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新宇

作品数:67 被引量:186H指数:7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20篇理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生物学
  • 6篇化学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紫苏
  • 11篇电极
  • 9篇活性炭
  • 8篇
  • 6篇单胞菌
  • 6篇电化学
  • 6篇修饰
  • 6篇水稻
  • 6篇相互作用
  • 6篇化感
  • 6篇假单胞菌
  • 5篇烟酸
  • 5篇栽培
  • 5篇微分脉冲
  • 5篇微分脉冲伏安...
  • 5篇固相
  • 5篇伏安法
  • 4篇蛋白
  • 4篇抑菌
  • 4篇施肥

机构

  • 66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福建省职业病...
  • 3篇福州大学
  • 3篇莆田学院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福建省林业科...
  • 1篇武夷学院
  • 1篇漳州职业技术...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66篇郑新宇
  • 36篇林瑞余
  • 25篇肖清铁
  • 12篇林文雄
  • 10篇李清禄
  • 9篇谢勇平
  • 9篇周学酬
  • 8篇郑丽辉
  • 7篇黄彪
  • 7篇王微
  • 7篇谢惠玲
  • 6篇蔡碧琼
  • 6篇蔡向阳
  • 5篇吕日新
  • 5篇陈珊
  • 5篇王经源
  • 4篇王玉林
  • 4篇郑梅琴
  • 4篇郑舒燕
  • 4篇苏妍

传媒

  • 10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分析试验室
  • 4篇亚热带农业研...
  • 3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林产化学与工...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分析科学学报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化工进展
  • 2篇海峡药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传感技术学报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业科技

