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强

作品数:13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体外
  • 6篇体外反搏
  • 4篇动脉
  • 4篇血流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2篇休克
  • 2篇血管
  • 2篇血流灌注
  • 2篇血流量
  • 2篇血性
  • 2篇造血
  • 2篇肾动脉
  • 2篇失血
  • 2篇失血性
  • 2篇失血性休克
  • 2篇胎血
  • 2篇皮肤微血管
  • 2篇微血管
  • 2篇系膜

机构

  • 1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谢强
  • 7篇郑振声
  • 6篇周少春
  • 6篇梁陆光
  • 6篇伍富军
  • 6篇钱月桃
  • 4篇潘景轩
  • 3篇黄绍良
  • 3篇李树浓
  • 2篇邓宇斌
  • 2篇黄仁魏
  • 2篇方典秋
  • 2篇王怀阳
  • 2篇朱振宇
  • 1篇黄辛
  • 1篇张清秀
  • 1篇廖晓星
  • 1篇袁衡新
  • 1篇金浩丽
  • 1篇钟惠芬

传媒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急诊医学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反搏对犬冠状动脉及肠系膜动脉外周压力的作用被引量:4
1998年
本文通过监测犬冠状动脉及肠系膜动脉外周压力,发现体外反搏能明显地逐渐提高犬冠状动脉及肠系膜动脉的外周压力,反搏开始后即开始升高,反搏30min时达到高峰,在反搏的60min中,记录到逐渐增大的反搏波,展示侧支循环逐渐建立开放的动态过程。
周少春郑振声谢强钱月桃梁陆光伍富军
关键词:体外反搏侧支循环冠状动脉
MHC Ⅱ类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2
1999年
目前认为MHCⅡ类基因的调节主要在转录水平上。已发现一系列作用于其启动子的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与染色体组蛋白及启动子保守序列交互作用影响MHCⅡ类基因的表达。其中,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协同形成的蛋白—蛋白复合体起关键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在MHCⅡ类基因表达研究的长足进展作一综述。
谢强潘景轩
关键词:基因调节转录因子
体外反搏增加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血流量的不同效应
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处在主动脉不同的解剖位置,体外反搏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心脑肾血流灌注的效应应不同.我们应用电磁流量计,分别测定体外反搏前、中实验犬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结果表明:收缩期血流冠状动脉...
周少春郑振声王怀阳方典秋谢强钱月桃梁陆光伍富军
体外反搏对失血性休克犬大脑和皮肤微血管血流灌注的作用被引量:1
1998年
应用激光多普勒测定微血管血流灌注技术,观察体外反搏提高灌注压力对失血性休克犬大脑皮层及皮肤微血管血流灌注的作用。结果显示,体外反搏可明显提高休克犬主动脉平均压力,增加休克犬大脑皮层及皮肤微血管血流灌注。在回输失血复苏后,对照组和反搏组主动脉平均压力恢复接近失血前水平,但反搏组微血管灌注的回升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体外反搏在犬失血性休克期预处理能改善其微循环障碍。
周少春郑振声谢强钱月桃梁陆光伍富军
关键词:体外反搏失血性休克皮肤微血管大脑血流灌注
MHC-Ⅱ基因反义RNA导入脐血CD34^+细胞抑制HLA-DR抗原的表达(英文)
1998年
将HLA-DRBI基因cDNA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质粒pZIP-neo SV(x)BamHI位点中,构建了HLA-DRB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反义RNA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导入PA317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富集脐血CD34^+细胞。将培养的病毒上清感染脐血CD34^+细胞,筛选获得抗性克隆和进行CFU-GM的培养。用RT-PCR法从经G418选择产生的抗性克隆已证实有反义RNA目的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转染的脐血细胞中HLA-DR抗原阳性率为28%(对照组为45%),其抑制率为38.2%。结果表明导入脐血细胞的MHC-Ⅱ类基因反义RNA重组体可降低其HLA-DR抗原的表达。本实验结果为用反义核酸技术在临床脐血移植中防止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供了新方法。
