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凯

作品数:5 被引量:12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GIS
  • 3篇类群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功能摄食类群
  • 2篇沉水
  • 2篇沉水植物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分布
  • 1篇生物类群
  • 1篇水环境
  • 1篇水质
  • 1篇水质评价
  • 1篇湖泊
  • 1篇湖泊水环境
  • 1篇N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马凯
  • 5篇谢志才
  • 5篇蔡庆华
  • 3篇刘瑞秋
  • 3篇黎道丰
  • 2篇叶麟
  • 2篇陈静
  • 1篇汪亚平
  • 1篇张君倩

传媒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保安湖生态因子场格局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利用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数据构建保安湖理化因子GIS数据库 ,以此模拟保安湖生态因子场 ,并通过栅格统计获得保安湖水环境的整体特征。得到的 15个生态因子场非常直观地展示出各项理化因子在全湖分布范围内的浓度分布情况 ,体现了保安湖水环境强烈的空间异质性。栅格统计结果则显示该湖整体而言 ,其营养状况目前已相当高。
马凯蔡庆华谢志才刘瑞秋黎道丰
关键词:生物类群
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水质评价被引量:27
2007年
2001年9月对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动物4门8纲20科51种.其中,寡毛类2科18种(35.3%),软体动物8科15种(29.4%),水生昆虫7科14种(27.5%),其他动物4种(9.1%).软体动物是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的最主要类群(占总丰度的71.1%).其中,腹足类的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 120sa)、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纹沼螺(P.striatulus)和寡毛类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为该保护区的优势种.样点间平均物种丰富度6.3,三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Simpson和Shannon)平均值分布为1.38、4.05和1.47.刮食者和直接收集者为底栖动物最重要的摄食类群(占总密度的66.7%和19.9%).结合GPS,将野外调查数据构建GIS数据库.基于GIS软件平台,运用Kringing插值法,构建动物丰度、生物多样性及污染生物指数(BI)等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直观地反映了保护区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及污染状况.提取出主要生物类群(软体动物、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和5种优势种分布的高浓度块,显示寡毛类与其它两类的分布基本不重叠,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东南和西北的深水区域.进一步分析检验各主要分布区域的16种水体理化指标,发现水深是影响保护区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而硫酸盐则主要制约寡毛类的分布格局,硬度是影响软体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全湖平均Hilsenhoff生物指数(BI)值8.18,指示保护区承受较高的有机污染,模拟生成的BI分布图显示,西南部的深水区域、北部及东南部的局部区域水质相对较好,而东北部的沿岸带大部分水体及南部近六门闸的部分区域水体水质相对较差.
谢志才张君倩陈静马凯刘瑞秋汪亚平蔡庆华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GIS
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的GIS模拟被引量:15
2003年
以 GPS为辅助 ,在保安湖主体湖和桥墩湖进行沉水植物调查。将野外调查数据构建 GIS数据库 ,基于 GIS软件平台 ,运用 Kringing插值法对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清楚地显示出调查时保安湖沉水植物及 4优势种 (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穗状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L .、微齿眼子菜 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及苦草 Vallisneria spiralis L.)分别在湖中的分布情况。统计后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覆盖面积占全湖面积的 92 .9% ,总生物量 (湿重 )为 1 43682 .4t。比较历史数据 ,发现湖中水生植被组成特征已由微齿眼子菜绝对优势转变为
马凯蔡庆华谢志才黎道丰叶麟
关键词:沉水植物GIS
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36
2007年
2001年8月对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动物4门7纲25科54属70种。其中,软体动物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81.5%)。而腹足类的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白旋螺(Gyraulus albus)、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该湖泊的优势种。样点间平均物种丰富度7.1,平均Shannon-Winner指数1.34。刮食者是保安湖底栖动物的最重要的功能摄食类群(占总丰度的80%以上)。结合GPS,将野外调查数据构建GIS数据库。基于GIS软件平台,运用Kringing插值法,构建动物丰度、主要功能摄氏类群及生物多样性等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直观地反映了保安湖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模拟出的底栖动物分布格局显示,底栖动物各参数在全湖的分布较不均匀,出现数个高分布区。比较底栖动物各种参数的分布格局图与优势水生植物分布格局图,发现总密度、软体动物丰度和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的高分布区域与水草总生物量的高值区有不同程度的重叠。这表明,保安湖高等水生植物的分布是影响其底栖动物的关键因子。
谢志才马凯叶麟陈静蔡庆华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GIS
沉水植物分布格局对湖泊水环境N、P因子影响被引量:56
2003年
利用实地调查数据模拟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及水环境生态因子场。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分别空间选取四种优势沉水植物 (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L .,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L .,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A .Benn .,及苦草VallisneriaspiralisL .)的分布水域及无沉水植物分布水域的局部生态因子场。根据得到的局部因子场特征 ,比较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分布格局对水环境中N、P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四种沉水植物的分布对水环境中N、P因子均有显著影响 ,但效果和强度有所差异。四种植物各自分布水域内的N、P因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总氮 (TN) :穗状狐尾藻 (0 .774mg·L- 1 ) >苦草 (0 .71 4mg·L- 1 ) >金鱼藻 (0 .70 1mg·L- 1 ) >微齿眼子菜(0 .695mg·L- 1 ) ;总磷 (TP)平均含量 :穗状狐尾藻 (0 .1 2 3mg·L- 1 ) >微齿眼子菜 (0 .1 1 8mg·L- 1 ) >金鱼藻 (0 .1 0 7mg·L- 1 ) >苦草 (0 .0 79mg·L- 1 )。结果同时表明金鱼藻、微齿眼子菜和苦草对水中TN含量无显著影响 ,而穗状狐尾藻则明显可以提高水中TN水平。四种沉水植物均能有效吸收水中的P ,从而降低水中的TP含量。综合比较发现 。
马凯蔡庆华谢志才黎道丰刘瑞秋
关键词:沉水植物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