年份

  • 2篇2023
  • 7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1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化学生态型紫苏的镉耐性及镉富集能力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为探究不同化学生态型紫苏的镉耐性与镉富集能力差异,设置不同浓度镉处理,测定了4种化学生态型紫苏种子的萌发指标及其幼苗的镉含量与镉富集特性。结果显示,10.0 mg·L^(-1)镉处理对PKPA型、EK型和PK-I型紫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抑制了PK-Ⅱ型紫苏种子的萌发。不同浓度镉处理下,不同生态型紫苏各部位的镉含量均表现为:根(1052.0~5337.1 mg·kg^(-1))>茎(327.6~807.9 mg·kg^(-1))>叶(104.8~343.3 mg·kg^(-1)),全株镉含量在348.1~1416.73 mg·kg^(-1),远高于镉超富集植物的标准(100 mg·kg^(-1))。不同生态型紫苏的镉富集系数(BCF)存在显著差异,PAPK型、PK-Ⅱ型、EK型紫苏的BCF在2.0 mg·L^(-1)镉处理时最高,依次为252.0、300.5、295.3,显著高于PK-Ⅰ型,后者的BCF在5.0 mg·L^(-1)镉处理时最高(265.5),显著高于PAPK型、PK-Ⅱ型和EK型。不同生态型紫苏的镉富集量均以5.0 mg·L^(-1)镉处理时最高,PK-Ⅰ型紫苏镉总富集量为454.0μg·株-1,分别是PAPK型、PK-Ⅱ型和EK型的2.48、1.69倍和2.05倍。不同化学生态型紫苏的镉耐性间存在显著差异,镉胁迫下PK-Ⅰ型紫苏具有较高镉耐性及镉富集能力,可用于后续研究紫苏镉耐性作用机制以及镉污染稻田修复的主要种质资源。
韩博伦肖清铁谢惠玲游武郑新宇林瑞余
关键词:紫苏
竹焦油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研究了竹焦油对8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初步分析了竹焦油的主要抑菌成分.结果表明,竹焦油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和EC90分别仅为29和68μg.mL-1;抑菌成分集中在水溶性油、酚类和芳香酸部分,采用热水萃取法可简便地分离竹焦油中的强抑菌活性组分.
江茂生李玉玲许文耀郑新宇初雷霞陈礼辉
关键词:竹焦油植物病原细菌抑菌成分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促进智慧农业建设。[方法]采用信息化指数法建立了含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对各指标赋权,建立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结果]2013—2018年,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基期相比增幅分别达到118.90%和204.82%;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计算所得一级指标权重大小均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贡献率最高的二级指标为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加权指数分别为0.139852、0.232925;其次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加权指数分别为0.075609、0.070845;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计算机拥有数、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重这两个要素的贡献率相对较小;电视覆盖率的贡献率最低,其所占权重分别为0.001645、0.000014。[结论]近年来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良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经济基础优势突出,但农业信息化人才与基础设施制约其发展。
律其鑫朱静静肖清铁文欢欢韩博伦郑新宇林瑞余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炭陶除氟吸附材料的研制
2011年
采用竹屑、骨粉及膨润土三者混合,经炭化活化制得炭陶除氟吸附材料。研究原料配比、升温速率、活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对除氟吸附材料平衡吸附容量及除氟率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炭陶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活化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增加,炭陶除氟吸附材料的平衡吸附容量及除氟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时,炭陶除氟吸附材料在除氟过程中,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这种协同效应大大提高了其除氟性能。在相对较优的试验条件下,炭陶除氟吸附材料的平衡吸附容量为2.214 mg.g-1,除氟率为88.56%。
金浩唐丽荣曾巧玲郑新宇林冠烽黄彪
关键词:除氟
结晶紫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在缓冲溶液中不同温度下结晶紫(CV)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V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测定了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KA分别为1.49×105L.mol-1(25℃)、1.15×105L.mol-1(35℃)和1.01×105L.mol-1(45℃),CV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37℃时给体(CV)和受体(BSA)之间结合距离为r=6.48nm。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CV和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通过疏水作用力相互作用。
孔德贤周学酬王玉林郑新宇李清禄
关键词:结晶紫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
看麦娘根系对小麦根水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被引量:9
2015年
为探讨小麦化感作用机理,以强化感小麦‘115/青海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材料,设置小麦根水提液浓度为0%、0.2%、1.0%和5.0%的水培试验,测定了看麦娘根系对小麦根水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小麦根水提液处理显著抑制了看麦娘根的生长,根鲜重抑制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强化感小麦的抑制率高于弱化感小麦。当处理浓度达5.0%时,不同化感小麦间无显著差异。‘115/青海麦’、‘92L89’和‘抗10103’根水提液处理后,看麦娘的根系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52.0%~59.6%、46.5%~55.0%和27.2%~44.7%,但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看麦娘根系中可溶蛋白含量、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升高;SOD和POD活性大小均表现为‘115/青海麦’〉‘92L89’≈‘抗10103’;CAT活性随处理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大,但不同品种小麦间无显著差异。‘115/青海麦’、‘92L89’和‘抗10103’根水提液处理的看麦娘根系MDA含量依次是对照的10.9~25.5倍、5.9~24.2倍和1.2~6.8倍。小麦化感作用引起看麦娘根系细胞膜脂氧化胁迫,并诱导看麦娘根系抗氧化物质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合成。可见,降低根系活力、增强保护酶系统活性及抗氧化物质代谢是看麦娘应答小麦化感作用的生理响应。
