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婷

作品数:29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膜炎
  • 6篇角膜
  • 5篇动脉
  • 5篇葡萄膜
  • 5篇屈光
  • 5篇颈动脉
  • 5篇干眼
  • 4篇原位
  • 4篇植入
  • 4篇植入术
  • 4篇术后
  • 4篇葡萄膜炎
  • 4篇人工晶状体
  • 4篇细胞
  • 4篇晶状体
  • 4篇激光
  • 4篇激光原位
  • 4篇角膜知觉
  • 3篇动脉狭窄
  • 3篇性疾病

机构

  • 23篇沧州市中心医...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29篇陈海婷
  • 15篇范玉香
  • 12篇冯雪艳
  • 12篇牛广增
  • 6篇王红
  • 6篇赵俊华
  • 5篇刘逾
  • 4篇侯彬
  • 4篇牟明春
  • 3篇王连丰
  • 3篇曹婷婷
  • 2篇王文英
  • 2篇赵萌
  • 2篇高瑞新
  • 1篇梁勇
  • 1篇王志学
  • 1篇魏文斌
  • 1篇叶存喜
  • 1篇周增超
  • 1篇沈琳

传媒

  • 5篇中国实用眼科...
  • 4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眼科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国中医眼科...
  • 1篇眼科学报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 1篇Eye Sc...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抗原特异性CD4+辅助性T17细胞的分化调控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影响抗原特异性CD4^+辅助性T(Th)17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方法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向小鼠背部及胁腹部多点皮下注射光受体视黄醇类结合蛋白(IRBP)制作EAU模型,提取小鼠致敏14d的脾脏CD4^+T细胞,置于含有IRBP抗原的细胞培养板中,加入不同组合的调控细胞因子,分为8组: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组、白细胞介素(IL)-6组、IL-23组、TGF—B+IL-6组、TGF-p+IL-6+IL-23组、IL-27组和全反式维A酸(ATRA)组。培养72h,收集细胞与上清液,通过流式细胞仪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h17细胞的分化及细胞因子的水平。利用独立样本单因素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结果显示,TGF—β和IL-6共同存在的条件下,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升至13.08%(t=-2.842,P=0.048),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浓度由50.66μg/L升至164.12μg/L(t=-9.493,P=0.009),Th-细胞的百分比由6.33%降至3.43%(t=6.059,P=0.004),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由4.96%降至1.52%(t=5.683,P=0.005);IL-23进-步促进了TGF-β和IL-6诱导的Th17细胞分化,与单纯极化条件培养组相比,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升至18.37%(t=~3.329,P=0.029),Th1细胞(t=7.410,P=0.002)、Th2细胞(t=-3.863,P=0.018)百分比均明显降低;而IL-27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降至1.92%(t=4.425,P=0.041),Th1细胞百分比由6.33%降至0.63%(t=13.847,P=0.001),而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由4.96%升至9.98%(t=-5.073,P=0.015),ATRA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降至4.06%(t=2.163,P=0.099)。结论抗原特异性Th17细胞的分化是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独立的分化过程,TGF—β、IL-6和IL-23可诱导或促进Th17细朐的分化.而IL-27抑制�
陈海婷王红赵萌侯彬
关键词:自身免疫疾病葡萄膜炎细胞因子类
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疲劳症状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屈光不正患者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视疲劳症状及调节集合功能、眼表、像差的变化,并探讨其对视疲劳症状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观察分析。连续收集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行ICL手术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患者,测定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视疲劳评分、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A)、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positive/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NRA)、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ve facility,AF)、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率(AC/A),Schirmer实验、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breakup time,NBUT)及高阶像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HO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L术后第1周视疲劳症状较术前明显加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轻,术后1个月仍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时恢复。AA术后1周时较术前降低,术后1个月、3个月时明显高于术前;AF术后1周时较术前下降,术后1个月比术前水平稍好,3个月时明显高于术前;PRA、NRA无明显变化;AC/A术后1周时较术前下降,术后1个月回复到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较术前提高。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NBUT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周时最低;Schiermer值术后1周时轻度下降,术后1个月、3个月时基本恢复。术后的总HOA均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各个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ICL术后AF越差、NBUT越低,视疲劳症状越重。结论:ICL术后视疲劳症状一过性加重,AF和NBUT是影响视疲劳变化的重要因素。
