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饶慧蓉

作品数:35 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乳腺
  • 19篇乳腺癌
  • 19篇腺癌
  • 10篇病理
  • 7篇肿瘤
  • 7篇细胞
  • 6篇临床病理
  • 6篇基因
  • 5篇蛋白
  • 5篇受体
  • 5篇激素
  • 4篇预后
  • 4篇类固醇
  • 4篇类固醇激素
  • 4篇激素受体
  • 4篇癌基因
  • 4篇病理学
  • 3篇预后关系
  • 3篇原位
  • 3篇乳癌

机构

  • 3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成都市第六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安徽省药物研...
  • 1篇解放军第10...
  • 1篇安徽省水利厅...
  • 1篇安徽省医药(...
  • 1篇南京鼓楼医院...

作者

  • 35篇饶慧蓉
  • 17篇吴强
  • 11篇王保太
  • 10篇杨枫
  • 6篇郑国豪
  • 4篇胡勇
  • 3篇蒋云仙
  • 3篇孟刚
  • 3篇王克孝
  • 2篇邢江湜
  • 2篇汪发贵
  • 2篇胡向阳
  • 2篇刘琛
  • 2篇张瑰红
  • 1篇卫兵
  • 1篇唐良民
  • 1篇李祖蔚
  • 1篇沙玉成
  • 1篇陈勤
  • 1篇俞士炳

