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嵘祎

作品数:51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11篇小鼠
  • 8篇球菌
  • 8篇淋球菌
  • 7篇皮肤
  • 5篇念珠菌
  • 5篇免疫
  • 5篇IGFBP7
  • 4篇凋亡
  • 4篇粒细胞
  • 4篇淋病
  • 4篇奈瑟球菌
  • 4篇黑素
  • 3篇阴道
  • 3篇阴道炎
  • 3篇肿瘤
  • 3篇细胞癌
  • 3篇细胞凋亡
  • 3篇鳞状
  • 3篇鳞状细胞

机构

  • 45篇广东医学院附...
  • 11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州市皮肤病...

作者

  • 51篇陈嵘祎
  • 24篇樊翌明
  • 10篇陈宏翔
  • 10篇吴志华
  • 8篇李顺凡
  • 8篇周英
  • 8篇涂亚庭
  • 7篇张国学
  • 7篇阿彩岭
  • 7篇吴志洪
  • 7篇许莉
  • 6篇帅俊
  • 6篇林映萍
  • 4篇黎兆军
  • 4篇杨艳平
  • 4篇俞莺
  • 3篇陈蕾
  • 3篇高涛
  • 3篇李文
  • 2篇吴国凤

传媒

  • 22篇广东医学院学...
  • 7篇中华皮肤科杂...
  • 7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岭南皮肤性病...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CR法鉴定Rorcγt^(GFP)突变小鼠子代基因型
2012年
目的探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鉴定RorcγtGFP突变小鼠子代基因型的可行性。方法 Rorcγt(-/-)基因型雄性与Rorcγt(-/+)基因型雌性小鼠产生的6只新生小鼠,取尾部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根据产物片段大小鉴定新生小鼠基因型。结果 3只小鼠PCR产物具有241bp片段,为Rorcγt(-/-)基因型;其余3只具有174bp及241bp片段,为Rorcγt(-/+)基因型。结论 PCR是检测RorcγtGFP突变品系小鼠基因型的简便。
陈嵘祎阿彩岭周英樊翌明
关键词:核受体聚合酶链式反应
色素失禁症1例被引量:1
2004年
陈嵘祎林立航樊翌明
关键词:水疱色素失禁症红斑色素沉着就诊全身皮疹
结节性痒疹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sIgG、IgG亚型和TNF-α水平测定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sIgG(FI-sIgG)和TNF-α在结节性痒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和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34例结节性痒疹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中FI-sIgG、TNF-α、总IgG和IgG亚型水平。结果结节性痒疹组血清中FI-sIgG阳性率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结节性痒疹组血清中IgG1、IgG4水平明显升高,而IgG2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导致TNF-α上调可能参与结节性痒疹的发病。
陈嵘祎廖家林映萍张国学陈宏翔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食物不耐受IGG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与高频电灼治疗跖疣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5-ALA-PDT)与高频电灼治疗跖疣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确诊为跖疣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5-ALA-PDT组32例采用5-ALA-PDT治疗,高频电灼组28例采用高频电灼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副作用。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的复发情况。结果5-ALA-PDT组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高频电灼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4.0805,P<0.05);5-ALA-PDT组副作用的发生率为53.1%,明显低于高频电灼组的87.5%(P<0.05);随访3个月,5-ALA-PDT组的复发率为6.3%(2/32例),明显低于高频电灼组的28.6%(8/28例)(P<0.05)。结论5-ALA-PDT治疗跖疣的疗效明显优于高频电灼法,是一种疗效好、无明显痛苦、无瘢痕形成、复发率低的治疗跖疣的新疗法。
陈嵘祎陈宏翔吴志洪李娟许莉张国学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电灼跖疣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皮肤黏膜免疫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是近期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结构和功能类似于IL-7,通过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可由皮肤角质形成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产生,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生长、T细胞分化及过敏性炎症的发生,在皮肤黏膜天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发现,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特应性皮炎、白癜风、皮肤T淋巴细胞瘤、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高涛陈嵘祎樊翌明
关键词: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黏膜细胞因子类
孕酮在淋球菌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调节作用
2010年
目的 研究孕酮在淋球菌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根据是否加入孕酮,将其分为孕酮组、淋球菌组、干预组(孕酮+淋球菌)及对照组.荧光定量RT-PCR分别测定在0、3、8、12 h各组中性粒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TNF-α、IL-1β mRNA含量,并用Western印迹测定iNOS蛋白水平.结果 淋球菌组和干预组中iNOS、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 淋球菌组在8 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干预组三者水平明显低于淋球菌组(P<0.05).而孕酮组、对照组各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淋球菌组和干预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亦升高,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 孕酮下调中性粒细胞iNOS、TNF-α及IL-1β的表达,抑制淋球菌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这一机制可能在女性无症状感染中起作用.
帅俊陈宏翔吴志红陈嵘祎许莉俞莺涂亚庭
关键词:奈瑟球菌淋病孕酮粒细胞白细胞介素1Β
非激素疗法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总结非激素方法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用非激素方法治疗的TE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TEN患者转型后给予充分补液,补充足量血浆、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等非激素治疗,均获治愈,平均住院时间26.8d。在转型为TEN前使用激素时有2例出现糖尿病,经停用激素及短期应用胰岛素,血糖很快降至正常。非激素治疗后期有3例出现感染,经按药敏调整抗生素后症状得到控制。结论:采用充分输液,补足量血浆和白蛋白的非激素方法治疗TEN是可行的。
李定陈嵘祎张国学黎兆军王丹李顺凡樊翌明
关键词: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射频联合中药内服及他扎罗汀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射频联合中医辨证施治及他扎罗汀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患者左侧胫前皮疹采用射频加他扎罗汀凝膏局部外用,右侧单用他扎罗汀。并在西医局部治疗的基础上予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内服),在治疗(总疗程3个月)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中药内服加他扎罗汀外用有效率为66.7%(22/33),而射频联合中药内服及他扎罗汀外用治疗有效率达90.9%(30/33),疗效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联合中医辨证施治及他扎罗汀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陈嵘祎陈蕾林映萍吴志华
关键词:皮肤淀粉样变他扎罗汀中医辨证施治
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0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中IL-2、IL-4、IL-10、IL-12、IFN-γ水平。结果潜伏梅毒患者IL-2、IFN-γ和IL-1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而IL-4和IL-10水平升高;感染性伴的IL-2和IL-12水平较非感染者低,而IL-4和IL-10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感染性伴均可出现IL-12水平降低和Th1/Th2偏移现象。
蔡川川陈嵘祎李芳谷杨日东
关键词:潜伏梅毒细胞免疫细胞因子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两家系调查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总结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P)的临床病理及家系特点。方法:先证者的皮肤活检行组织病理和透射电镜检查,并对其家系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家系1中8例患病,其中6例主要在小腿出现丘疹、结节,1例仅有甲营养不良,1例儿童在小腿发生水疱、糜烂、瘢痕。家系2中除先证者发生头皮毛囊炎、躯干白色丘疹样损害和小腿丘疹、结节外,3个姐姐仅有躯干白色丘疹样损害。小腿结节的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浅层纤维组织增生、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少数单个核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检查发现水疱位于致密板下层,锚原纤维数量减少。结论:不同家族或家族内不同DEBP病例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免疫荧光、透射电镜检查和突变分析可明确诊断。
朱铖垚陈嵘祎樊翌明李文周英李顺凡
关键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调查电镜检查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