陈海婷刘逾张新桥李幸
关键词:屈光不正视疲劳干眼
一过性黑朦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特点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相关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一过性黑朦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其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32例(32只眼)一过性黑朦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过性黑朦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4.31±8.15)岁。并收集同期眼科门诊收治的30例非视网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颈动脉的彩色超声检查,检测其球后血管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部位及类型。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 t 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过性黑朦组患者眼动脉 PSV [(25.95±2.45)cm/s]较对照组PSV[(27.53±1.41) cm/s]流速减低(t=3.087, P=0.003)、EDV [(6.01±0.87) cm/s]较对照组EDV[(6.89±0.56) cm/s]降低(t=0.712, P=0.048),RI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88, P =0.852)。一过性黑朦组其视网膜中央动脉 PSV[(7.13±0.96)cm/s]较对照组 PSV[(8.23±0.92) cm/s]流速减低(t =4.648, P =0.000),EDV[(1.78±0.26)cm/s]较对照组EDV[(2.13±0.29)cm/s]流速降低(t=4.976, P=0.000),R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0, P=0.855)。一过性黑朦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59.4%)明显高于对照组(6.7%)(χ2=19.205, P=0.000)。结论一过性黑朦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而阻力正常,而且约60%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的颈动脉狭窄,提示颈动脉狭窄与一过性黑朦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14,50:421-425)
冯雪艳叶存喜牟明春陈海婷
关键词:一过性黑朦视网膜动脉颈动脉
不同额肌腱膜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额肌腱膜瓣悬吊术中不剪开或剪开额肌瓣治疗重症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症上睑下垂患者90例,将其分成2组,均施行额肌腱膜瓣悬吊术。A组45例(58只眼),术中额肌瓣两侧不剪开,B组45例(58只眼),术中行额肌瓣两侧剪开。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时,A组正矫48只眼(82.75%),欠矫4只眼(6.89%),过矫6只眼(10.34%),上睑活动度(4.70±0.69)mm;眼睑闭合不全14只眼,睑裂暴露高度(2.02±0.524)mm。B组正矫50只眼(86.21%),欠矫5只眼(8.6%),过矫3只眼(5.17%),上睑活动度(5.08±0.75)mm;眼睑闭合不全8只眼,睑裂暴露高度(1.32±0.432)mm。2组的眼睑下垂矫正率接近(P>0.05),B组在上睑活动度、眼睑闭合不全睑裂暴露高度方面均好于A组(P<0.05)。结论两种额肌腱膜瓣悬吊术治疗重症上睑下垂的总体疗效接近;额肌瓣两侧剪开在改善术后眼睑闭合、增加上睑活动度方面优于额肌瓣不剪开的方法。
王连丰曹婷婷牛广增陈海婷
关键词:先天性上睑下垂额肌瓣悬吊术
生物制剂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葡萄膜炎是发生于眼内组织的炎性反应,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常见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葡萄膜炎主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制剂作为一类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高活性蛋白质多肽分子,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本次我们综述了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干扰素、抗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抗T淋巴细胞特异性抑制剂等生物制剂在葡萄膜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新进展。
陈海婷王红
关键词:葡萄膜炎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ICL)术后干眼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情况。方法前瞻性病例分析。连续收集在我院行ICL V4c手术治疗的屈光不正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患者,除ICL手术所需的检查之外,评价并记录术前至术后3个月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Schirmer实验、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睑板腺成像、裂隙灯下睑缘及睑板腺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完成随访的107例术眼中,OSDI、睑缘形态、睑板腺分泌、分泌物性状评分在术后1个月时均有升高,术后3个月时部分恢复到术前水平,NIBUT值显著下降,在术后3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干眼症状较重(OSDI评分≥12)的干眼组患者较对照组(OSDI评分<12)相比,Schirmer、NIBUT、UDVA结果更低,而睑缘形态、睑板腺缺失、分泌、睑脂评分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更高。在这些指标当中,低Schirmer值、低NIBUT值和高睑脂评分都是ICL术后干眼症状加重的危险因素。结论ICL植入术可能影响眼表微环境及睑板腺功能,对已有干眼的患者可能更加明显。
