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锐

作品数:15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原油
  • 8篇采油
  • 4篇生物采油
  • 4篇微生物采油
  • 4篇甲烷
  • 4篇降解
  • 4篇采收率
  • 3篇原油降解
  • 3篇驱油
  • 3篇微生物
  • 3篇聚合物驱
  • 3篇产甲烷
  • 2篇代谢产物
  • 2篇多环芳烃
  • 2篇多环芳烃降解
  • 2篇油田
  • 2篇原油采收率
  • 2篇原油组分
  • 2篇生理生化
  • 2篇生理生化特性

机构

  • 15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5篇金锐
  • 11篇侯兆伟
  • 7篇李蔚
  • 5篇石梅
  • 4篇郭盟华
  • 4篇伍晓林
  • 3篇陈星宏
  • 2篇乐建君
  • 1篇乐建军
  • 1篇王蕊
  • 1篇窦绪谋
  • 1篇徐正顺
  • 1篇张继元
  • 1篇时均莲
  • 1篇王颖
  • 1篇张琨
  • 1篇牛彦良
  • 1篇盖立学
  • 1篇王志瑶
  • 1篇王艳玲

传媒

  • 5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中外能源
  • 1篇2010年石...
  • 1篇2010全国...
  • 1篇中国东部油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2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生物降解原油产天然气过程中菌群结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微生物原位降解技术将剩余油转化成天然气,可以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对油田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连续培养12个月可累计产气275ml,甲烷含量为72.731%。对厌氧烃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采用16Sr RNA基因克隆文库方法对产甲烷体系的三个阶段中的细菌和古菌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微生物降解原油产甲烷气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菌群的结构、生物学特征和产甲烷途径。
金锐
关键词:甲烷原油降解RDNA系统发育分析
采油微生物降解原油组分分离鉴定及代谢途径分析
开展了微生物采油菌株对烷烃和多环芳烃的降解实验,通过中间代谢物鉴定和同位素标记代谢物检测,确定了采油菌降解二十二烷代谢途径。判断采油微生物是以末端单加氧的形式代谢正二十二烷生成二十二炕醇,然后进一步氧化成酸,进入β-氧化...
伍晓林侯兆伟郭盟华金锐
关键词:生理生化特性多环芳烃降解代谢产物
文献传递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CTCC M208114及其在石油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本发明的菌株具有以下特性:1)具有高效的石油烃降解能力;2)该菌株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在正十...
徐正顺牛彦良王凤兰伍晓林侯兆伟郭盟华金锐
文献传递
提高原油微生物气化技术反应效率实验研究
2017年
我国内陆油田经水驱、化学驱和三次采油等开发阶段后,仍有40%以上的原油地质储量滞留在地下,将这些剩余油通过微生物厌氧降解转化为甲烷,以天然气形式进行开采的新开发思路受到关注。影响原油微生物气化反应效率的关键是微生物对原油组分的摄取利用和降解能力。通过添加调控剂的方式促进C_(12)~C_(30)长链烷烃和多环芳烃在水相中的含量,促使微生物优先降解原油中原本较难利用的组分。添加调控剂后原油流动性和亲水性增强,发酵液中出现含水油膜,微生物与含水油膜的广泛接触增加了原油烃组分的摄取效率。通过控制培养体系中电子受体浓度和配比的方法,保持了原油组分厌氧降解的持续性。经过12个月的连续培养,原油的主碳峰向轻组分移动,由空白对照的C_(23)降低为C_(15)~C_(17),原油ΣC_(21)/ΣC_(22)值平均增加15.2%;微生物降解后芳烃含量平均减少28.6%,沥青质含量平均减少49.2%,12个月累计产气275m L,甲烷含量为72.731%,原油微生物气化产气效率显著提升。
金锐
关键词:原油微生物厌氧降解甲烷调控剂电子受体
一种物理模拟实验用长管填砂模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填砂模型,包括多个直管和多个端头,端头和直管之间螺纹连接,连接处设径向密封与端面密封,整个填砂模型管的内壁为打毛均匀的磨面,其中封装实验用石英砂,所述直管上分设多个测压孔和多个取样孔,多个直管并联或通...
陈星宏金锐乐建君石梅邰九龙时均莲侯兆伟李蔚
文献传递
不同产甲烷培养基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检测不同培养基富集油藏采出液产甲烷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培养基产甲烷体系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油、GD+S、GD+N和K培养基富集细菌分别检测到181、259、280和305个OTU数,古菌分别检测到72、157、153和132个OTU数。原油和K培养基富集得到的优势菌属较为相似,优势细菌为厌氧杆菌属(Anaerobaculum sp.)和未命名细菌(norank_c_W5);优势古菌为未命名古菌(unclassified_k_norank)、产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 sp.)和未命名TMEG(norank_f_Terrestrial_Miscellaneous_Gp_TMEG_),属于未知功能古菌和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GD+S和GD+N培养基富集得到的优势菌属较为相似,优势细菌为硫杆状菌属(Tepidiphilus sp.)和厌氧杆菌属(Anaerobaculum sp.);优势古菌为未命名古菌(unclassified_k_norank)和产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 sp.),属于未知功能古菌和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综合产气量和甲烷含量以及优势细菌与古菌的适配性考虑,最优产甲烷培养基为GD+N培养基。
任国领金锐李蔚李蔚曲丽娜侯兆伟卞立红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结构甲烷高通量测序原油降解
微生物降解烷烃中间产物分离鉴定及代谢途径被引量:7
2010年
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降解原油烃的效率,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蜡状芽胞杆菌和地衣芽孢杆3株采油菌株进行微生物降解烷烃途径研究,建立了中间产物分离制备方法,采用重氮甲烷衍生的方法对酸性中间产物进行甲基化衍生,实验菌株对正十四烷、正二十二烷和非正构烷烃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利用GC-MS方法,在实验菌株作用正二十二烷的产物中,检测到二十二烷酸、十八烷酸和十六烷酸,可以判断采油微生物是以末端单加氧的形式代谢正二十二烷生成二十二烷醇,然后进一步氧化成酸,进入β-氧化过程.该研究为微生物摄取原油中不同组分和控制降解过程、进一步改善微生物采油技术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盖立学陆原鹏郭盟华金锐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GC-MS代谢途径
大庆油藏本源微生物生态分布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调查了大庆油田本源菌的分布状态 ,进行了激活油藏本源微生物的研究。实验表明 ,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的油藏中生长着好氧性烃氧化菌、厌氧或兼性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石油烃降解菌、腐生菌、铁细菌、发酵菌、硫细菌、产乙酸盐菌、产甲烷菌、糖蜜菌、反硝化菌等 11种本源微生物。同时 ,水驱后的油藏中总菌数比聚合物驱后的油藏高 2个数量级 ,本源微生物之间的生长具有相关性 ,存在协同代谢作用 ,而且油藏经多年注水开发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微生物菌群 ,适合采用激活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石梅王志瑶陈宗运金锐张继元
关键词:本源微生物油藏好氧菌微生物采油
一株梭形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梭形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6# CGMCC No.2439及其应用。含有梭形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6# CGMCC No.243...
石梅侯兆伟李蔚陈星宏金锐
文献传递
大庆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文分六个方面介绍了大庆油田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在室内菌种性能评价的基础上,2002年到2004年利用Brevibacillus brevis和Bacillus cereus等微生物在特低渗透油田开展了微生...
侯兆伟石梅李尉乐建君金锐
关键词:大庆油田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本源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原油采收率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