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昂

作品数:11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角膜
  • 5篇膜炎
  • 4篇真菌性
  • 4篇真菌性角膜
  • 4篇角膜炎
  • 3篇真菌性角膜炎
  • 2篇整合子
  • 2篇术后
  • 2篇内障
  • 2篇内酰胺酶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内皮
  • 2篇菌株
  • 2篇角膜内皮
  • 2篇白内障
  • 2篇白内障超声乳...
  • 2篇白内障超声乳...
  • 2篇白内障超声乳...
  • 2篇I类整合子

机构

  • 9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1篇高昂
  • 9篇赵桂秋
  • 5篇徐强
  • 5篇车成业
  • 5篇林静
  • 4篇王谦
  • 3篇渠晓黎
  • 3篇陈文俊
  • 3篇赵超
  • 2篇姜钊
  • 2篇于红
  • 2篇王楠
  • 2篇胡丽婷
  • 1篇孙为荣
  • 1篇杜兴
  • 1篇林红
  • 1篇范真
  • 1篇李翠
  • 1篇王传富
  • 1篇姜楠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山东省第十八...

年份

  • 4篇2014
  • 7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碳酸氯替泼诺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依碳酸氯替泼诺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病人44例,随机分为依碳酸氯替泼诺滴眼液组(A组)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组(B组),A、B组分别采用依碳酸氯替泼诺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每天点眼4次。根据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治疗过程中所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结果治疗14d后,A组结膜改变和眼部瘙痒程度改变的有效率为95.2%,B组为69.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86,P<0.05);A组畏光和分泌物消失占76.1%,B组占2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3.05,P<0.01)。两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依碳酸氯替泼诺滴眼液能明显缓解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病人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优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其安全性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类似。
林静赵桂秋高昂王谦徐强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结膜炎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
目的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50例56眼和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60眼(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
赵超赵桂秋车成业高昂徐强王谦国
那他霉素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那他霉素、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点眼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将16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60例)、治疗2组(67例)和对照组(33例)。三组病例均先行局部清创碘酊烧灼术,治疗1组采用50g/L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治疗2组采用50g/L那他霉素滴眼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点眼,对照组使用2g/L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比较三组病例的治愈率和疗程。结果:三组治愈率分别为71.7%,76.1%,51.5%,有效率分别为90.0%,91.0%,78.8%。治疗1,2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治愈病例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20±15,16±12,30±13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真菌药物50g/L那他霉素滴眼液及细胞生长因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与传统的碘酊烧灼法联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尤其是早期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渠晓黎赵桂秋高昂车成业林静胡丽婷李翠陈文俊
关键词:那他霉素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角膜溃疡
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初期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在角膜中的表达及其免疫防御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核苷酸结合寡聚域(NOD)样受体(NLRs)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少见。目的研究NOD,在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AFK)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72只成年清洁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和AFK模型组,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正常对照组12只大鼠中选取6只仅刮取角膜上皮用于逆转录PCR(RT—PCR)实验,另6只大鼠制备角膜标本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共30只大鼠,仅刮除中央角膜上皮,AFK模型组大鼠共30只,刮除角膜上皮后接种烟曲霉菌标准株。分别于实验后4、8、16、24h选取各组6只大鼠刮取角膜上皮,采用RT—PCR法检测角膜中NOD2mRNA的表达,其他6只于实验后24h制备角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角膜中NOD2蛋白的表达,并将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实验后4、8、16、24h分别摘除各组大鼠右眼眼球,制作角膜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的角膜情况,均造模成功。RT—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角膜仅有微量NOD2mRNA的表达,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和AFK模型组大鼠角膜中NOD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且在实验4、8、16、24h,AFK模型组大鼠角膜中NOD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09、-0.439、-0.534、-0.618,均P=0.000)。大鼠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结构完整;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可见到少部分角膜上皮缺损、前弹力层皱褶及角膜轻度水肿,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AFK模型组大鼠可见角膜溃疡,角膜水肿增厚,浅基质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渠晓黎赵桂秋许正杰高昂王楠刘莹林静
关键词:烟曲霉菌眼部感染角膜炎天然免疫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后角膜内皮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50例56眼和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60眼(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对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两组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术前相比,术后两组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术后1wk;1,3mo糖尿病组中央角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wk;1,3mo糖尿病组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损伤更严重,且创伤愈合的速率和效率均差于单纯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赵超赵桂秋车成业高昂徐强王谦
关键词:共聚焦显微镜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角膜内皮细胞
