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面波方法研究欧亚大陆岩石圈深度
- 2012年
- 根据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114个数字地震台站12000多个长周期波形记录,采用面波频散反演方法,对欧亚大陆地壳上地幔进行S波速度成像。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岩石圈厚度由40 ̄60km(大陆裂谷带)增厚至190 ̄220km(克拉通地区),直到400km深度,各个板块和地块的横向差异才逐渐减小。
- 蒋科植黄晓萍杨宜海
- 关键词:欧亚大陆层析成像岩石圈结构
- 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重新定位以及震源机制的研究
- 本文使用Hypo2000定位方法对汶川大地震震前(1999年1月—2008年4月)震后(2008年5月—2011年4月)龙门山地区大于2.0级、震相资料完整准确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研究的区域为29°~34°N,10...
- 黄晓萍
-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源机制
- 文献传递
- 用非均匀速度模型对汶川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被引量:3
- 2012年
- 为了进一步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根据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原始资料,采用Hypo 2000对汶川大地震以及震后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截止到2011年4月15日,获得了26 278个地震记录。重新定位后对结果的总结为:(1)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央断裂中段的北川-映秀断裂上,余震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延伸,呈南北分段分布。重新定位后的到时残差为±0.35s,水平误差为±1.32km,深度误差为±5km。(2)在主震附近的映秀、理县和黑水有一条北西向的余震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捩断层一致。(3)在青川附近(龙门山断裂带的北端),此段成为余震密集地区,这与历史上此地很少有地震发生不吻合。
- 黄晓萍朱介寿曹家敏黄玉婷蒋科植王成江晓涛杨宜海
- 关键词:地震余震
-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震源的重新定位被引量:3
- 2012年
- 龙门山断裂带二侧的地壳厚度和速度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过去采用的单一均匀速度模型定位方法并不合适。Hypo2000定位程序对震中所在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区分层对应,得出非均匀速度模型。用Hypo2000定位程序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十余年187个地震台网记录进行了整理、筛选,得出震中分布图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北端,即北川以北没有太多地震,主要还是活跃在中南部映秀地带,汶川8·0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区,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往北,北川以北出现了较多的余震。从余震深度剖面图看出,龙门山余震带南段断裂带呈上陡下缓的铲形断裂形态,余震带北段具有近乎直立的陡倾破裂结构,且地表破裂的二侧均有余震分布。
- 黄玉婷朱介寿曹家敏黄晓萍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
- 汶川Ms8.0震前震后活动性研究
- <正>龙门山两侧的构造单元地壳厚度和速度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定位使用朱介寿等提供的分区速度模型(龙门山西侧和东侧两部分),采用Hypo2000对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30°~34°N,100°~106°...
- 黄晓萍朱介寿曹家敏傅莺
- 文献传递
- 对汶川Ms8.0级地震及近三年余震重新定位
- 2012年
- 从汶川大地震后,截止到2011年4月15日9时36分,采用Hypo2000对汶川地震以及震后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26278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央断裂中段的北川-映秀断裂上,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后山断裂带和中央断裂带上。
- 黄晓萍蒋科植
-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