邱秋金谢惠玲李圆萍王微陈珊肖清铁郑新宇林瑞余林文雄
关键词:看麦娘小麦化感作用生理响应
紫苏叶片响应镉胁迫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为阐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响应镉胁迫的分子机制,应用营养液加镉法,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紫苏叶片响应镉胁迫3周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下紫苏叶片有25个蛋白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0个蛋白质得到LC-MS/MS鉴定:光合作用相关蛋白3个,能量代谢相关蛋白11个,胁迫相关蛋白1个,蛋白质代谢相关蛋白2个,基因表达相关蛋白1个,结构蛋白1个,生物合成与解毒相关蛋白1个。在浓度为2.0 mg·kg-1、5.0 mg·kg-1、10.0mg·kg-1镉胁迫下,紫苏叶片中ATP合成酶、丝氨酸羧肽酶、植物细胞色素P450均上调表达,Rubisco大亚基、核糖体蛋白S3和肌动蛋白表达均下调。光合系统Ⅱ稳定/装配因子HCF136及胁迫反应蛋白乙酰辅酶A硫酯酶在低浓度镉(2 mg·kg-1)处理下表达上调,在高浓度镉(5 mg·kg-1,10 mg·kg-1)处理下表达下调;磷酸核酮糖激酶/尿苷激酶家族蛋白在2 mg·kg-1和5 mg·kg-1镉处理时表达上调,10 mg·kg-1镉处理时不变;逆转录转座子蛋白在10 mg·kg-1镉处理时表达下调。可见,紫苏叶片通过增强能量代谢、降低光合作用、改变蛋白代谢与基因表达和提高解毒能力,增强了镉耐性。
谢惠玲刘杰陈珊王经源傅伟李圆萍王微肖清铁郑新宇黄锦文林瑞余林文雄
关键词:紫苏镉胁迫重金属污染蛋白质组学
铜绿假单胞菌对镉胁迫苗期水稻根系活力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9年
为揭示耐镉铜绿假单胞菌缓解镉胁迫水稻的生理效应,以无镉处理为对照,通过添加菌液、空载体、菌剂及20μmol·L^-1 Cd进行水培试验,分析了菌株对苗期水稻根系活力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抑制了水稻的根系活力,降低了叶片光合效率、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类黄酮与总酚含量,提高了叶片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O2-)含量.与镉处理相比,添加菌液、菌剂处理的水稻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36.1%~42.5%、49.4%~53.0%;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了118.5%~147.1%、137.6%~156.9%;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37.0%~49.3%、37.7%~72.6%.菌剂处理的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比Cd处理提高了36.9%~42.6%、82.7%~92.6%、43.3%~52.2%,菌液处理的SOD、POD、CAT则分别比Cd处理提高了25.8%~36.6%、40.9%~55.9%、24.0%~29.2%,菌剂对水稻叶片抗氧化酶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菌液;菌剂、菌液处理的水稻叶片MDA含量分别比Cd处理降低了44.8%~54.7%、29.4%~41.9%;O2-含量减少了9.9%~10.2%、3.0%~7.1%;菌剂处理后类黄酮、总酚含量分别比Cd处理提高了125.4%~135.7%、100.8%~119.4%;菌液处理后则分别提高了139.4%~146.7%、115.0%~134.7%.可见,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菌剂通过提高苗期水稻根系活力、光合作用促进了苗期水稻的生长.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增强水稻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类黄酮和总酚等抗氧化物质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缓解镉胁迫效应.
汪敦飞郑新宇郑新宇王微肖清铁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水稻根系活力镉胁迫抗氧化酶系统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化感水稻根系分泌的酚酸类化合物被引量:4
2013年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化感水稻根系分泌的酚酸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选用SPE小柱Cleanert PEP(500 mg/6 mL)对水稻水培液的酚酸类化合物进行富集.采用Agilent 1260 HPLC色谱仪、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流速1.6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的条件下分离测定了3,4二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香兰素、香草酸、香豆酸、阿魏酸、苯甲酸、水杨酸、肉桂酸等10种酚酸类化合物.建立的方法成功应用于化感水稻根系分泌的酚酸类化合物的检测,回收率在94.6%~105.8%之间.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检测快速、准确,适用于水稻根系分泌的酚酸类化合物的定量测定.
郑新宇叶仁杰何印波周学酬林瑞余林文雄
关键词: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酚酸水稻化感物质
水杨酸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紫外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水杨酸(SA)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结果表明,SA与DNA的相互作用为嵌插方式。在pH 5.8的NaH2PO4-Na2HPO4缓冲液中对SA进行循环伏安扫描,SA在玻碳电极上于1.070 V(Ag/AgCl参比电极)有1个阳极氧化峰,随着DNA的加入,氧化峰电流降低,峰电位正移,进一步表明SA嵌插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二者相互作用生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通过电化学方法可计算出SA与DNA复合物的结合比为3∶1,结合常数β为2.53×1012。
郑新宇黄建松郑舒燕苏妍林瑞余
关键词:水杨酸DNA电化学紫外光谱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