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蕾莲

作品数:32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德语
  • 6篇诺贝尔文学
  • 6篇诺贝尔文学奖...
  • 6篇文学
  • 6篇文学奖
  • 6篇小说
  • 5篇诺贝尔文学奖
  • 4篇学史
  • 4篇文学史
  • 3篇知识
  • 3篇文化
  • 3篇文化背景
  • 3篇文化背景知识
  • 3篇美学
  • 3篇背景知识
  • 2篇社会批评
  • 2篇中篇
  • 2篇中篇小说
  • 2篇现实主义
  • 2篇现实主义原则

机构

  • 20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20篇赵蕾莲

传媒

  • 6篇德语学习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四川戏剧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上海翻译(中...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8
  • 7篇200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德国文学史上1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简介(2)
2004年
德国文学史上共有11位文学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笔者将按照获奖先后顺序分期介绍这1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赵蕾莲
关键词:获奖原因文学简介德语文化背景知识
双影人主题透视的现代危机——以让·保尔和克莱斯特的作品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德国杰出作家让·保尔和克莱斯特对双影人主题的演绎堪称经典,透视了自我分裂与丧失身份认同等现代危机。让·保尔在长篇小说《齐本凯斯》中对“双影人”的演绎给德语文学中这一概念和主题带来重要突破。主人公在其双影人莱普盖伯的帮助下经历假死闹剧,开启新的诗艺人生。放弃身份的莱普盖伯在长篇小说《提坦神》中化名硕普,他因受费希特“绝对自我”的影响惧怕并厌恶自我,死于精神分裂。克莱斯特的喜剧《安菲特律翁》通过主神朱庇特与陆军元帅构成的双影人演绎现代普遍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元帅夫人陷入真假丈夫难辨的深度情感迷惑中,经历最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仆从层面的双影人更多以喜剧色彩演绎了丧失身份认同的困惑。中篇小说《养子》通过演绎代表善恶两极道德的双影人,揭示现代人格分裂问题。
赵蕾莲
关键词:克莱斯特自我分裂身份认同危机
德国文学史上1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简介(1)
2004年
德国文学史上共有11位文学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自本期开始,笔者将按照获奖先后顺序分期介绍这1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赵蕾莲
关键词:文字史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介绍德语文化背景知识
论柏拉图对荷尔德林和谐观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柏拉图的对话录《费德鲁斯》①和《会饮篇》中关于美的客观性以及关于和谐与爱的理念对荷尔德林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其早期组诗《图宾根颂歌》和小说《许佩利翁》几个版本的创作过程中。荷尔德林结合"一即万有"的泛神论和柏拉图学说,让无限的统一作为美出现,以美的客观性实现了对康德和席勒美学的超越,克服了现代批判哲学二元论造成主客体分离的片面性,为其和谐观奠定了基础。
赵蕾莲
关键词:柏拉图
让·保尔《美学预备学校》中的幽默诗学被引量:4
2018年
让·保尔是德国著名的幽默叙事大师。他以"幽默"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创作了多部幽默小说。他对德语长篇小说的发展以及"幽默"概念在德语语境中的拓展都厥功至伟。其《美学预备学校》(1)论述幽默的本质和特征,作为德国首部幽默理论著作被学界奉为圭臬。他把幽默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认为幽默渴望诗艺精神并赋予神性。他促进了德国幽默艺术的繁荣,幽默成为其诗学的重要特征。文章着重探究其理论著作中充分体现的幽默诗学,辨析幽默、滑稽和讽刺的共性与差异,分析幽默与诗艺、神性的关系。
赵蕾莲
关键词:幽默诗学诗艺神性
德国文学史上1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简介(4)
2004年
德国文学史上共有11位文学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笔者将按照获奖先后顺序分期介绍这1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赵蕾莲
关键词:文学史诺贝尔文学奖德语文化背景知识
论戈特弗里徳·凯勒小说《人靠衣装》中的社会转型
2019年
瑞士著名作家戈特弗里徳·凯勒的中篇小说《人靠衣装》(1874年)描绘了瑞士富裕小城哥尔达赫由封建等级制向资本主义现代化过渡时的社会形态。作者将主人公塑造成“冒充体面者”,从而巧妙地讽刺揭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荒唐现象。凯勒批评墨守成规、仍受等级观念束缚的哥尔达赫民众。这种民风才酿成滑稽闹剧:他们误认为穷困潦倒却衣着考究的失业裁缝是波兰贵族,对他百般谄媚逢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瑞士转型期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探讨“黄金至上”“沟通优先”和“丑闻呼唤改变”这三个主题,挖掘小说背后体现的瑞士社会转型的深层样貌,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该小说的思想内涵。
冀玥彤赵蕾莲
关键词:社会转型
论马克斯·弗里施的小说《认为技术决定一切的人》对工具理性的批评被引量:1
2008年
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1911-1991)的小说《认为技术决定一切的人》(1957)①中的主人公法贝尔是工程师,他笃信技术至上,这造成他的自我异化。作家以此尖锐地指出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生存的分裂与矛盾。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通过梳理技术至上、憎恶自然属性和乱伦这几个主题,来深入探究工具理性使人异化这个核心主题。
赵蕾莲
关键词:技术至上乱伦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路德维希·蒂克的戏剧创新理念被引量:1
2021年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路德维希·蒂克颇具现代意识,其戏剧理念赋予同期德语戏剧以新的时代精神,对德国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他以反思式"诗意幻觉说"继承并突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沉浸式"真实幻觉说",指出作家和观众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运用"浪漫反讽",如此才能产生"诗意的幻觉";他追求戏剧娱乐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认为戏剧在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应充当联合欧洲的纽带,并认同戏剧的社会变革作用;他改良莎士比亚式的戏剧舞台,主张根据演员的才华分配角色,并强调演员应保持自然的说话方式,戏服不应包含浓厚的历史元素。并且,路德维希·蒂克还以充满实验性的创作手法和导演技巧践行了自己的戏剧理念。
冀玥彤赵蕾莲
关键词:浪漫主义戏剧功能戏剧导演
里尔克的性欲书写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启示
2024年
里尔克以性欲书写关注现代人的身心感受,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丰富文学创作。其性欲书写得益于从尼采肯定性欲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与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莎乐美向他传授尼采与弗氏的共同观点:批评基督教禁欲的道德观和反自然的唯灵论。她还与里尔克展开精神分析式谈话,帮他战胜创作危机,鼓励他进行性欲书写。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第三首和《七首诗》(即《阳具颂》)等典型诗文中赞美性欲、生命力和此在的幸福,颇具代表性地践行了性欲书写。
赵蕾莲
关键词:里尔克莎乐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