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峰

作品数:10 被引量:118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篇界面结合强度
  • 3篇涂层
  • 2篇压痕法
  • 2篇有限元
  • 2篇原子力显微镜
  • 2篇力学性能
  • 2篇机械特性
  • 2篇力学性
  • 1篇断裂韧性
  • 1篇多层膜
  • 1篇性能研究
  • 1篇锈层
  • 1篇亚微米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有限元模拟
  • 1篇韧性
  • 1篇梯度涂层
  • 1篇铜薄膜
  • 1篇微观结构
  • 1篇微米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材料研究...
  • 1篇宝钢集团中央...

作者

  • 10篇马峰
  • 8篇蔡珣
  • 4篇李河清
  • 4篇陈秋龙
  • 3篇马洪涛
  • 3篇李刚
  • 1篇郑文龙
  • 1篇张全成

传媒

  • 3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材料保护
  • 1篇理化检验(物...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表面技术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薄膜体系界面结合强度及其测试研究
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对薄膜材料力学性能及其表征评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膜/基界面结合强度是薄膜重要力学性能之一,是评价膜层质量最关键的指标,是保证薄膜满足力学、物理和力学等使用性能的基本前提.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9...
马峰
关键词:界面结合强度有限元模拟
文献传递
纳米级类金刚石梯度膜机械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02年
本文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及等离子体源离子混合注入方法在奥氏体不锈钢 1Cr18N9Ti基体上制备N TiN Ti(N ,C) DLC梯度涂层。采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及喇曼光谱等手段观察分析梯度膜的显微组织与相组成 ,同时采用了纳米压入技术评定膜层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此方法制备的金刚石膜组织致密 。
马峰蔡珣李刚马洪涛
关键词:机械特性喇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力学性能
压痕法测定薄膜(涂层)的界面结合强度被引量:29
2002年
讨论了压痕法测定薄膜 (涂层 )界面结合强度的两个模型 ,包括Chiang模型和Evans模型 ,并就薄膜 (涂层 )界面结合强度的压痕法表征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李河清蔡珣马峰陈秋龙
关键词:涂层压痕法界面结合强度有限元分析
耐候钢表面保护性锈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的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耐候钢曝晒4a后,表面生成了致密锈层,降低了基体的大气腐蚀速率。基于锈层/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对基体的保护作用有直接影响,通过界面在承受压载时的受力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界面结合强度。结果表明:曝晒3a后锈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最好。
张全成马峰郑文龙
关键词:耐候钢大气腐蚀锈层界面结合强度
膜基界面结合强度表征和评价被引量:42
2001年
膜基界面结合强度是直接关系到膜基体系最终使用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对现用的薄膜与基体之间界面结合强度表征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 。
马峰蔡珣
关键词:表面改性
亚微米铜薄膜界面结合强度的测定被引量:3
2002年
基于薄膜 /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对膜基体系的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 ,采用压痕法测定了1Cr18Ni9Ti钢基材表面物理气相沉积铜薄膜的界面结合强度 ,并通过分析界面处的受力情况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界面结合力。
马峰蔡珣李河清
关键词:亚微米铜薄膜界面结合强度压痕法
类金刚石梯度膜的微观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及等离子体源离子混合注入方法在奥氏体不锈钢 1Cr18Ni9Ti基体上制备N/TiN/Ti(N ,C) /DLC梯度涂层。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观察分析梯度膜的显微组织与相组成 ,同时采用纳米压入技术评定膜层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此方法制备的金刚石膜组织致密 ,性能良好。
马峰蔡珣李刚马洪涛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奥氏体不锈钢梯度涂层
影响薄膜(涂层)硬度测试的因素被引量:26
2001年
薄膜 (涂层 )同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差异 ,同时 ,由于其厚度薄 ,且其与界面和基体材料间的交互作用影响其力学性能测试中应力、应变的分布与传递 ,常规的拉伸、冲击等方法对其不再适用。列举了薄膜 (涂层 )硬度测试中的一些问题 ,着重讨论了基底和膜基界面、压头形状、隆起和凹陷现象、初始零位确定、弹性恢复以及表面粗糙度对薄膜(涂层 )硬度测试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结果表明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 ,才能获得薄膜 (深层 )
李河清蔡珣马峰陈秋龙
关键词:表面处理涂层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类金刚石多层膜机械特性被引量:3
2003年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及等离子体离子混合注入方法在奥氏体不锈钢 1 Cr1 8Ni9Ti基体上制备 N/ Ti N/ Ti(N,C) / DLC梯度膜 .研究了类金刚石 (DLC)梯度膜的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 ,N/ Ti N/ Ti(N,C) / DLC梯度膜最外层为典型的 DLC层 .梯度膜的硬度、弹性模量、断裂韧性以及界面结合强度值分别为 1 9.84GPa、1 90 .0 3GPa、3.75MPa· m1/ 2和 5.68MPa·m1/ 2 .试验所制备的 DLC多层膜比 DLC单层膜具有更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
马峰蔡珣陈秋龙李刚马洪涛
关键词:类金刚石断裂韧性界面结合强度
新的薄膜本征硬度和复合硬度关系模型
2001年
薄膜硬度测试是薄膜力学性能表征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硬膜软基底系统 ,引入界面约束的概念 ,以球形空洞扩张理论为基础 ,并假设薄膜和基底分别发生柱面和径向变形 ,建立了一个新的薄膜本征硬度和复合硬度关系模型 ,并对其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应用该模型 ,可从薄膜复合硬度中分离出本征硬度。新模型与Burnett Rickerby模型相比 ,建立了新的界面约束因子表达式 ,该界面约束因子包含泊松比的影响 ,并且其值并不依据经验判断来确定 ,而由膜基弹塑性性能来确定。
李河清蔡珣马峰陈秋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