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淑芬

作品数:8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梗死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动脉供血
  • 2篇动脉供血区
  • 2篇有效性
  • 2篇中动脉
  • 2篇卒中
  • 2篇颅内
  • 2篇弥散
  • 2篇供血
  • 2篇大脑
  • 2篇大脑中动脉
  • 2篇大脑中动脉供...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紊乱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长宁区...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董强
  • 8篇陈淑芬
  • 5篇韩翔
  • 4篇方堃
  • 3篇丁宏岩
  • 2篇王亮
  • 2篇王少石
  • 2篇茅翼亭
  • 1篇姜贝思
  • 1篇李威
  • 1篇陈雅玲
  • 1篇汪昕
  • 1篇任传成
  • 1篇傅建辉
  • 1篇陈方哲
  • 1篇陆征宇
  • 1篇崔梅
  • 1篇陶庆玲
  • 1篇史朗峰

传媒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形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穿支动脉伴分水岭(4/30,P<0.05)及穿支动脉伴皮质支和分水岭的梗死(6/30,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分水岭梗死可能提示灌注不足。
茅翼亭韩翔方堃丁宏岩陈淑芬董强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糖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脂代谢紊乱之间的相关性。方法6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次日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并行TCD检查记录颅内大动脉的收缩期(Vs)、舒张期(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确定是否建立侧支循环;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TCD结合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TA)血管成像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分组,分析血管狭窄、侧支循环以及血流速度、PI与糖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结果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与低密度脂蛋白(r=0.252)、空腹血糖(r=0.288)呈正相关(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糖尿病史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06,P=0.041)。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与糖脂代谢紊乱不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大脑中动脉的PI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OR=0.016,P=0.037),而血流速度与糖脂代谢紊乱不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狭窄及PI与糖脂代谢紊乱存在相关性,但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
陈雅玲傅建辉韩翔方堃陈淑芬董强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颅内血管狭窄侧支循环
急性脑梗死伴发或并发心脏病对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的心脏伴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的变化与转归情况,探讨其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在上海17家二级、三级医院中,连续收集发病48h内入院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既往心脑血管病史、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OCSP)分型和TOAST(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第7天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检查。选取出院当天和发病第(90±2)天这两个时间点,分别予以改良Rankin’s评分(mRS),作为评估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指标。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中,99例(72.8%)存在心电图异常,90例(81.8%)出现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改变。(2)近期预后不良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比例远远高于预后正常患者(82.0%vs65.3%,P=0.030);其中入院时心电图的异常在近期预后不良和良好的两组患者中的比例显著不同(74.2%vs48.1%,OR=2.451,P=0.002),但在远期预后中没有统计学差异。(3)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在近期预后中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在远期预后中,预后不良患者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异常率远高于预后良好患者(90.2%vs67.1%,OR=4.628,P=0.005),以入院时差异为显著。(4)心电图异常以心肌缺血性表现为主,而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的变化以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为显著。结论急性脑梗死伴发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异常及心肌标志物的发生率较高。脑梗死后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异常,尤其是在急性脑梗死48h内出现的异常均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急性脑梗死伴发心脏功能紊乱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姜贝思陈淑芬王亮董强
关键词:心脏功能预后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形态与可能发病机制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索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与脑卒中可能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8例连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ICA)系统脑梗死,DWI显示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及心脏检查将患者分为ICA病变组、MCA病变组、ICA+MCA病变组、心源性栓塞组(CE组)及检查结果阴性组(NR组)。将梗死灶形态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按部位分为:穿动脉梗死灶(PAI)、皮质支梗死灶(PI)、分水岭梗死灶(Bz)、大面积梗死灶。结果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可分为12种;不同病变所致脑卒中的梗死灶形态存在差异(X2=55.88,P=O.004)。但在MCA组、ICA组、MCA+ICA组及CE组中,未发现各自特异的梗死灶形态,仅PAI更多见于MCA组;与NR组相比,ICA组患者中更多出现PAI伴PI(7/27,χ2=6.61,P〈0.05),而MCA组和CE组均未见特征性的梗死灶形态。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灶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重度ICA病变更多地表现为PAI伴PI(5/16,χ2=7.32,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PAI伴BZ(4/30,χ2=5.59,P〈0.05)及PAI伴PI和BZ(6/30,χ2=6.41,P〈0.05)。结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与其颅内动脉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揭示脑卒中发生的不同机制,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灌注不良有关;我们以检查结果阴性患者为对照比较,尚不能完全揭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和与脑卒中的不同机制之间的相关性。
茅翼亭韩翔方堃丁宏岩陈淑芬董强
关键词:梗死大脑中动脉卒中弥散
激肽释放酶对氧糖剥夺皮层神经元线粒体运动调节蛋白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激肽释放酶(TK)对氧糖剥夺皮层神经元线粒体运动调节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培养7d的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正常培养组(C组)、正常培养+TK组(C+TK组)、氧糖剥夺组(OGD组)、氧糖剥夺+TK组(OGD+TK组)。C组正常培养方法培养;C+TK组在正常培养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TK使其终浓度为100nmol/L后按正常培养24h;OGD组神经元进行缺糖、缺氧后复糖、复氧处理;OGD+TK组神经元用100nmol/L TK处理24h后进行缺糖、缺氧后复糖、复氧处理。对各组进行神经元纯度鉴定,细胞存活率、细胞Caspase-3相对活性检测,并且Western Blot测定线粒体运动调节蛋白Miro1、Miro2和Milton的表达。结果 TK可明显改善OGD损伤后神经元的存活率,降低细胞Caspase-3相对活性,并可以显著逆转OGD所导致的神经元线粒体运动调节蛋白Miro1、Miro2、Milton的表达变化。结论 TK具有明显的拮抗OGD损伤皮层神经元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和TK干预线粒体运动调节蛋白表达有关。
崔梅陈方哲陈淑芬陆征宇董强
关键词:激肽释放酶氧糖剥夺神经元细胞培养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生化标志物被引量:2
2007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机体的炎症损伤修复的结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长期处于一个低度炎症的状态。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相关蛋白、分泌性磷脂酶A2、纤维蛋白原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时相反应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即可合成增加,加大粥样斑块中的炎症反应过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无创性的生化指标。
陈淑芬董强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生物学指标急相蛋白质类
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的亚组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进一步分析体外血浆脂蛋白过滤器(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基础治疗平行对照试验设计。90例发病48h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DELP治疗组(55例)、对照组(35例)。评估DELP治疗后第4、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90d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层分析发病-治疗时间间隔(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等对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开始治疗时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14天DELP治疗组NIHSS降低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但Barthel指数(BI)变化无显著差异;DELP治疗组第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良好预后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第4天各项指标间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治疗第14天则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发病-治疗时间间隔≤6h、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血糖<7.0mmol/L的患者第14天NIHSS降低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病-治疗时间间隔6h
方堃陈淑芬韩翔丁宏岩王亮汪昕王少石董强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液滤过
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探索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大到6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影响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特别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上海地区所有溶栓患者的数据,评价溶栓的时间、rt-PA使用剂量、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的NIHS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中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别,对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溶栓后24h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57.8%,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溶栓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另外溶栓可增加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TOAST分型与SICH的发生相关,其中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结论本组数据表明卒中后6h内溶栓治疗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溶栓后24h症状改善越多,溶栓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溶栓患者时需慎重。
陈淑芬韩翔史朗峰李威王少石陶庆玲任传成董强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