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康
- 作品数:72 被引量:282H指数:9
- 供职机构:湖北省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智能检测箱
-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箱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智能检测箱包括:处理器、电源模块、拍照模块、生理信息检测设备及通信模块;处理器分别与电源模块、拍照模块、生理信息检测设备、通信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互联...
- 许康张丽宋林余勇飞黄辰陈笑凤
- 文献传递
-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DNA损伤与凋亡的时空关系分析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DNA损伤与凋亡的时空分布演变过程及两者间的联系。方法 共选取 72只成年Wistar大鼠 ,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 3 0min组及缺血 2h组 ;后 2组大鼠又根据再灌注时间 (再灌注 1,6,12 ,2 4及 48h)不同 ,各细分为 5个亚组。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 (MCAO R) ,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组织在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下 ,其P5 3表达在空间及程度上的改变 ,并结合TUNEL技术观察P5 3表达与细胞凋亡的时空关系。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细胞凋亡及P5 3蛋白表达增强 ,并随着缺血或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量与P5 3表达均逐渐增加 ,但P5 3蛋白的表达始终早于凋亡细胞的出现 ,且P5 3阳性细胞数量始终多于凋亡细胞数量 (P <0 .0 5 ) ,其分布范围也较凋亡细胞更广。结论 神经细胞缺血可引起DNA损伤 ,DNA损伤后可诱导DNA修复 ,如修复失败则启动细胞凋亡程序。
- 杨渊张苏明方思羽张旻江红许康常履华
- 关键词:成年WISTAR大鼠凋亡细胞P53表达脑缺血再灌注DNA修复TUNEL技术
- 谷氨酸作用下神经元凋亡诱导因子核转移
-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皮质神经元在谷氨酸作用下,其凋亡诱导因子向细胞核转位的情况。
方法:用谷氨酸诱导体外培养的皮质神经元凋亡,用免疫荧光指示热休克蛋白60和AIF的亚细胞分布,4',6-二脒-2-苯基吲哚显示细...
- 许康柯贤军郭珍立
- 关键词:凋亡诱导因子谷氨酸神经元免疫荧光
- 文献传递
-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卒中事件发生风险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15例TIA患者,依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2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2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BCD2评分预测TIA后7 d内发生为CI的预测价值。结果:CI组年龄、ABCD2评分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单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组中症状持续10-59 min的患者比例低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亦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表明,以ABCD2评分=4.5分作为预测TIA短期发生为CI的界点,其灵敏度为57.6%,特异度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ABCD2是一种预测TIA短期发生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ABCD2评分≥5分对预测TIA短期发生CI可能有重要价值。
- 宋林魏衡许康周瑞郭珍立杜继臣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
- 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空动态演变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数量与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 (MCAO R)、HE染色与TUNEL技术 ,观察脑缺血 30min和 2h ,再灌注 1~ 4 8h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空分布。结果 坏死细胞主要集中于梗死灶中心区 ,凋亡细胞分布于梗死边缘区的内侧 ,并呈放射状动态地向四周扩展 ;随着脑缺血时间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均增加。脑缺血 30min凋亡细胞较坏死细胞明显增多 ,而脑缺血 2h再灌注早期坏死细胞较凋亡细胞增多。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坏死细胞主要位于缺血中心区 ,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梗死边缘区的内侧 ,并均呈放射状动态地向四周扩展。
- 杨渊张苏明方思羽张旻江红许康常履华
- 关键词:脑缺血神经细胞细胞凋亡TUNEL技术缺血再灌注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病变时期血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例,分别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病变时期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的浓度,选择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反应蛋白:急性期为(17.28±3.82)mg/L;亚急性期为(11.55±1.95)mg/L;恢复期为(7.10±1.30)mg/L。与正常值(4.65±1.39)mg/L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12.717~2.5382,P<0.05或0.01)。纤维蛋白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4.62±0.61),(4.09±0.62),(3.21±0.65)mg/L,与正常值(2.26±0.22)mg/L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602~1.8244,P均<0.01)。NSE急性期是(22.27±5.69)mg/L;亚急性期是(13.62±2.74)mg/L;恢复期为(9.16±1.44)mg/L,与正常组(3.08±1.51)mg/L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意义(t=19.1844~6.0735,P<0.01)。随着病程的发展,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以及恢复期,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的浓度均有明显的下降(F=12.042~3.322,P<0.05)。结论:随着病情的进展,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存在着动态变化,病情好转,三者的浓度明显下降,呈正相关。
- 张宇红李江林卜碧涛占克斌方思羽许康曹小丽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急性期
-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供体细胞标记物的可行性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 (greenfluorescentprotein ,GFP)的荧光稳定性及对转染细胞的影响 ,探讨其作为供体细胞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 :将增强型GFP基因转入PC1 2细胞 ,经G4 1 8筛选并连续传代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率 ;比较未转染细胞和转染细胞的形态、细胞活性、细胞周期等。结果 :第 5代、第 4 0代及未用G4 1 8筛选 3个月后的转染细胞 ,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1 0 0 % ;未转染细胞和转染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区别 ,细胞活性、细胞周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GFP荧光稳定 ,对转染细胞无明显影响 。
- 邓晓红许予明张苏明张旻喻志源许康
-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供体细胞标记物可行性
- DNA修复蛋白PARP基因在大鼠缺血脑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DNA修复蛋白PARP基因表达的时空改变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 (MCAO R)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再灌注PARPmRNA的时空分布 ,结合TUNEL技术观察其与凋亡的关系。结果 脑缺血 30min再灌注 1hPARPmRNA表达增加 ,随缺血或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 (P <0 0 5 ) ,与凋亡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似 ,但范围大于并涵盖凋亡的范围 ,凋亡分布区外侧的缺血区表达也明显增加。结论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可诱导神经细胞DNA修复蛋白PARP基因的转录增强 ,PARP可能参与脑缺血损伤后的DNA修复。
- 杨渊张苏明方思羽江红许康常履华
- 关键词:DNA修复蛋白PARP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基因表达
- 缺血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PC12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目的:研究缺血对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C12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PC12细胞经缺血作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结果: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S期明显增高,6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
- 余勇飞许康
- 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星形胶质细胞PC12细胞细胞周期
- 文献传递
-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ATP含量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能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10min后于再灌流后0h、1h、3h、6h、12h、24h和72h应用毛细血管电泳法分别测定额顶叶皮质的ATP含量,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10min后额顶叶皮质ATP的含量急剧下降至对照组的20%。再灌流后ATP的含量逐渐恢复,于再灌流后1h、3h、6h和12h恢复至对照组的70.5%、65.7%、84.8%和86.9%。再灌流后24hATP含量再次下降,再灌流后24h和72hATP含量仅为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5)。缺血10min再灌流24h额顶叶皮质开始出现细胞凋亡现象,并随着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目逐渐增加。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额顶叶皮质存在细胞能量系统功能恢复滞后的现象和继发性细胞能量系统功能衰竭的现象,其中继发性细胞能量系统功能衰竭现象与细胞凋亡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 梁燕玲张苏明许康谢敏杰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流ATP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