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宁生

作品数:189 被引量:1,01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40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5篇天文地球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水利工程
  • 8篇建筑科学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8篇石流
  • 118篇泥石
  • 118篇泥石流
  • 45篇灾害
  • 26篇地震
  • 18篇滑坡
  • 16篇泥石流灾害
  • 13篇溃决
  • 12篇山地灾害
  • 11篇流域
  • 11篇降雨
  • 10篇地质
  • 9篇山洪
  • 9篇土体
  • 9篇干旱
  • 8篇地质灾害
  • 8篇流速
  • 8篇发育
  • 8篇防灾
  • 6篇灾害防治

机构

  • 186篇中国科学院
  • 38篇中国科学院大...
  • 26篇四川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9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昆明理工大学
  • 7篇中国地质调查...
  • 6篇河南理工大学
  • 6篇四川理工学院
  • 6篇四川省山区减...
  • 5篇西南石油大学
  • 4篇西藏大学
  • 4篇中南大学
  • 3篇四川省交通厅...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成都山地灾害...
  • 2篇中国水电工程...
  • 2篇四川省华地建...
  • 2篇四川清源工程...

作者

  • 189篇陈宁生
  • 46篇胡桂胜
  • 38篇邓明枫
  • 32篇杨成林
  • 23篇王涛
  • 18篇丁海涛
  • 15篇李俊
  • 12篇李战鲁
  • 12篇黄娜
  • 12篇卢阳
  • 10篇崔鹏
  • 10篇贺拿
  • 10篇刘恩龙
  • 9篇刘丽红
  • 8篇何杰
  • 8篇刘美
  • 7篇邓虎
  • 7篇朱云华
  • 6篇谢万银
  • 6篇周伟

传媒

  • 22篇山地学报
  • 15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人民长江
  • 9篇自然灾害学报
  • 8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中国地质灾害...
  • 5篇水土保持通报
  • 4篇灾害学
  • 3篇自然杂志
  • 3篇泥沙研究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防灾减灾工程...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地质灾害与环...
  • 2篇水利水电技术
  • 2篇成都理工学院...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地球与环境
  • 2篇四川理工学院...

