般说来,宇宙论是以实然存在及其时空形式的角度指谓生存世界;本体论则以超越时空、超越聚散存亡的角度来概括这个生存世界。至于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则指宇宙论与本体论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所谓宇宙本体论是指沿宇宙论进路所形成的本体,但却必然包含着一定的由已知推及未知的弊端;而所谓本体宇宙论,则是通过先确立本体,从而形成在本体之观照、统摄下的宇宙论。在从汉唐到宋明的思想演变中,有无本体论视角构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朱子关于理气关系的规定,则既上承孔子对仁礼关系的思考,从而使其哲学成为一种标准的本体宇宙论;同时,他又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本体宇宙论的定性与诠释,从而又使其哲学带上了宇宙本体论的特色,朱子由此成为汉宋学术之集大成者。但朱子本体宇宙论与宇宙本体论的矛盾,又为人们提出了一个本体论究竟应当如何确立的重大问题。
丁为祥
关键词:宇宙本体论《太极图说》
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对理学思想谱系的一种逆向把握被引量:10
2019年
一般说来,知行观属于功夫修养的范围,因而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本体思想的一种落实与表现来把握。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据儒家传统体与用、本体与功夫之间的互渗互证关系,不仅理学家关于体与本体的思想就表现在其功夫论中,而且从知行功夫的角度也可以逆向甚至更为具体地把握其本体思想。从这一视角出发,宋明知行观的探讨主要表现为程朱的知先行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王夫之的行先知后三种结论;而这三种不同的知行观,既代表着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也体现着理学发展的三个理论制高点,是理学沿着三个不同方向发展所得出的结论。至于其相互的批评、转进与分歧、演变,不仅代表着理学探讨之深入,同时也体现着其边界与底限意识。今天,反思其不同的制高点及其底限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对宋明理学进行研究、总结并推陈出新的应有之义。
丁为祥
关键词:宋明理学知行观思想谱系
告子的“生之谓性”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丁为祥
关键词:告子生之谓性性善论
论“天人合一”被引量:2
2015年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及今的一贯追求,也是传统的儒道墨三家所共同认可的一种基本精神。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代表着'天命'内涵的一个重大改变,代表着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思想的真正形成。在儒道墨三家不同的天人合一追求中,儒家是道德进路式的,道家是自然进路式的,墨家则是神性主宰式的。三家不同的进路,与其对三代文化之不同的继承侧重紧密相关。由于儒家始终具有直面现实的特点,因而也就始终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而道墨两家之'互绌'性的批评,构成了儒家天人合一说深入发展的反向推动力。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体现为道墨两家在'自然'与'人为'的两极化走向之间的一种'中道'立场,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丁为祥
关键词:天人合一
《大学》今古本辨正被引量:9
2011年
《大学》今古本的问题是宋明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歧,所谓程朱陆王的分歧以及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对立,主要也就集中在对《大学》今古本的不同选择上,并且也是作为其各自不同的经典依据出现的。但由于这一分歧既非出自经典文献本身,也不像今古文经学那样存在着具体的历史缘由,而主要是由不同为学进路下的不同选择与不同诠释造成的,因而在现代学术背景下,通过对《大学》今古本的比较与古本自身义理规模的重新解读,完全可以澄清古本自身的义理结构,还古本《大学》以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从而发挥其在认知先秦儒学精神方面的作用。
丁为祥
关键词:宋明理学义理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