陈海婷冯雪艳牛广增范玉香
关键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干眼症睑板腺功能障碍
角膜基质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角膜基质内注射两性霉素B(AMB)治疗真菌性角膜炎(F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确诊FK的病例70例(70眼),分为2组,采用AMB角膜基质内注射及滴眼联合治疗患者35例(35眼)为A组,单独应用AMB滴眼液滴眼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为B组;在联合抗真菌药物滴眼及全身治疗基础上,A组患眼病变区角膜基质内注射AMB注射液,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必要时重复注射。结果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时,A组患者角膜溃疡面积较B组缩小,治疗第14天时A组角膜溃疡愈合、上皮完整的患者比例较B组高,A组的疗效较B组理想。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22只无效眼联合手术治疗。结论角膜基质内注射AMB是治疗FK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陈海婷冯雪艳范玉香
关键词:两性霉素B真菌性角膜炎
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4及γ干扰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7、白细胞介素(IL)-4及γ干扰素(IFN-γ)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健康雌性C57BL/6小鼠建立EAU模型.建模前及建模后7、14、21、28 d,取小鼠眼球作石蜡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视网膜结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的蛋白表达.结果 建模后14d,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葡萄膜组织结构破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建模后7d达到高峰;小鼠血清中IL-4、IL-17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4、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建模后14 d达到高峰.小鼠血清中IL-17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程度均较IFN-γ、IL-4更为显著.建模前与建模后7、14、21 d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817.346、268.600、164.621,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28d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7、14、21d小鼠脾(F=312.67、114.250、216.220)及视网膜(F=271.504、85.370、80.722)组织中IL-17、IL-4、IFN-γ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28 d小鼠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IL-4、IFN-γ在EAU中均明显表达,共同参与了EAU疾病的过程.
侯彬沈琳王红陈海婷赵萌
关键词:葡萄膜炎TH17细胞
鱼鳞病合并陈旧色素膜炎一例
2012年
患者男性,21岁。因“发现双眼近视10年,为行屈光手术”而于2012年2月24日就诊于我院,常规术前体检中发现患者四肢远端皮肤干燥、粗糙、轻度脱屑,多出呈褐色鱼鳞状、蛇皮状。鳞屑为多角形,褐色(图1)。追问病史,患者母亲及其兄妹3人同患此病。
牛广增范玉香陈海婷赵俊华
关键词:色素膜炎鱼鳞病患者母亲屈光手术皮肤干燥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眼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缺血性眼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无对照研究.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单眼一过性黑矇与眼缺血综合征患者48例(48只眼),其中单眼一过性黑矇41例(41只眼),眼缺血综合征7例(7只眼).患眼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且符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手术指征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检测患眼眼底血管造影及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对比分析,术后1年内定期随访,了解患眼复发及眼部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1周患眼眼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29.23±4.46)cm/s、舒张末期流速(EDV) (10.19±1.35) cm/s及视网膜中央动脉PSV (12.23±0.56)、EDV (3.94±0.58) cm/s与术前比较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臂-视网膜循环时间(14.87±4.35)s较术前(17.21±3.68)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在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2例患者存在眼动脉逆流现象,术后眼动脉逆流消失.单眼一过性黑嚎患者术后1年内5例复发.7例眼缺血综合征患者,其中3例虹膜红变,行视网膜光凝及CAS术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随访1年未复发;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行睫状体冷冻,3例行视网膜光凝,CAS术后随访1年眼压控制正常,其中2例视力无变化,2例视力有提高.结论 CAS能有效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眼病的治疗效果明显,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冯雪艳牟明春陈海婷赵俊华范玉香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缺血性眼病血流动力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