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宇红

作品数:59 被引量:25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细胞
  • 15篇基因
  • 11篇受体
  • 10篇基因多态性
  • 9篇多态
  • 8篇维生素D受体
  • 7篇多态性
  • 7篇睡眠
  • 7篇死因
  • 7篇肿瘤
  • 7篇肿瘤坏死因子
  • 7篇坏死
  • 7篇坏死因子
  • 6篇维吾尔族
  • 6篇汉族
  • 5篇因子Α
  • 5篇人肿瘤坏死因...
  • 5篇人肿瘤坏死因...
  • 5篇受体基因多态...
  • 5篇维生素D受体...

机构

  • 56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兰州军区乌鲁...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解放军第30...
  • 3篇北京肿瘤医院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航天医学工程...
  • 1篇山西中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总参谋...

作者

  • 59篇高宇红
  • 32篇薛毅珑
  • 25篇崔忻
  • 17篇田磊
  • 15篇罗芸
  • 14篇刘建伟
  • 14篇潘静坤
  • 11篇陶国枢
  • 11篇张红红
  • 8篇冷兴文
  • 8篇陈瑞英
  • 8篇李雁凌
  • 6篇郭水龙
  • 6篇王士雯
  • 5篇李红
  • 5篇吴青
  • 5篇姚文芳
  • 4篇阿丽娅
  • 4篇牟小芬
  • 4篇胡亚卓

