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东钦

作品数:10 被引量:132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小麦
  • 5篇基因
  • 4篇麦区
  • 4篇黄淮
  • 3篇种质
  • 3篇种质资源
  • 3篇小麦种
  • 3篇小麦种质
  • 3篇小麦种质资源
  • 3篇麦种
  • 3篇黄淮麦区
  • 3篇分子标记
  • 2篇等基因
  • 2篇等基因系
  • 2篇性状
  • 2篇中矮秆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2篇种植密度

机构

  • 9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9篇马东钦
  • 8篇詹克慧
  • 6篇朱有朋
  • 6篇许兰杰
  • 5篇王晓伟
  • 2篇郭春燕
  • 2篇孙文鑫
  • 2篇马彩艳
  • 2篇聂战胜
  • 1篇王西成
  • 1篇王林海
  • 1篇胡卫国
  • 1篇赵虹
  • 1篇王辉

传媒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种业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淮南片冬麦区主导品种春化基因及冬春性分析被引量:28
2010年
以1950~2007年黄淮南片冬麦区的127个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第5同源群的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春化基因检测,并分析了小麦品种的春化基因与其冬春性的对应关系及黄淮南片冬麦区8次品种更换中春化基因与品种冬春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没有品种携带显性Vrn-A1基因,7个品种含有Vrn-B1基因(5.5%),2个品种含有Vrn-B1+Vrn-D1基因(1.6%),56个品种含有Vrn-D1基因(44.1%)。春化基因类型与品种冬春特性基本相符,春化基因控制着小麦品种的冬春特性。主导品种含春化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与冬春性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与传统方法相比,仅用春化基因来确定品种冬春性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采用春化基因分子标记与传统的冬春性鉴定方法相结合来认识品种冬春性、预测品种的抗寒性对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利用更具有指导意义。
赵虹胡卫国詹克慧王西成马东钦王辉
关键词:春化作用分子标记冬春性
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发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除对穗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其他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则影响较大,除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别是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的显著程度非常高。在不同的播种期下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较大,但产量构成因素差异较小。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下,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很小,穗数与穗粒数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应该在10月8日至10月25日,早播情况下每667m2选择8万基本苗较合适,中晚播情况下选择16万。
王晓伟马东钦朱有朋詹克慧
关键词:播种期种植密度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
本试验选用254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利用BFMR1、DFMR2和微卫星Xgwm261标记检测了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结果表明,在254份材料中,90%以上的株高分布在64-96cm
王晓伟马东钦许兰杰朱有朋詹克慧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
文献传递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被引量:54
2008年
小麦遗传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对小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种质资源的搜集、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进行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了解黄淮麦区种质资源在农艺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对130份品种(系)的2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4个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潜力,在12个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穗下空节,为48.267,其次是叶夹角,为45.35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株高,为8.934。该群体间的欧氏距离变化在2.281~14.242之间,平均值为6.599。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9.200处把供试材料分为10组,各组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育种亲本选择。
王林海王晓伟詹克慧马东钦许兰杰
关键词:小麦黄淮麦区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聚类分析欧氏距离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被引量:11
2009年
选用254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利用BFMR1,DFMR2和微卫星xgwm261标记检测了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结果表明,在254份材料中,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材料分别有84,171和178份,平均株高分别为80.7,78.5和80.7 cm.只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材料分别有15,36和31份,平均株高分别为83.8,80.1和86.2 cm.只含Rht-B1b和Rht-D1b基因有16份,平均株高为73.7cm,Rht-B1b和Rht-D1b基因具有累加效应,两个基因同时存在时株高降低幅度会更大.只含Rht-B1b和Rht8基因的有94份,只含Rht-D1b和Rht8基因的有28份,同时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有25份,同时不含这3个矮秆基因的有9份,说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绝大部分品种均含有不同种类的矮秆基因.微卫星WMS 261及基于PCR的2个STS标记可以分别用于对品种(系)中Rht8,Rht-B1b和Rht-D1b基因型的鉴定以及育种世代该基因型的筛选.
马东钦王晓伟许兰杰朱有朋詹克慧王冬梅
关键词: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33
2010年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除对穗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则影响较大,除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别是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的显著程度非常高。在不同的播种期下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较大,但产量构成因素差异较小。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下,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很小。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应该在10月8—25日,早播情况下选择120万株/hm2基本苗比较合适,中晚播情况下选择240万株/hm2。
马东钦王晓伟朱有朋许兰杰马彩艳孙文鑫郭春燕詹克慧
关键词:小麦播种期种植密度
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对近等基因系进行遗传背景检测,有利于选育高质量的近等基因系材料。以17个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1~N17)和轮回亲本不育系豫麦3号为材料,通过调查这些材料的株高、成穗数、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脖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穗长、小穗数等10个农艺性状,对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差异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回交5代后,回交后代与轮回亲本在形态性状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N14、N1、N7、N16和N15与不育系豫麦3号的性状差异较小,在欧氏距离为5.2处把它们聚在同一类,但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看,N7和N15自身的变异较大,所以N14、N1和N16与不育系豫麦3号具有较好的近等性。
许兰杰马东钦聂战胜朱有朋郭春燕马彩艳孙文鑫詹克慧
关键词: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
小麦K型恢复系恢复基因近等位基因系的构建及其效应分析
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一种不育系,现已证明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的豫麦2号的主效恢复基因有两对,搞清两对恢复基因的效应将有助于选育出恢复度高而稳定的恢复系,从而选育出优良的强优势杂交组合,促使杂交小麦在生...
马东钦
关键词: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基因效应
文献传递
杂交棉兴杂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08年
兴杂2号是河南省尉氏县兴和农业研究所在1998年以WmR-32作母本,D71作父本组配而成的高产、稳产、高抗、广适、优质的棉花新品种,200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过近两年来对兴杂2号的性状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探索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高产栽培技术。
许兰杰聂战胜马东钦朱有朋詹克慧陈玉振
关键词: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