邓宇斌李树浓黄绍良谢强黄仁魏
关键词:HLA-DR抗原反义RNA基因
新型双泵复苏术的基础研究: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的血液动力学研究被引量:9
1995年
胸部按压放松期辅以体外膈肌起搏(EDP)和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的双泵复苏木(EDCPR)对8条犬室颤1分钟后,随机先后予以标准心肺复苏术(SECPR)与EDCPR进行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EDCPR较SECPR显著提高升主动脉收缩压(P<0.05),舒张压(P<0.01)。而右房舒张压平均值来显著性升高(P>0.05)。冠脉有效灌流压(CPP)显著增加(P<0.01)。提示EECP使动脉血运流升高舒张压,EECP的促进静脉回流与EDP的胸腔负压形成配合,静脉回流血吸入肺循环并流向左心,不升高右房压又增加前负荷,主动脉压收缩压升高。EDCPR既产生了有效的人工通气、调动了大小循环;又较好地改善了心肌血供。
袁衡新郑振声蒋水生钟惠芬廖晓星杜志民谢强黄辛郑欢玲
关键词:心肺复苏血液动力学
体外反搏对犬冠状动脉及肠系膜动脉外周压力的作用
本文通过监测犬冠状动脉及肠系膜动脉外周压力,发现体外反搏能明显地逐渐提高犬冠状动脉及肠系膜动脉的外周压力,反搏开始后即开始升高,反搏30min时达到高峰,在反搏的60min中,记录到逐渐增大的反搏波,展示侧支循环逐渐建立...
周少春郑振声谢强钱月桃梁陆光伍富军
重组EB病毒BHRF1蛋白对裸鼠脾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观察适当浓度的EBV-BHRF1重组蛋白(rBHRF1)抽提液有无拮抗裸鼠脾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作用。方法:用1×106mol/L地塞米松作用18h、43℃加热10min及无血清培养48h等方法诱导脾细胞发生PCD,预先加入终浓度为2mg/L的rBHRF1蛋白起拮抗作用。结果:未加rBHRF1的对照组细胞发生典型的PCD,即细胞DNA的电泳出现PCD特征性的梯形(lader)DNA降解片段;电镜观察显示核凝缩,但细胞膜及细胞器结构基本保持正常。若与适当浓度的rBHRF1预培养8h,再用上述方法处理,则因有重组蛋白的保护而未出现DNA降解片段及PCD的形态学变化。结论:初步显示rBHRF1具有抑制脾细胞发生PCD的功能。
朱振宇谢强潘景轩戴克胜张清秀马涧泉
关键词:E-B病毒裸鼠细胞凋亡
人脐血清促进照射小鼠造血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6GyYγ射线照射后,实验组小鼠给予0.1ml/只·d ̄(-1)人脐血清腹腔注射,对照组小鼠代之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动态观察了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粒单系祖细胞(CFU-GM)产率、内源性和外源性脾结节(CFU-S)数目,结果表明人脐血清能在体内显著促进照射小鼠骨髓造血,提示人脐血清含有丰富的促造血活性物质。
潘景轩谢强林棋张磊金浩丽李树浓黄绍良朱振宇
关键词:胎血造血功能Γ射线小鼠放射病
体外反搏增加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血流量的不同效应被引量:5
2000年
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处在主动脉不同的解剖位置 ,体外反搏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 ,增加心脑肾血流灌注的效应应不同。我们应用电磁流量计 ,分别测定体外反搏前、中实验犬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结果表明 :收缩期血流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分别下降了 4.77%± 0 .48%、6 .45 %± 0 .99%、9.6 0 %± 0 .70 % ;舒张期血流分别提高了 2 4.48%± 1.2 9%、2 7.18%± 0 .94%、2 0 .6 8%± 0 .80 % ;平均血流量分别增加了 18.2 4%± 2 .0 1%、19.38%± 1.47%、8.42 %± 0 .94%。体外反搏增加心脑肾血流灌注的效应不同 ,它明显地提高冠状动脉和颈动脉血流 ,同时也明显降低了肾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量。
周少春郑振声王怀阳方典秋谢强钱月桃梁陆光伍富军
关键词:体外反搏动脉血流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