传媒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军医进修学院...
  • 3篇中国激光医学...
  • 3篇中国应用生理...
  • 3篇标记免疫分析...
  • 3篇解放军保健医...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式呼吸放松训练缓解海军特勤人员睡眠障碍和异常情绪效应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放松训练在缓解海军特勤人员睡眠障碍和异常情绪中的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疗养院特勤科疗养的70例患有睡眠障碍海军特勤人员,其中对照组30例为常规疗养,干预组40例是在常规疗养的基础上进行腹式呼吸放松训练,进行为期30 d的腹式呼吸放松训练,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情绪状态采用简明心境状态测试量表(POMS)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睡眠障碍海军特勤人员的PSQI总分及各维度自身干预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PSQI总分及PSQI量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自身干预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效率自身干预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SDS、SAS、POMS的评分降低,提示海军特勤人员焦虑、抑郁心理障碍减轻,POMS的评分降低提示海军特勤人员疲劳和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SQI总分降低,提示海军特勤人员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式呼吸放松训练治疗30天后,可以有效的改善海军特勤人员睡眠质量,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缓解海军特勤人员疲劳和紧张的异常情绪。腹式呼吸放松训练方法对疗养期间海军特勤人员进行放松训练更适合。由于坚持30天腹式呼吸放松反馈训练依从性更高,从而降低海军特勤人员的应激水平,提高海军特勤人员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高宇红张熙姜俊亦孟尧
关键词:睡眠障碍
APA-BCC微胶囊蛛网膜下植入对癌痛病人的镇痛效应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植入APA-BCC镇痛微胶囊对癌痛病人的镇痛效应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胶囊包裹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微胶囊)按常规腰穿的方法注入10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的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按数字分级法(NRS)评定疼痛程度的变化并记录止痛药使用情况;按WHO分级法评价不良反应;按孙燕等指标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1)APA-BCC注射后0.5~5天,在停用、减量和/或降级使用其它镇痛药的情况下,其镇痛的有效率(CR+PR)为84%、总有效率(CR+PR+MR)为96%,镇痛程度显著优于药物组.(2)1至2次使用后镇痛持续时间为9~220天,明显长于现有镇痛药.(3)APA-BCC治疗后,癌痛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显著提高.(4)APA-BCC注射后,除部分病人出现与常规蛛网膜下腔注射相近的轻度不良反应外,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肝肾功能、外周血象和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但单次使用1.5剂量时,2例患者出现了难以耐受的下肢震颤和背部沉重压迫感等重度不良反应.结论: APA-BCC微胶囊植入脑脊液内对癌痛病人具有明确的长效镇痛作用.
薛毅珑罗芸徐龙河高宇红何立敏崔忻李雁凌郭水龙李新建田磊潘静坤孙燕罗健张伟京李留树邸立军张树才王杰军
关键词:癌症疼痛嗜铬细胞免疫隔离镇痛效应微胶囊病人
人肌型特异烯醇化酶放免分析法及初步应用
1995年
建立了人肌型特异烯醇化酶(hMSE)的放免分析法,抗血清的亲和常数为5.1×10 ̄9L/mol,采用改良的BHR法制备了 ̄(125)I-hMSE,后者非特异结合率为3%,与抗血清(1∶10 ̄3)结合率达50.16%;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8.6%和13%.回收率为95%-105%.标准曲线范围为5-320μg/L.最小检出率为5μg/L.最佳反应条件:0.1mol/LpH7.4PBS(含5mmol/LMgSO_4,0.1%吐温-20,0.1%NaN_3);反应温度和时间:37℃反应0.5h和4℃,0.5h,作为快速测定;或选用4℃反应24h.65例健康人血清hMSE浓度为23.9±10.9μg/L(-x±s).hMSE超过57μg/L(-x+3s).为阳性值.测定了AMI和肌病患者,血清hMSE明显升高.
陈泮藻金道山王录焕王士雯郝秀华高宇红李振甲韩志涛
关键词:肌型心肌梗塞肌病放射免疫分析
转染SV40永生化基因正常成人肝细胞的形态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转染SV40基因对正常成人肝细胞形态结构及特殊染色的影响。方法采用本组构建的含SV40永生化基因的正常成人肝细胞(rSSR#69/HL-7702肝细胞),以HE染色法、糖原染色法(PAS)和葡萄糖-6-磷酸酶染色(G-6-Pase)法,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形态特征,以电镜法观察该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光镜下比较转染前、后的正常成人肝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PAS染色均可见胞浆内有粉红色的糖原颗粒,G-6-Pase染色均可见胞质内有铁黑色颗粒;电镜下比较转染前、后的正常肝细胞的超微结构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转染SV40永生化基因的正常成人肝细胞的形态结构与转染前无明显差异,仍具有糖原合成及葡萄糖代谢的能力。
崔忻姚文芳高宇红田磊潘静坤薛毅珑
关键词:永生化肝细胞
我国汉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1998年
旨在探讨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 162例健康汉族中老年妇女和 17例骨质疏松患者的VDR基因进行分型 ,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分布。结果 :正常对照组VDR基因bb、Bb、BB基因型分别为 91.36%、8.64%、0 % ;骨质疏松组分别为 82 .35%、17.65%、0 % ,两组各型均无显著性差异。VDR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 ,就目前调查例数而言 ,我国汉族人骨质疏松与BB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
张红红陶国枢吴青刘建伟高宇红
关键词:维生素D受体骨质疏松基因多态性妇女汉族
