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阿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生死场》与《红高粱家族》的生命意识被引量:1
- 2009年
- 萧红和莫言性别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呈现出20世纪文学的一些鲜明特征,比如:两人的作品都喜欢采用儿童的叙事视角,造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给人物的塑造和读者的审美判断留下多维空间;两人都偏爱北方乡土中国的生活场景,在对民间的生存状态的书写中寄予深刻的国民精神的文化思考;在对鲁迅精神这一孤独的文化旗帜的继承方面,萧红以启蒙主义者的立场,
- 郑阿平叶建钟
- 关键词:《生死场》生命意识高粱文化思考叙事视角
- 对儒家伦理文化的再认识被引量:1
- 2000年
-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表现出和社会变革的极大不协调和不适应性。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儒家伦理文化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更是我们的负担。其负面价值主要表现为对国民性格及其心理的影响,即奴隶性,双重人格,缺乏个体自由和创造精神。注重家族利益,缺乏公德和凝聚力,注重人际关系而轻视科学探索,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重塑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由人的现代化入手,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
- 郑阿平
- 关键词:中国文化社会现代化民族主义民族精神儒家伦理文化
-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被引量:2
- 2007年
-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来源和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人类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后,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进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维护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变为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的工具.目前,孝道仍然有着牢固的存在基础和价值,对现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 郑阿平
- 关键词:孝道家族伦理异化
- 沪港社会的众生——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和人生
- 2006年
- 主要把张爱玲的小说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典型文本,探究其中所蕴涵着的都市生活和都市人性的内涵:那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传统文明逐渐式微的中国,最具现代文化特征的上海和香港,所演绎的都市普通人物的人生命运和人性悲剧。主要表现为金钱和人的正常感情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人性的丑恶和变态,这是现代人不得不承受的一种宿命.
- 郑阿平
- 关键词:商品文化情欲苍凉
- 中国式的生存哲学的阐释——解读《活着》被引量:8
- 2007年
- 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的善良和光辉,他们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零度感情的叙述策略和对内心世界的真实的描绘为读者打开了一片奇妙的心灵视域: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式的生存哲学和局限。
- 郑阿平
- 关键词:活着余华
- 《伤逝》和《沉沦》的爱情主题比较
- 2004年
-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 郑阿平
- 关键词:《伤逝》《沉沦》爱情悲剧知识分子
- 川西大地上一棵树站成的风景——读钟正林的小说
- 提起川西作家钟正林,想到已故多年的另一个川西作家,30年前以《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蜚声文坛的矛盾文学奖得主、新时期著名作家周克芹。在纪念周克芹去世15周年的时候,《南充日报》有篇文章,题目是《周克芹:川西平原上一棵树站成的...
- 郑阿平
- 文献传递
- 论《仓颉密码》的文学想象
- 2010年
- 《仓颉密码》探源华夏文化和文明的源头,将史前神话人物还原成圣君贤相,消解了原始文化的神秘和粗粝色彩,过多地打上了文明时代的烙印。作者力图还原历史本相却又热衷于讲述现代通俗的爱情故事,减弱了小说的历史感觉。相比之下,自然描写和女性人物的塑造是小说杰出的成就。
- 郑阿平
-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自然描写
- 多元参照的文化视觉——论张贤亮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被引量:2
- 2003年
- 张贤亮是当代最著名的西部作家 ,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善于对笔下的人物做深刻的心理分析 ,通过各色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表现他们的命运 ,反思他们各自的文化。他把当代知识分子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叉的环境中探讨他们的沉沦和超越 ,从而沉思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改造和重建 。
- 郑阿平
- 关键词:宗教文化
- 爱有尽时:《伤逝》悲剧新解被引量:5
- 2001年
- 不少论者认为: 造成《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在于涓生和子君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把个人的解放和全社会的解放联系起来,妇女没有取得根本的经济权。 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鲁迅写这篇文章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他更多地侧重于表现受过“五四” 洗礼,接受过西方现代文化的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方面尚没有挣脱传统的限制, 又受到崇尚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西方文化的制约,这双重的困境投射在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家庭上,造成了双方在思想、文化及各自独特的性爱心理之间的巨大差距和鸿沟, 而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引发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 郑阿平
- 关键词:《伤逝》悲剧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