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强

作品数:85 被引量:41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8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天文地球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电子电信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年际
  • 9篇年际变化
  • 8篇边界层
  • 7篇热带
  • 7篇吕宋
  • 7篇吕宋海峡
  • 7篇大气边界层
  • 6篇遥感
  • 6篇环流
  • 6篇光谱
  • 6篇海域
  • 6篇浮标
  • 5篇热带太平洋
  • 5篇海面
  • 4篇中尺度
  • 4篇珊瑚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年代际
  • 4篇潜热
  • 4篇潜热通量

机构

  • 85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中国科学院深...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国家海洋局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济宁市第一人...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85篇谢强
  • 49篇王东晓
  • 23篇陈举
  • 17篇周峰华
  • 16篇杜岩
  • 15篇王卫强
  • 9篇黄晖
  • 9篇雷新明
  • 7篇隋丹丹
  • 7篇何云开
  • 7篇齐义泉
  • 7篇陈标
  • 6篇刘钦燕
  • 6篇杨剑辉
  • 6篇陈永强
  • 5篇练健生
  • 5篇舒业强
  • 5篇陈偿
  • 5篇邢亚琳
  • 4篇李海洋

传媒

  • 17篇热带海洋学报
  • 6篇海洋与湖沼
  • 5篇科学通报
  • 4篇海洋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海洋工程
  • 1篇气象水文海洋...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10篇2017
  • 1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岛礁大气边界层底层结构和海气通量交换观测塔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岛礁大气边界层底层结构和海气通量交换观测塔,该塔主体结构设计、仪器安装结构设计、数据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观测塔可安装多源传感器实现0‑20米大气边界层底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的梯度观测,上风向2...
周峰华谢强王东晓石睿陈偿陈举姚景龙
文献传递
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探索海上观测平台共享机制,发挥国内多方科研力量的综合优势,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海洋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考察船2004年起开始实施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计划.该计划以珠江河口和南海北部海洋多尺度海洋动力和环境过程为观测对象,以提高认知和预测自然与人类活动对南海近海生态系统影响的能力为目标,为南海海洋管理可持续发展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
关键词:南海北部水文调查航次海洋动力
1998年季风爆发期南海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被引量:17
2009年
在南海尚未有关于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海洋表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对发生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上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因此了解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海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998年在南海南部(6°15′N,110°E)和南海北部(20°29′39″N,116°57′48″E)的南海季风试验中定点科考船释放一天四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季风爆发前海洋大气边界层存在规则的日变化,在中午达到深厚。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边界层日变化消失,南海南部依然明显。分析表明对其日变化起重要影响的是短波辐射;潜热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影响不大。与大气边界层厚度日变化相对应,南海南部边界层内水汽日变化明显,而南海北部较不明显。
于晓丽谢强王东晓
关键词:季风爆发大气边界层日变化
1997-1998年南海暖事件被引量:22
2002年
通过海面温度、海面高度、风应力和次表层温度资料的合成分析发现,1997年春、夏季至 1999年春季南海发生了强烈的暖事件,与发生在南海北部的赤潮灾害事件、海南岛附近的珊瑚死亡(白花)现象以及长江中、下游1997和1998年洪涝灾害相对应.1997年南海海面温度距平发展阶段,南风距平导致的暖平流为正距平发展主要因子.而1998年夏季海温距平进入维持阶段,此时深水区温跃层加深、明显下凸,海盆中央维持系统的海面高度正距平导致了下降流模态.
王东晓谢强杜岩王卫强陈举
关键词:温跃层海面温度海面高度
一种数字式姿态补偿和波浪测量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数字式姿态补偿和波浪测量系统及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6轴mems惯导单元、3轴磁力计单元、时钟单元、存储单元、串口电平转换单元以及电源转换单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基于同一套硬件实现了...