年份

  • 9篇2023
  • 6篇2022
  • 17篇2021
  • 10篇2020
  • 9篇2019
  • 19篇2018
  • 8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10篇2014
  • 14篇2013
  • 5篇2012
  • 15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1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洪泥石流灾害便携式应急监测预警设备仪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山洪泥石流灾害便携式应急监测预警设备仪器,从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抢险需求出发,结合基于山洪泥石流形成运动过程的泥石流应急监测预警技术,传感器包括雨量传感器、土体孔隙含水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激光传感器、位...
丁海涛杨成林周峰陈宁生邓明枫佘德彬
文献传递
泰宁县芦庵坑沟特大灾害性泥石流应急科学调查被引量:3
2017年
2016年5月8日福建泰宁县开善乡金溪左岸的芦庵坑沟发生了特大规模的灾害性泥石流,导致36人死亡失踪。现场调查表明,本次灾害为稀遇低频、粘性、特大规模、灾害型沟道泥石流。泥石流容重达2.0 g/cm^3。沟口扇顶上游120 m的流通区断面泥石流流速达到12.2m/s,泥石流流量830 m^3/s,泥石流运动时间2 min,一次固体物质总量为1.9万m^3,泥石流的颗粒冲击力达900 t。泥石流成因系沟床与坡面崩滑堆积物在高频率的雷声与强暴雨联合作用下引发。
陈宁生黄丹青赵春瑶刘丽红
关键词:灾害成因
基于流体粒子分层统计算法的泥石流流速垂向非线性分布模型
2023年
泥石流断面内流速垂向分布是研究其流量、冲击力和沟床侵蚀过程的关键。然而,受限于测量装置布设条件,泥石流现场实测及水槽试验中常用的分层流速仪等设备仅能采集断面内少量样本点的流速数据,导致基于实测结果拟合回归的线性分布模型难以准确描述泥石流速度分布规律。对此,本文依托大比例尺泥石流水槽试验开展研究,利用所构建的基于HBP本构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数值模型反演泥石流三维动力过程,通过分层统计算法对大量粒子速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了断面内速度垂向分布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基于对数函数的泥石流流速垂向非线性分布模型。为验证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利用其他多组水槽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对数分布模型比传统线性分布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拟合速度剖面,并在模型参数敏感性方面具有更强鲁棒性。
韩征曾垂成李艳鸽陈光齐陈光齐陈宁生胡桂胜
关键词:泥石流流速垂向分布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被引量:41
2011年
以汶川地震灾区的典型的代表性泥石流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地貌、降水和土源条件特征,概括分析了汶川地震泥石流形成的5种模式,即:(1)沟床启动型;(2)坡面崩滑转化型;(3)震裂表土侵蚀启动型;(4)滑坡表面土体液化型和(5)松散坡积物冲切沟启动型。分析了这些形成模式的启动机理。地震次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包括土力类和水力类。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细颗粒含量,尤其是粘土颗粒含量;此外低密度干燥度较高的土体在降雨作用下易湿陷,体积收缩,从而有利于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升高,而有利土体强度的降低,导致泥石流的启动。所以地震灾区的泥石流集中分布于干旱河谷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存在且以花岗岩风化壳和碎屑岩及其变质岩为主的地区,降雨量特征与国内外众多泥石流的降雨特征可以比较,其模式多样。
杨成林陈宁生李战鲁
关键词:泥石流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防治
中尼公路泥石流的分布规律与基本特征被引量:16
2002年
在长达 75 6km的中尼公路上 ,分布有泥石流 842处 ,其中坡面型的泥石流 36 8处 ,沟谷型的泥石流 474处。这些泥石流给我国的国防、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综合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该线路上的泥石流可概括为 3个区、 5个段。全线不同水动力条件的泥石流类型有雨洪、冰雪消融、冰湖溃决和融冻型 ,其中雨洪型分布最广。全线不同性质的泥石流有水石流、稀性、稀偏粘性和粘性 ,其中稀性及稀偏粘性泥石流居多。沿线分布的泥石流规模 ,除个别冰川类泥石流外 ,普遍偏小 ,其发生发展具有周期性演化的特点。在泥石流的活动状况及危害特征方面 ,该路段的泥石流表现为成群暴发 ,量小频高、量大频低 。
陈宁生崔鹏陈瑞何易平王中华崔建恒
关键词:中尼公路泥石流水动力条件
茂县宗渠堰塞湖漫顶溃决洪水演进规律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堰塞湖,这些堰塞湖一旦溃决,溃决洪水将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研究堰塞湖溃决洪水沿程水位变化规律对决策部门发布洪水预警,组织撤离与逃生,实施紧急救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选取四川省茂县宗渠堰塞湖为原型进行野外模型试验,通过在堰塞湖库区及其下游建立一套高清晰DV摄影为主,辅以下游水位定点标记的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堰塞湖库区水位变化过程,通过对时间差分推导出堰塞湖水量平衡方程,进一步得到溃口流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了下游水位变化过程揭示出堰塞湖漫顶溃决洪水的演进规律。溃口发展过程在纵向上主要以陡坎前进的方式推进,而横向上主要由土体坍滑失稳引起。此结果也可为今后堰塞湖的应急排险,溃决洪水的深入研究等具有参考价值。
胡桂胜陈宁生邓明枫邓虎
关键词:漫顶溃决洪水演进模型试验
西藏林芝地区泥石流类型及形成条件分析被引量:34
2011年
西藏林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危害极其严重。自2009年7月中旬开始,对该地区林芝、米林、波密、察隅4县30条泥石流沟做了系统调查。在研究该区域20条较具代表性泥石流沟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资料,按泥石流形成的激发条件将其分为降雨型泥石流,冰川降雨型泥石流,冰崩、雪崩型泥石流,冰湖、堰塞湖溃决型泥石流共4类。进而从地形地貌、物源、水源及气温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防灾建议。
胡桂胜陈宁生邓明枫王元欢
西藏聂拉木县“4·25”尼泊尔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被引量:11
2016年
"4·25"尼泊尔地震诱发西藏聂拉木县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对中尼公路(G318线)的安全运营及沿线主要城镇居民点聂拉木镇、樟木镇(口岸)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得出:(1)聂拉木"4·25"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点计221处,分布于聂拉木县5个乡镇,其中有滑坡10处、崩塌159处、泥石流沟26条、不稳定斜坡26处。(2)聂拉木(边检站以下)—樟木—友谊桥—带以滑坡、崩塌灾害为主;聂拉木(边检站以上)—亚来乡—达弟以崩塌、泥石流为主、滑坡为次;希夏邦马峰东侧以冰川泥石流为主。最后,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质构造、气象条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防灾减灾对策。
胡桂胜陈宁生苏鹏程王涛
关键词:减灾对策
“6·28”矮子沟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因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四川凉山矮子沟流域的勘查,结合遥感解译及矮子沟流域的地质活动历史,分析"6·28"矮子沟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矮子沟泥石流的成因。"6·28"矮子沟泥石流是在地震、人类活动及干旱影响下,受强降雨激发,坡面及支沟先发生泥石流,支沟泥石流堵塞主沟泄洪通道,强降雨使堵塞体瞬间溃决形成较大山洪,山洪的强大揭底作用使沟床松散固体物质启动,沿途不断有岸坡坍塌补给,中下游段有大块石加入,规模不断增大而形成。采用形态调查法计算的泥石流流量为925.91m3/s,泥石流总量为57.4×104 m3,一次固体物质总量为27×104 m3。通过对矮子沟流域的物源、地形及流域的气候特征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近期泥石流的规模和频率都会降低,但在极端干旱、地震和强降雨的偶然联合作用下,依然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贺拿杨建元陈宁生朱云华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地震干旱强降雨
西藏冰湖溃决频次与径流峰值流量相关性分析
2023年
冰湖溃决事件频繁发生,严重阻碍西藏自治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随着气候变暖,冰川减薄后退,冰川径流量增大,冰湖溃决风险上升。基于西藏自治区东南地区的嘎隆拉冰川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2019年消融期间5—9月冰川径流变化特征,探讨了西藏1931—2020年冰湖溃决事件发生的频次与径流峰值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31—2020年,西藏地区共发生冰湖溃决事件32次,集中在5—9月发生;在旬变化上,极大值频次呈单峰结构,在7月上旬频次最高;冰湖溃决频次与径流峰值流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73,随着径流增大,冰湖溃决发生的频次逐渐增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引发的冰湖溃决灾害应引起重视,要加强冰川消融径流观测及冰湖水位的监测,进行冰湖溃决洪水预报。
徐航陈宁生杨志全
关键词:冰湖溃决冰川径流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