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妙珍
- 作品数:20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Q-T间期延长与尖端扭转型室速被引量:2
- 1994年
- 本文总结了本院近年来14例Q-T间期延长所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病因和治疗。并初步探讨了尖端扛转型室速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进展。
- 陈炳文金妙珍
- 关键词:心动过速心电图
- 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伴胸导ST降低的探讨
- 1994年
- 右室梗塞(RVI)常伴有急性左室下壁或下后壁的心肌梗塞(IMI/IPMI),单独的RVI少见,RVI的心电图主要反映在ST(v4R)抬高,有时常伸延至V6R甚至于到V9R,长期以来,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伴胸导ST降低被认为是下壁或下后壁梗塞后所产生的镜像反应,一直有争论。本文旨在探讨下壁或下后壁伴RVI22例患者中胸导ST(v1,v2)降低的17例患者与同期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不伴RVI66例患者中胸导ST(v1,v2)降低的13例患者相比,发现他们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从而,对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常规心电图ST(v1,v2)降低应高度怀疑伴有RVI,及时检查、V3R~V6R,早期发现,及早治疗RVI。
- 金妙珍王维克
- 关键词:心肌梗塞右室梗塞
-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维持窦性心律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4期)、PubMed、EMBAS(荷兰医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并用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维持窦性心律疗效的研究中,共纳入4项研究,累计胺碘酮治疗组221例,普罗帕酮治疗组204例。胺碘酮与普罗帕酮维持窦性心律疗效的合并OR值为0.65,95%可信区间为0.43-0.97,P〈0.05。②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维持窦性心律安全性的研究中,共纳入3项研究,累计胺碘酮治疗组168例,普罗帕酮治疗组158例。胺碘酮与普罗帕酮维持窦性心律安全性的合并OR值为3.79,95%可信区间为1.83-7.88,P〈0.05。结论: 在维持窦性心律疗效方面,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但用药安全性不如普罗帕酮。
- 张静梅金妙珍
- 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META分析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Q、R波和QRS积分的演变及其临床意义
- 1999年
- 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不同时间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R波总和(ΣR)、Q波总和(ΣQ)与QRS积分值变化,发现AMI溶栓后的QRS演变,QRS积分值增加于胸痛发生后9h完成,以后稳定,再通组较未再通组变化更快。
- 马冬辉金妙珍
- 关键词:心肌梗死QRS积分AMI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气和酸碱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0年
- 对 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表明 :① 2 5 2 % (2 3/ 91)患者PaO2 <8 0 0kPa(lkPa =7 5mmHg) ;40 6 % (37/ 91)患者PaO2 <9 33kPa ,其中 11例死亡 ,病死率明显高于PaO2 >9 33kPa者 (P<0 0 5 )。PaO2 <8 0 0kPa的 11例患者中 9例死亡 ,病死率明显高于PaO2 8 0 0~ 9 33kPa者 (P <0 0 1)。② 91例患者中 82例发生不同类型酸碱失衡 (90 1% ) ,38例混合型酸碱失衡者 13例死亡 ,病死率明显高于单纯性酸碱失衡者 (P <0 0 1)。pH >7 5 0 0者 14例中 9例死亡 ,病死率明显高于pH 7 30 0~ 7 5 0 0者 (P <0 0 1)。③ 91例患者血pH为 7 46 5± 0 0 6 9。提示 :动脉血气分析有利于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和病情判断及指导治疗。
- 黄宝常戴友平金妙珍
- 关键词:血气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
- 食道导联R-P'/P'-R对阵发性室上速分型诊断价值
- 1997年
- 庄启超金妙珍
-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食管导联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与右室梗死的临床意义探讨
- 2000年
- 张军陈金国金妙珍
-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右室梗死
- 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永久起搏导管引起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1
- 1991年
- 报告12例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安置永久起搏导管病人静脉造影的结果,75%(9/12)的病人发生了锁骨下静脉血栓,6例患者系部分阻塞,3例为完全阻塞。作者认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在于更换起搏导管时避免插入困难和血栓脱落的危险。
- 施广飞金妙珍陈立业傅长根
-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静脉血栓
- 有关“极短联律间距的扭转型室速”机理和临床的探讨被引量:1
- 1993年
- 自 Coumel 等于1984年首次使用“极短联律间距扭转型室速(TdP)”并描述其特点以来,国内陆续有类似病例报告。但在诊断名称、发病机理及治疗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现就作者所遇2例结合文献复习提出粗浅看法。临床资料1.临床特点 2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35岁和38岁。发病前有劳累或紧张史;皆因反复晕厥、抽搐入院;晕厥经胸外按摩、电击除颤复律或自行缓解;心脏 X 线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及晚电位等检查无心脏病证据;无其它心律失常诱因,如低血钾、心肌缺血。
- 施广飞金妙珍
- 关键词:TDP病理心电图心律失常
- 急性心肌梗死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间的关系,并判断病情预后。方法采用分组比较的办法,实验组:45例发病后6h内入院的AMI病人,入院后并动态监测CRP。并以CRP增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分为A、B两组。对照组:选择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健康体检人员49例监测CRP。结果AMI患者中,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AMI病程中,随病程延长,CRP呈现峰值关系;A组病死率33.3%,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及心衰发生率也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CRP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CRP水平对AMI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 朱豫川金妙珍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