海藻酸钙微球与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对不同种类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观察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对不同特性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细胞:牛肾上腺嗜铬细胞、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株(3T3)、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仪器和试剂:加拿大Sun氏静电微囊发生仪;体视显微镜;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氯化钙、柠檬酸钠。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和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分别用其包裹3T3细胞、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及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按照细胞的不同及包裹材料的不同,分为裸细胞组、海藻酸钙微球组、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组。在光镜下观察体外培养的微球、微囊及细胞的形态、存活率、增殖率。细胞增殖率=培养后细胞数-培养前细胞数/培养前细胞数×100%。结果:光镜下见包裹后即刻海藻酸钙微球和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呈大小均一的半透明圆球,直径150~300μm,表面光滑。培养24h时,牛肾上腺嗜铬细胞、3T3或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均呈单个细胞,均匀分散于微球或微囊内。培养120h时,牛肾上腺嗜铬细胞、3T3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聚集成团块,而在海藻酸钙微球内仍呈单个细胞散在分布。①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高增殖活性的3T3或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牛肾上腺嗜铬细胞(74.38±7.72,89.08±3.05,87.48±3.43,92.40±7.56,72.67±2.08,89.33±5.13,P<0.01);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海藻酸钙微球内同一种细胞的存活率(87.88±3.38,89.08±3.05,89.63±5.55,85.33±4.86,92.40±7.56,95.08±3.81,83.67±5.51,89.33±5.13,85.33±2.08,P<0.01)。②在不同状态下,培养72和120h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或3T3细胞的增殖率存在差异,海藻酸钙微�
高宇红田磊崔忻薛毅珑
关键词:微球体细胞存活
分泌人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工程细胞系的建立
2008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基因工程细胞系。方法:将含有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全长cDNA插入表达载体pSNAV2.0,产生重组质粒pSNAV2.0-TNFα,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到人HEK-293细胞中,G418筛选阳性克隆hTNF/29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上清中hTNF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SalⅠ和EcoRⅠ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明:在质粒pSNAV2.0中插入片段正确。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HEK-293细胞培养上清中有hTNFα蛋白表达,分子量为17KDa。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SNAV2.0-TNFα,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转染HEK-293细胞后可有效分泌hTNFα蛋白,并能分泌到细胞外。
高宇红薛毅珑刘建伟崔忻罗芸
关键词:人肿瘤坏死因子Α真核表达载体细胞系
APA微胶囊免疫隔离生物膜制备中的质量控制被引量:6
2005年
为了优化制备条件, 简化工艺, 控制质量, 本文观测了APA(海藻酸盐 聚赖氨酸 海藻酸盐)微胶囊免疫隔离生物膜制备过程中部分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与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微囊的粒径与静电微囊发生仪脉冲频率呈负相关; 与推进泵速度呈正相关; 与针头内径呈正相关。随着聚赖氨酸浓度的增加, 膜厚度显著增加。微囊的粒径不随聚赖氨酸成膜反应时间延长而改变, 但影响膜的厚度。柠檬酸钠的液化时间对微囊的粒径与厚度均无明显影响。通过优化制备条件, APA微胶囊免疫隔离生物膜将具有更好的通透性、柔韧性、生物相容性和强度。
李新建薛毅珑陆庆国李雁凌高宇红
关键词:免疫隔离微胶囊生物膜
听神经瘤患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2015年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手术前后头面部的远红外热像特征,以探讨其在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32例听神经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在环境温度为20-25℃的检查室中,采集两组头面部位远红外热图,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测温区左右两侧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的温度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两侧对称区域温度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7、1.714、1.483、1.569,P〈0.05);观察组治疗前远红外热像显示患侧呈充血性改变,治疗后显示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2.462、2.897、4.465,P〈0.05)。结论远红外热像检查能反映听神经瘤患者头面部相应部位的异常温度变化。
高宇红田磊崔忻薛毅珑尚爱加
远红外热像图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的意义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远红外热像图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应用远红外热像图对16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头部温度测定。结果(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远红外热像图: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左右两侧温区中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度差别明显,表现为缺血侧的温度明显低于对侧,与临床采用脑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MRA)的诊断基本一致。(2)静脉给药治疗前后远红外热像图的变化:在首日输液治疗后即刻,4例患者缺血侧的温度明显升高,表现为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差显著减小。在次日输液治疗后,两侧的温差小于前日输液治疗前。在1个疗程(14 d)输液治疗结束时,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枕区、耳后区或面颊区的温差均明显小于首日输液治疗前。提示该输液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供血状态。(3)介入治疗患者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在治疗后1d左右时,3例患者出现左右两侧部分测温区枕区、颞区的温差加大,随后两侧的温差减小的现象。分析可能与介入治疗引起一过性血管痉挛有关。结论远红外热像图可较好地反映脑供血状态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有望为临床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的良好的评估指标。
姚文芳薛毅珑罗芸王鲁宁李宝民田磊崔忻高宇红潘静坤
关键词:远红外热像图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评价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