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如敏

作品数:16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乔治·艾略特
  • 5篇艾略特
  • 4篇英语
  • 4篇奥斯丁
  • 3篇大学英语
  • 3篇女性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分析
  • 2篇小说
  • 2篇课程
  • 2篇简·奥斯丁
  • 1篇大学英语网络...
  • 1篇迪斯
  • 1篇读物
  • 1篇新闻
  • 1篇修辞
  • 1篇修辞手法
  • 1篇摇篮
  • 1篇意识形态
  • 1篇隐喻

机构

  • 15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黄如敏

传媒

  • 5篇泉州师范学院...
  • 3篇牡丹江教育学...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福建省外国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迪丝·华顿哥特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根源探究
2023年
哥特小说创作贯穿了华顿40多年的创作生涯,它们蕴含了华顿思想上最深刻、情感上最强烈的女性自我认知。哥特小说这一19世纪的边缘文类让华顿得以借助鬼怪幽灵的魔幻力量突破理性的极限,说出关于愤怒、死亡、恐惧,尤其是女性和男性的本质等难以言说的东西。华顿在哥特小说创作中通过巧妙的构思将现实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读者在熟悉又不乏新奇的阅读过程中获得崇高与诡异的美学体验。同时,她将现实生活中女性对自由的向往寄托在飘忽灵动的年轻女性幽灵身上,借助超自然的力量谱出了一支支悠扬的乐曲,对母亲严苛的监管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在克里斯蒂娃贱斥理论的观照下,华顿的哥特小说代表作《被蛊惑》里作为父权捍卫者的年长女性和长期潜抑自我的年轻女性之间的殊死搏斗与现实生活中华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具有明显的互文性。《被蛊惑》既折射出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真女性”与“新女性”两种女性气质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华顿女性自我意识的根源。
黄如敏
关键词:哥特小说自我意识
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可行性实践研究
2022年
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多、历时长、覆盖面广,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能够发挥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德育功能,高校英语教师应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黄如敏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奥斯丁的巴斯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巴斯在18、19世纪之交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聚居地,奥斯丁对这座城市的多次拜访和逗留使她对处于发展初期的城市中产阶级社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熟悉了其价值体系、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过程,认识到英国都市中产阶级在争名夺利的同时,又感到情感空虚,因而具有突出的两面性和复杂性。特定的城镇经历使奥斯丁对英国城市社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一理解体现于她小说创作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尤其表现在她通过笔下那些既真切平实又不乏波澜的生活故事,就新兴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传统乡绅社会造成的冲击提供的真实描绘。
黄如敏
关键词:奥斯丁意识形态
浅探英语幽默中的双关语被引量:2
2002年
本文就英语幽默大量存在的双关语进行举例分析、论述及归类。把英语幽默中的双关语分为三大类 ,语音双关、语义双关和短语双关 ,各类又可根据英语这一特定语言的语音、语义的特殊性分为若干小类 ,并逐一举例论述。同时也指出双关语这一修辞用法在英语幽默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阐明了双关语在英语幽默中确实随处可见 。
黄如敏
关键词:英语幽默双关语语音双关语义双关修辞手法
史蒂文顿:造就天才作家奥斯丁的摇篮
2008年
奥斯丁的故乡史蒂文顿位于英格兰南部的汉普郡,在奥斯丁年代它是英国最繁荣、最稳定的乡村之一,以乡绅为主导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浓厚。长期生活于此使得奥斯丁对乡绅社会的价值体系、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的基本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认同。奥斯丁的小说风格因此也深受乡村文化的影响,具有自在奔放、清新幽默的特点。
黄如敏
关键词:奥斯丁乡绅写作风格
《丹尼尔·德隆达》中女性人物的双重象征被引量:1
2012年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格温多琳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称赞。艾略特通过真实的描述,阐述了初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在主观精神世界里是如何经过痛苦的自我解剖,逐步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群体双重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得出她们在女性自我身份和完整人格方面的追寻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解释了《丹尼尔》为何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黄如敏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人物
《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全新版)听力部分的评估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采用艾伦.坎宁斯沃思从听力角度分析教材的方法,结合教材在泉州师范学院两年来的使用情况,对《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全新版)的听力部分做出评估。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这套教材的难度适中,指导性强,适合师范院校学生使用,但仍存在配套的VCD实用性不足以及在适应日渐普及的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显得滞后等弱点。
黄如敏
关键词:教材评估
论《丹尼尔·德隆达》中的两性对抗
2014年
在乔治獉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中,两性之间的对抗贯穿始终,然而渲染对抗并不是艾略特的目的,她只是借助于这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人性进行剖析,对社会进行鞭笞。本文以小说中三个主要家庭中存在的两性对抗及其隐喻性为切入点,深究其形成的根源,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犹太宗教观等几个层面分析两性意识形态矛盾的形成因素,探讨物质化社会进程中人类个体的心理、情感、道德成长与社会文明的整体演进之间的关系,从而阐释小说的深刻意蕴,揭示其美学价值。
黄如敏
关键词:两性
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被引量:2
2010年
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是处于创作巅峰时的一次大胆创新。艾略特第一次将对犹太民族的同情心和更为宏大的历史、政治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提升了小说的道德主题。小说中精湛的心理分析、象征主义的运用、反传统的叙述方式和开放式的结局等实验性表现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现代性。《丹尼尔·德隆达》的成功预示着艾略特的小说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黄如敏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心理分析
地点与文学创作:简·奥斯丁世界里的巴斯
该文探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中产阶级城镇巴斯对英国杰出的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影响并分析了地点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该文首先描述了处于世纪之交的巴斯独一无二的社会文化氛围,将其与简·奥斯丁所成长的汉普郡的乡下进行对...
黄如敏
关键词:简·奥斯丁文学创作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