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芬
- 作品数:34 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一般项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侦查中的催眠方法探析被引量:7
- 2006年
- 催眠方法经常被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在国外侦查实践中,催眠方法已经在很长时间内被广泛运用于帮助证人、被害人唤醒记忆。对侦查中运用催眠方法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止。由于暗示是催眠的心理机制之一,催眠过程很容易被催眠师操纵。此外,催眠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因素,导致催眠的结果不可靠。因此,应当有限制地在侦查中使用催眠方法。
- 赵桂芬
- 关键词:催眠心理机制暗示记忆机制可靠性
- 犯罪嫌疑人从宽期待供述动机形成机制之实证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有较强的对抗讯问的意志。在面对是否供述罪行的动机选择中,犯罪嫌疑人自身存在的期待得到从宽处理的优势需要,与讯问人员使用的恰当的讯问方法相结合,即可以促使其产生供述动机。对犯罪嫌疑人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讲明主动供述罪行可以得到从宽处理,同时结合亲情感化和唤醒良知等方法,对有从宽期待的犯罪嫌疑人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 赵桂芬
- 关键词:供述动机
- 讯问中的非言语行为被引量:24
- 2003年
- 所谓非言语行为 ,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身体姿势、手和腿的动作、目光接触、脸部表情以及副语言行为。虽然非言语行为经常被误用 ,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非自主控制的特征 ,仍然可以帮助在侦查讯问中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谎言。需要注意的是 ,必须要掌握促进识别非言语行为的有效性的方法 ,尽量提高识别谎言的准确率。
- 赵桂芬
- 关键词:讯问非言语行为有效性犯罪嫌疑人谎言
- 合肥市某看守所在押人员拘禁期间心理现状调查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了解在押人员拘禁心理现状,以便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提高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在押人员的管理和改造。方法采用《在押人员拘禁心理测量问卷》对488名在押人员进行心理特征问卷调查,同时调查在押人员的年龄、性别、学历、犯罪类型、入所时间,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10个维度(独立、外倾、抑郁、冲动、妄想、焦虑、暴力、波动、偏执和谎言)进行计分分析评价,得分越高,心理特质分越高。结果拘禁心理的不同维度在性别、学历、犯罪类型和诉讼阶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及以下学历拘禁心理得分最高。男性在妄想和暴力维度得分高于女性(P<0.05),留所服刑阶段的罪犯在"抑郁"和"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诉讼阶段的罪犯(P<0.05);在不同犯罪类型中,得分最高的前三名是职务犯罪、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结论看守所在押人员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重视在押罪犯的拘禁心理状况。
- 张虹赵桂芬孙业桓
- 关键词:在押人员心理健康
- 我国刑事犯罪严重化的社会——心理成因被引量:5
- 1997年
- 我国刑事犯罪严重化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下列不良社会因素会影响一些人形成犯罪心理并外化为犯罪行为:经济上,商品交换法则的泛化、拜金主义盛行、追逐私利、分配不公、超前消费等;政治上,严重的腐败现象、任人唯亲唯钱、基层党政组织软弱涣散;文化教育上,腐朽性文化的侵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等。此外,管理和制约措施的弱化,警力不足,执法不力等。
- 罗大华赵桂芬
- 关键词:刑事犯罪犯罪心理犯罪行为
- 论侦查讯问中的暗示方法被引量:7
- 2002年
- 暗示法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有助于讯问目的的实现。常见的暗示方法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情境暗示。从心理与法律的角度,侦查讯问中运用暗示法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暗示法虽然没有被我国及其它国家法律明文禁止,但其一方面有隐瞒真实的一面,即隐瞒讯问意图及掌握证据的真实情况,与欺骗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具有诱导被暗示者按照侦查人员的推测与想象回答问题的功能,与引诱方法有相似之处。如果暗示法运用不当,极易产生欺骗、引诱之嫌疑。因此,正确区分暗示与欺骗、暗示与引诱,解决暗示法的合法性十分必要。
- 赵桂芬
- 关键词:侦查讯问暗示法欺骗行为语言暗示
- 侦查心理学双语教学效果与模式之实证研究
- 2009年
- 为调查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及适用对象等问题,以侦查心理学双语教学的授课对象为被试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双语教学更适合于英语程度较高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应以互动式方法为主要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在教材选择上,要选择难度适宜、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对于四年制本科生来说,开课时间最好在大二或大三上半学期。
- 赵桂芬
-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 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对策被引量:22
- 2012年
- 实地调查显示,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组织形态不成熟,以暴力为工具积累经费,境内外相结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暴力恐怖犯罪组织生成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不公平感和挫折感,共同的宗教与民族因素强化的群体凝聚力,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障碍和文化荒漠化,以及极端宗教宣传产生的认知失调等。针对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解决问题的重点应当包括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及双语教学、关注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调整宗教政策等。
- 赵桂芬毕惜茜翟金鹏毛欣娟
- 关键词:暴力恐怖社会心理
- 国外侦查讯问中识别谎言方法的新进展及启示被引量:8
- 2017年
- 侦查讯问中识别谎言的方法近几十年在国外得到充分的重视,研究范式从对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到对言语行为的分析之间交互转换。近期,通过使用证据的策略来发现犯罪嫌疑人陈述之间以及陈述与证据之间不一致的言词提问方式是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对使用证据的时机和具体方法做了诸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证据在时间上以在讯问中期渐进式出示的方式更具有优势,而过早使用证据是在技巧性和揭谎效果方面表现最差的方法。渐进式的使用证据可以通过使用证据的框架矩阵获得更好的效果。国外相关研究对国内侦查讯问中以用证识别谎言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出示证据一般应在犯罪嫌疑人完成自由陈述并由侦查人员就自由陈述提出相关问题之后;二是出示证据之前要围绕待出示的证据穷尽其辩解的可能性;三是重视对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线索的综合运用;四是在讯问理论研究方面要强化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构建本土化的识别谎言方法。
- 沈志宏赵桂芬
- 关键词:侦查讯问言语
- 犯罪嫌疑人罪责感的理论建构与实证考察被引量:3
- 2022年
- 罪责感作为犯罪嫌疑人心理现象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涉及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共性的观点是认为罪责感包括了自我谴责的情感和对罪责的感知。对罪责感的构成进行分析,发现罪责感的核心是对刑事责任的感知,一些犯罪嫌疑人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有罪责感压力的犯罪嫌疑人会有痛苦的情绪体验。通过访谈20名暴力与财产类的犯罪嫌疑人,发现不同类型的犯罪嫌疑人在罪责感的表现上有较大差异,既往研究也发现不同犯罪类型及心理特征的个体在罪责感上有不同表现。在侦查讯问中,可以基于对犯罪嫌疑人罪责感的分析,对成为供述阻力的罪责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转化,对有利于供述动机形成的罪责感给予唤醒与强化。
- 赵桂芬
-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内疚羞耻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