传媒

  • 21篇临床与实验病...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成药
  • 1篇激光生物学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 3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5篇1996
  • 4篇1995
  • 2篇1994
  • 4篇1993
  • 5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中细胞周期素D1基因扩增和过表达及其与c-erbB-2的关系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基因和表达的改变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与c erbB 2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5 9例乳腺癌组织细胞周期素D1基因扩增、mRNA及其蛋白和c erbB 2的表达。结果  2 7例 (4 5 8% )细胞周期素D1蛋白过表达 ,其过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5 )。细胞周期素D1DNA扩增、mRNA高表达和蛋白过表达三者基本一致 ,与c erbB 2过表达无相关。结论 细胞周期素D1蛋白过表达在乳腺癌频发 ,其基因扩增和转录增加是其重要机制之一。细胞周期素D1和c erbB 2在乳腺癌中各自发挥独立作用 。
吴强张瑰红饶慧蓉杨枫官伟宁王劲
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原位分子杂交
GM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探讨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仿照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测外源性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结果 :急性缺血再灌注组、GM1治疗组乳酸缺血后迅速升高 ,再灌注 30min达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再灌注组在 30~ 12 0min内显著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在 30~ 90min内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低于再灌注组 (P <0 0 5 )。急性缺血再灌注组、GM1治疗组葡萄糖缺血后迅速降低 ,再灌注 30min达低谷 ,其后逐渐上升。再灌注组在 30~ 12 0min内显著低于对照组 ,治疗组在30 90min内低于对照组 ,但显著高于再灌注组 (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早期使用GM1治疗 ,明显减轻脑组织中乳酸的堆积 ,增加葡萄糖含量 ,增强神经元细胞的存活 ,为探索GM1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毛捷陈劲草饶慧蓉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脑缺血乳酸葡萄糖神经保护药GM1
女性绝育术后盆腔静脉瘀血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3
1998年
目的探讨输卵管绝育术后盆腔静脉瘀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腹腔镜技术和盆腔静脉造影,联合诊断56例患者,对其术后标本作盆腔瘀血静脉病理形态学观察;治疗以手术为主。结果腹腔镜诊断符合率为946%(53/56),与盆腔静脉造影比较,对轻度、重度的诊断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组病例经治疗后治愈率为607%、好转率为161%,总有效率为768%;其中,手术治疗和保守性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01%和182%。结论腹腔镜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盆腔静脉造影检查,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对中、重度患者应以手术治疗为宜。
沙玉成罗永明李章钧饶慧蓉卫兵朱赤吴强
关键词:女性绝育术盆腔瘀血综合征
乳腺癌及良性疾病细胞形态计量的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利用显微图象分析技术对75例乳腺癌,6例乳腺良性肿瘤及11例乳腺结构不良进行了细胞形态定量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平均细胞面积、核面积、核浆比例、核直径及周长均大于各良性疾病。无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后存活5年以上的乳腺癌,上述各参数值较小,核形状因子较大。但癌细胞核大小与组织学分级呈反相关。
吴强王保太饶慧蓉蒋勇刘琛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学
乳腺癌c-erb B-2表达与细胞形态定量及DNA含量的关系被引量:5
1996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技术对50例乳腺癌的c-erbB-2癌基因表达与细胞形态定量及DNA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c-erbB-2阳性乳腺癌细胞平均DNA含量及倍体数明显高于c-erbB-2阴性者,且以非二倍体细胞为主;(2)c-erbB-2阴性乳腺癌细胞平均核面积(NA)、核周长、核直径及核浆比例均大于c-erbB-2阴性者。术后5年内死亡的c-erbB-2阳性乳腺癌细胞NA值最大,c-erbB-2阳性且有淋巴结转移者细胞NA值亦较大,核形状因子偏离“1”更远。表明c-erbB-2表达与乳腺癌细胞的分裂及分化关系密切。
吴强饶慧蓉王保太杨枫胡勇
关键词:乳腺肿瘤C-ERBB-2癌基因蛋白脱氧核糖核酸
乳癌及癌前病变细胞核内DNA定量研究被引量:5
1990年
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40例乳癌、癌旁单纯增生、异型增生及正常导管上皮细胞核内的DNA含量,结果表明:癌细胞核内DN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和癌旁上皮,癌旁异型增生的程度与DNA含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多倍体的出现是细胞恶变的早期表现。局部细胞癌变时DNA含量明显增高,且高于高分化腺癌。作者认为检测细胞核内DNA含量对乳癌的诊断,癌及癌前病变的分级以及早期发现癌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饶慧蓉王保太郑国豪杨枫
关键词:乳癌癌前病变DNA含量
乳腺癌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及癌胚抗原与间质单个核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用免疫组化技术对94例乳癌连续冰冻切片进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癌胚抗原(CEA)和单个核细胞(MNC)亚群(Leu_1^+、Leu2u^+、Leu3u^+、LeuB1^+、OKM1^-)的检测,发现Leu3a^+细胞少于Leu2a^+细胞,Leu3a^+Leu2a^+比值为0.83,MNC各亚群细胞数在性类固醇激素受体SR^+组低于SR^-组,CEA^+与CEA^-组差别无显著性,PR^+组的Leu2a^+细胞在组织学Ⅰ—Ⅱ,Ⅰ—Ⅲ级间差异显著(P<0.05),Leu1^+、Leu2a^+细胞在组织学Ⅲ级的PR^+、CEA^+、AR^+组分别高于其阴性组(P<0.05)。ER^+组的Leu_1^+、Leu3a^+细胞在绝经后高于绝经前(P<0.05),AR^+、CEA^+组的Leu_1^+细胞数在绝经后也高于绝经前(P<0.05)。绝经前,MNC各亚群细胞数在SR^+组与SR^-组,CEA^+组与CE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后,MNC各亚群细胞数在ER^+、AR^+、CEA^+组高于ER^-、AR^-、CEA^-组。PR^+组与PR^-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
王艳华郑国豪宋胜华王保太饶慧蓉龚西瑜杨枫
关键词:受体癌胚抗原乳腺癌类固醇激素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肝组织中的HBV-DNA被引量:1
1995年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42例肝活切组织石蜡切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进行检测,并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组织化学及血清学检测进行比较,HBV-PCR阳性率为73.8%,高于组织及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59.5%和50.0%)。3例病理形态呈肝炎改变,而血清HBsAg(─)的肝组织中有2例检出HBV-DNA,提示PCR的高度敏感性和准确性。83.3%的门脉性肝硬变和87.5%的肝细胞癌组织中HBV-PCR呈阳性,进一步证实了上述两病与HBV的关系密切。我们还发现肝细胞淤胆患者HBV感染率较高,HBV-DNA及组织HBsAg阳性比例各为6/9和4/8。
吴强饶慧蓉魏艳华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肝脏乙型肝炎病毒
癌基因c─erbB─2、抗癌基因p53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46
1995年
应用ABC法、LSAB法对144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c─erbB─2、p5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8.6%,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最高(74.1%);其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核分裂计数、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况呈负相关,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因而c─erbB─2表达的检测可作为评估乳腺癌预后的有力指标。p53表达的阳性率为24.7%,髓样癌阳性率较高(38.5%);p53表达与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呈正相关;阳性率随肿瘤体积增大和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在ER或PR阴性者中p53阳性率高于ER或PR阳性者。本文未发现c─erbB─2与p53表达的相关性;两者表达均阳性者与仅一种阳性者在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胡勇饶慧蓉吴强
关键词:C-ERBB-2乳腺癌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被引量:1
1996年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李新建,饶慧蓉,李发言,王莉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1990年11月因下消化道出血在阜阳地区医院剖腹探查。术中见空回肠交界处对系膜散在大小不一多灶性质韧肿块,直径大者10cm,小者1cm,与膀胱顶部左上角粘连。病理诊断为(小肠)...
李新建饶慧蓉李发言王莉
关键词:平滑肌瘤播散性腹膜肿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