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阿布都哈德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维吾尔族
  • 4篇文化
  • 3篇仪式
  • 3篇社会结构
  • 2篇社会
  • 2篇民族
  • 2篇个案
  • 1篇单位制
  • 1篇葬礼
  • 1篇秩序
  • 1篇中国民族问题
  • 1篇社会标签
  • 1篇社会交往
  • 1篇社会救助
  • 1篇社会控制
  • 1篇社会责任
  • 1篇社会责任论
  • 1篇社会整合
  • 1篇社会整合功能
  • 1篇身体

机构

  • 11篇西北民族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13篇阿布都哈德
  • 1篇郭旭东
  • 1篇马琳娜

传媒

  • 5篇西北民族研究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编辑之友
  • 1篇回族研究
  • 1篇西北民族学院...
  • 1篇双语教育研究
  • 1篇发展方式变革...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杂空”和“老东乡”是历史记忆、社会标签还是族界标识?——基于临夏回族与东乡族族群关系的田野考察被引量:2
2016年
回族和东乡族虽然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也有着几百年来的共享生态位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同一的族群称谓"回回",但这些共性并没有淹没他们各自的文化特质。东乡族的生理性遗传特征、地理区隔和独特的语言等原生性认同因素相对于临夏"八坊回族"较早形成的城市化特质影响着二者族群边界建构。本文以流传在两个族群间相互戏谑的民间笑话为切入点,从居住格局、族际通婚等方面分析两个群体如何在同一种信仰为核心的认同下,如何在族际互动情境下维护和保持各自的族群边界。
阿布都哈德马琳娜
关键词:族群认同能动性族群边界
文化互译、文化自觉与社会救助——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一些思考
<正>根据国际族群问题发展演变的规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问题将会成为一个程度超过民族分裂危机的棘手问题,中国的边疆及少数民族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深层文化解读...
阿布都哈德
文献传递
维吾尔族民间歌谣中的“孤独”情节探析
2002年
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 (19世纪至 2 0世纪初 )维吾尔民间部分歌谣中的“孤独”情绪作分析 ,可以初步了解此种情感产生的根源 。
阿布都哈德
关键词:维吾尔族民间歌谣
从《礼记·时令》中探古人对时间与秩序的认知——被引量:3
2018年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天象气候等自然地理现象规律的重要认知,也是先民对时间的重要文化设置。其内涵里不仅有五行八卦及阴阳等神秘色彩的宇宙观,而且体现了古人对"天道秩序"的认知,由此产生了完全顺应自然运行法则,顺天应时调整自己的时运,在秩序中通过"天人合一"获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生存状态的哲学思想。对这些思想的认识与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人对时间与秩序认知的知识建构。
阿布都哈德
关键词:节气秩序
结构与反结构——阈限理论视野下的“闹公婆习俗”被引量:4
2015年
闹公婆习俗是中国北方汉、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几个民族民间婚俗的重要嬉乐内容,当前在人们心目中已完全娱乐化,可这喜庆色彩的"娱乐仪式"背后隐藏了祖先们严肃的社会期待——恪守孝道与礼仪廉耻之行!通过婚礼中"三天无大小"、"羞辱公婆"、"公公背儿媳"等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强调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社会状态下不能触犯的"大不韪",祖先们仪式中的这种隐喻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很多群体都在人生礼仪等"过渡"礼仪中采用的手段。对此,人类学者维克多·特纳概括为"阈限"。本文就以此理论对闹公婆习俗背后的隐喻作一个解释性的研究。
阿布都哈德
关键词:社会结构
“单位制”对维吾尔族传统社会结构影响的一些思考——以新疆巴州煤矿的个案分析为例
2006年
国家的权力与意志向民间社会的渗透是当前“国家建构”过程当中需要探讨的“时代主体”,对其的学术研究也比较多见,该层面的研究用现今比较时髦的人类学术语来讲就是“底边社会”中的“国家在场”。这个问题的学术和应用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此以自己出生成长地为例,欲从单位制的层面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尤其是科层制)如何对维吾尔族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阿布都哈德
关键词:单位制维吾尔族社会结构
从象征到符号:维吾尔文化中的斑鸠
2015年
斑鸠在维吾尔文化中具有"怕老婆"的象征含义。文章通过对维吾尔文化中斑鸠象征含义的探讨,建构了此象征的清晰轮廓。构成斑鸠象征含义的"核心要素"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产生转变的,同时更与维吾尔族的社会分工及认知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认为,人类在象征含义建构的过程中离不开自身的社会文化实践和认知结构体系,社会文化实践过程与人们的认知结构体系是建构象征含义的重要基础。
阿布都哈德
关键词:斑鸠维吾尔文化
维吾尔族葬礼中“折丧”仪式——传统仪式遭遇“赛场规则”的个案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在当前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背影下,作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结构的"礼仪"变成了交往实践中的"赛场规则"、交往手段和符号。人际关系的"工具理性化",造成传统社会结构象征意涵的解构,而这种解构最终会导致道德的贬值与沦丧、文化整合力的消退与和谐社会建构的破坏。正视文化传统、加强传统伦理观建设,对和谐社会建构有积极作用。
阿布都哈德
关键词:维吾尔族葬礼
小规模社会的文化自救——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被引量:1
2015年
维吾尔族传统社会中的很多"社会设置"如习俗、仪式、社群,发挥着社会整合功能,通过文化自救(纠正偏差行为)、经济自救(互助)等方式,使维吾尔族民间社会运行有序。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可借用民间社会之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减少少数民族的社会问题与危机。
阿布都哈德
关键词:维吾尔族仪式社会控制
仪式、禁忌、时间与巫术--关于起始时间的文化解读被引量:1
2017年
历史上很多人类群体一直对"起始时刻"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多数群体的文化常识中,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如新年、新春、晨曦等时刻,通过举行一定的仪式或遵奉一些禁忌等手段,企图预知或操控自己的"将来"。本文通过解读这种文化实践和认知背后的思维逻辑,试图说明仪式不仅仅通过阈限来强化社会规范,而且也是人们将抽象的宇宙或自然时间具体化为可感知、可操控的文化事项的手段,人们也通过这种文化设置与表达使自己的人生不断有新的起点。
阿布都哈德
关键词:仪式禁忌巫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