青岛地区产ESBLs菌株Ⅰ类整合子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产ESBLs菌株中I类整合子的分布及其与ESBLs菌株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岛市立医疗集团临床分离鉴定的非重复大肠埃希菌89株及肺炎克雷伯菌86株,应用双纸片增效法进行ESBLs菌株鉴定,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I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分析I类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105株细菌鉴定为ESBLs阳性,产ESBLs菌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93.3%,I类整合予的检出率为66.7%,I类整合子阳性和阴性产ESBLs菌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青岛地区产ESBLs菌中I类整合子流行广泛,但仍需进一一步研究其在ESBLs菌株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机制。
高昂王昕凝石志源丁印于红
关键词:I类整合子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
真菌性角膜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52例因真菌性角膜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病变程度及手术方式分为4组,A组行角膜板层切削术、B组行角膜板层切削联合羊膜或结膜瓣覆盖术、C组行角膜板层移植术、D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每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152例患者中,有148例保留眼球,有139例患者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A、B、C、D组经各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4%、84.4%、86.4%、92.8%。结论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真菌性角膜炎尤其是高危患者仍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陈文俊赵桂秋高昂姜钊林静车成业姜楠徐强
关键词:眼外科手术
真菌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1~2011年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508例(508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病原学诊断及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农民437例,占86%(437/508),50%(254/508)例有角膜外伤史,其中植物划伤147例(29%),异物损伤107例(21%),但仍有约40%患者无明显诱因。KOH刮片检查阳性率为75%(381/508),真菌培养阳性率61%(310/508),分离得到的真菌中镰刀菌属占67%(208/310),其次是曲霉菌属25%(77/310),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91%(133/146)。32%(163/508)患者给予那他霉素治疗,治愈率为58%(94/163),68%(345/508)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治愈率为37%(128/345),28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1%的患者行板层切削术联合碘伏烧灼,13%的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7%的患者行板层切削联合羊膜或结膜瓣覆盖术,39%的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最终行眼球摘除者23例。结论植物划伤为真菌性角膜的主要病因,共焦显微镜检查菌丝阳性率较KOH湿片镜检高,角膜清创、碘酊烧灼联合那他霉素点眼为目前早期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手段。
姜钊赵桂秋高昂陈文俊林静胡丽婷车成业王谦
关键词:角膜炎
刮片镜检法联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快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2
2013年
背景 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早期、快速诊断能够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降低致盲率.真菌培养法虽是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培养周期较长,假阴性率较高,难以实现早期确诊和正确治疗. 目的 研究角膜刮片镜检法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符合率,探讨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采用角膜刮片镜检法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7例167眼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后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图像特点,然后在角膜病灶处刮取标本,质量分数10% KOH涂片后于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 结果 角膜刮片镜检可查见菌丝或孢子者125例,阳性率为75% (125/16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者152例,阳性率为91% (152/16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刮片镜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8,P=0.00).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均为阳性者114例,均为阴性者4例,两种检查的符合率为70.7% (118/167).刮片镜检法结果阴性的42例中,38例患者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后可发现菌丝,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阴性的15例中,刮片镜检结果阳性者11例.结论 刮片镜检法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快速诊断水平,降低漏诊率.
王楠赵桂秋高昂杜兴渠晓黎王青王传富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
M2丙酮酸激酶、Akt、缺氧诱导因子-1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3年
背景研究发现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M2-PK)已成为多种肿瘤组织的一种新型标志物,脉络膜黑色素瘤(CM)组织中M2-PK的表达及P1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对CM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观察M2一PK在C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M2-PK、Akt、HIF-1三者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C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1992--2012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病理室存档的CM标本30例和眼睑色素痣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2-PK、Akt、HIF-1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对M2-PK、Akt、HIF-1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检验对M2-PK、Akt、HIF-1在不同细胞类型的CM中、不同大小CM中及不同巩膜浸润情况CM组织中表达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M2-PK、Akt、HIF-1在CM与眼睑色素痣中表达率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评估M2-PK、Akt、HIF-1在CM中表达的关联性。结果M2-PK、Akt在CM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3%(22/30)和80%(24/30),在眼睑色素痣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12/30)和47%(14/30),二者在CM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眼睑色素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787,P=0.009;x2=7.177,P=0.007);HIF-1在CM中和在眼睑色素痣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21/30)和50%(1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00,P=0.114)。M2-PK在梭形细胞型CM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8/14),在类上皮细胞型CM中为87%(7/8),在混合细胞型CM中为87%(7/8),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7,P:0.172)。M2-PK在小CM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4%(4/9),中等CM为85%(11/13),大CM为8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508,P=0.064)。M2-PK在未浸润巩膜和浸润巩膜的CM中的阳�
范真赵桂秋赵超高昂王谦徐强林红孙为荣
关键词:脉络膜肿瘤黑色素瘤蛋白激酶B缺氧诱导因子-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