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静

作品数:57 被引量:286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3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48篇档案
  • 17篇档案学
  • 7篇身份
  • 7篇身份认同
  • 6篇学科
  • 5篇档案管理
  • 4篇档案法
  • 4篇档案工作
  • 4篇档案开放
  • 4篇档案信息
  • 4篇档案学史
  • 4篇学术
  • 4篇中国档案
  • 4篇中国档案学
  • 4篇思政
  • 4篇企业
  • 4篇企业档案
  • 4篇后现代
  • 4篇奥运
  • 4篇《档案法》

机构

  • 54篇山东大学
  • 15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北京电子科技...
  • 2篇武汉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国土测...
  • 1篇比亚迪汽车工...

作者

  • 54篇闫静
  • 6篇徐拥军
  • 5篇闫静
  • 2篇张丹
  • 2篇王露露
  • 1篇刘旭光
  • 1篇张学斌
  • 1篇韩娟
  • 1篇赵维超
  • 1篇加小双

传媒

  • 9篇档案学研究
  • 8篇档案学通讯
  • 7篇档案与建设
  • 7篇山西档案
  • 5篇北京档案
  • 4篇档案管理
  • 3篇中国档案
  • 3篇档案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图书情报工作
  • 1篇求索
  • 1篇办公室业务
  • 1篇山东档案
  • 1篇武汉体育学院...
  • 1篇首都体育学院...
  • 1篇兰台世界

年份

  • 10篇2023
  • 9篇2022
  • 10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4
  • 3篇2013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49年后时代转换背景下民国档案学人的学术贡献被引量:3
2019年
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者被称作中国档案学的"启蒙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在大陆的部分民国档案学人或不再继续从事档案学研究,或无迹可查;被重新启用、二次进入档案学研究队伍的仅寥寥数人。殷钟麒、傅振伦、张德泽作为典型,他们在时代转换背景下的学术坚守丰富了档案学的理论内容,为中国现代档案学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闫静
关键词:傅振伦
中西比较视野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焦点与学术发展(摘编)
2023年
文章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对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管窥现有研究不足和尚待突破空间,以期为未来这一议题的深化提供指引。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焦点-国内:关于档案、身份认同、集体/社会记忆的综合研究;关于社群档案与身份认同的主题研究;关于档案或档案工作/职业的身份认同研究;关于档案管理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身份认同的研究。国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档案工作者在建构身份认同中的能动作用。
闫静刘洋洋赵婧羽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身份认同中西比较
库恩科学史观视域下中国档案学科叙事演变:历史回顾与现实审视
2023年
以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中国档案学发展进入新阶段为背景,运用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史、外史以及库恩内外史结合的科学史观,从内部表现为理论问题、外部表现为学科建制出发,分别对中国(特色)档案学历史叙事呈现出的特点进行阶段性分析,对中国档案学的学科叙事以及其特色、话语是如何构建演变的进行讨论,总结出中国特色档案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走向独立、学科自省、学派自信。最终得出中国档案学科叙事演进规律:中国档案学在自我更迭的过程中,新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不断出现,最终演变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构了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真正转变。
闫静陈坤
关键词:学科史内史
从“文献公布学”到“文献编纂学”——基于学科视角的历史考察(1949-1966)
2020年
文献公布学和文献编纂学作为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前身,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了一定成果。从以苏联为效仿对象的文献公布学转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编纂学,体现了这一学科从“削足适履”到“量体裁衣”的发展路径。对这一变化过程的历史考察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发展规律。
闫静
关键词:文献编纂学苏联经验
电子媒介与身份生产——论“乡愁话语”中的档案价值及其限度被引量:1
2023年
后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逐渐成为个体和集体诉求的新焦点。后全球化下的怀旧情愫及衍生的“乡愁话语”变得更加抽象,着重于“对自己过去的体认”和“对传统流逝的忧患和反思”。以数字档案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日益成为进入乡愁的重要入口,承担着寻求社会群体感、传统感、身份感和归属感等怀旧情愫的重担。但与此同时,档案在“乡愁话语”中生产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生产隔阂,值得学界进一步审思。
闫静
关键词:档案价值身份认同电子媒介
档案中的认同悖论——兼论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与机理被引量:4
2021年
作为记录社会发展的一种原始性记忆符号或叙事媒介,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一体两面的趋势:一是通过记忆建构,维系与重建身份认同;二是通过记忆消解,抹去与隐藏个体差异。而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又与记忆和遗忘相伴相生,即档案选择性记忆以建构身份认同,同时选择性遗忘以消解身份认同。如今,身份认同话语从权力神坛转向更广泛的个体语境,这对档案事业提出了新诉求,即构建一个全景的档案世界,尊重个性、包容差异。
闫静刘洋洋
关键词:档案价值身份认同记忆遗忘
新《档案法》背景下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的挑战及对策被引量:4
2022年
档案开放审核是档案开放利用的前端,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档案开放利用的水平和效果。新修订《档案法》对我国档案开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档案开放审核的开展提出了新规定。通过档案开放审核现状分析可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档案开放审核中面临人力资源紧缺、制度供给不足、权责不甚明确等三方面挑战,亟须从理念更新、制度保障、职责厘清等层面提出有效对策,使档案开放审核在具体工作中有效推进。
闫静闫静张臻
关键词:档案法
从女性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女书档案资源的价值流变与开发利用策略
2023年
女书是主要流传于湘南、桂北瑶族聚集区的一种独特女性文字体系,也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资源,但其存在“失活”“失散”“失真”“失语”四大典型问题。在女书档案中,女性以自身视角观察、思考问题,并建构女性身份,表明女性立场。女书档案既是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起点,也是女性身份认同的承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保证女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应将女书文化及女书档案的女性身份认同价值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化认同—立足全民族,放眼世界,对女书档案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利用,发挥女书档案身份认同价值,再现女性真实风采;保护女书档案独特的文化生态,构筑立体的女书文化空间;创新女书档案宣介方式,为民族与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光彩。
刘洋洋闫静
关键词:文化认同档案价值档案开发利用
档案用户利用需求及对策研究——基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用户利用需求问卷调查被引量:8
2022年
档案利用需求研究对档案开放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社会公众的档案利用需求及相关利用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档案用户对档案开放利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整体偏低;用户档案信息获取渠道趋向网络化、利用内容趋向数字化、利用目的呈现多样化特点;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的用户档案利用需求呈现出指向性、个性化特点;用户基于职业需求、个人兴趣、档案开放因素利用档案的特征显著;对馆藏内容和开放利用政策的不熟悉是制约用户利用档案的主要因素;整体上,用户对档案利用服务提出更加精准性、便利性、全面性的要求。
闫静闫静张臻
关键词: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用户调查问卷
中美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比较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政策为事业发展指明方向,综合档案馆服务公共文化同样需要政策的指引和保障。美国综合档案馆从40年代起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服务公共文化,并在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也从50年代起制定政策规定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但总体而言政策滞后、配套性不强、实施资金不足、实施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中美差距源于对"综合性"定位差异、管理模式差异、经济状况、历史传统差异。
闫静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