周峰华谢强杜岩张荣望陈举
文献传递
菲律宾海底层水体在1990s—2010s之间的暖化被引量:3
2018年
跨菲律宾海的重复断面水文观测揭示:菲律宾海底层水体从1990s到2010s增暖了0.002~0.01℃。在西马里亚纳海盆和四国海盆,较冷的下层绕极深层水(Lower Circumpolar Deep Water,LCDW)减少,较暖的LCDW增加;而在菲律宾海盆,较冷的变性LCDW减少,较暖的变性LCDW增加。菲律宾海盆4000dbar的热通量是0.0413W·m^(–2),而西马里亚纳海盆和四国海盆的是0.0221W·m^(–2)。菲律宾海盆由于深层海洋热膨胀引起的局地海平面上升速度是0.0621mm·yr^(–1),而西马里亚纳海盆和四国海盆的是0.0333mm·yr^(–1)。
黄财京谢强谢强陈举舒业强
关键词:菲律宾海
第三次海洋学浪潮及其对策被引量:1
2009年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完全依赖于探测海洋的能力。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环球考察,标志着基于船测的现代海洋学的开始,这是海洋学的第一次革命或称为浪潮,也从此由地理学中分化出而形成一新的学科。第二次是1978年美国海洋实验卫星Seasat的发射成功,使海洋学进入了卫星遥测时代。本文重点阐述目前海洋学正面临的第三次浪潮:海底站,并提出应尽快部署我国的海底探测计划。
管玉平谢强颜文杜岩王东晓
关键词:海洋空间
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概况被引量:3
2018年
赤道东印度洋海域是西半球暖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季风系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印度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开展东印度洋海洋调查也是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重要一环.自201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而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度洋综合航次",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丰富了该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本文介绍了2010年起至今的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航次考察的内容、进展和成果,并展望了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今后的主要方向.
梁湛林何云开李健陈荣裕隋丹丹张镇秋谢强陈举
关键词:东印度洋水文观测综合科学考察
与南海西边界流有关的区域海洋学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与南海西部主流系及其涡旋研究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的进展.主要内容涉及南海西边界流漂流浮标观测、西边界流源区涡旋遥感观测、西边界流源区跨陆架交换、涡流相互作用、西边界流年际变化、西边界流区海气相互作用、南海贯穿流等方面的进展.西边界流是一个强流系,其与季节和年际变化相关的结构特征、变率及跟某些动力过程的关联有待研究.在西边界流变率、涡旋环流相互作用、海气过程以及南海贯穿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漂流浮标观测样本对南海西边界环流进行分析,指出南海西边界表层环流在到达越南中部沿岸后伴随着流幅变窄的同时流速加强;探讨了南海北部环流变化机理,定量诊断南海西边界流北支冬季逆风流产生的动力机制;利用航次数据对18°N断面的经向地转流进行诊断,表明南海西边界流的经向输送年际变化明显;(2)结合航次观测数据,对2003/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2个反气旋涡旋和2007年夏季18°N附近的3个反气旋涡旋进行研究,指出冬季2个涡旋产生后以罗斯贝(Rossby)波速度(约0.1m/s)沿北部陆坡向西南方向传播,并初步揭示了南海西边界环流与夏季3个涡旋的相互作用;南海北部陆架区涡旋西南向传播最大(最大为0.09m/s),而越南以东海域涡动能(EKE)最大,这都说明涡旋活动与南海西边界流存在强的相互作用;(3)发现南海西边界流附近海表面温度(SST)强的季节内振荡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此区域冬季SST季节内变化会使潜热季节内信号减弱20%;(4)探讨了南海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与整个太平洋环流系统的相互关联.
王东晓刘钦燕谢强贺志刚庄伟舒业强肖贤俊宏波吴湘玉隋丹丹
关键词:西边界流季节内变化
南海北部次中尺度过程数值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近年来的观测与理论研究发现,海洋上混合层存在一类水平尺度为0.1~10km、时间尺度为~O(1天)的重要物理过程,称之为次中尺度过程。该过程具有较大的罗斯贝数(Ro)和较小的理查森数(Ri),它能有效地通过次级不稳定从中尺度地转过程中汲取能量,并向小尺度湍流混合串级,从而对上层海洋物质能量输运、中尺度过程变异、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混合层再分层等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进行水平分辨率约为1km的高分辨率数值实验,对南海北部的次中尺度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有着丰富的中尺度涡旋与海洋锋面活动,且涡旋与锋区边缘存在显著的次中尺度现象。通过对次中尺度涡旋个例的稳定性和能量分析发现,锋面海域强烈的水平浮力梯度导致了涡丝边缘的Ertel位涡小于0,并引起对称不稳定,锋生作用是该次中尺涡旋南侧发生对称不稳定的主要动力机制。同时,对称不稳定能有效地从地转剪切中汲取能量并向小尺度湍流混合串级,其能量汲取的最大值出现在20m深度,约为4×10^(–7)W×kg^(–1)。
罗士浩经志友齐义泉谢强
关键词:南海北部数值模拟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