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劲

作品数:40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5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国文
  • 7篇关键词
  • 6篇关键词研究
  • 6篇词研究
  • 5篇中国文论
  • 5篇文论
  • 5篇文学
  • 4篇中国文化
  • 4篇中国文学
  • 4篇文化
  • 4篇国文学
  • 4篇方法论
  • 3篇中国文学批评
  • 3篇中国文学批评...
  • 3篇诗可以怨
  • 3篇批评史
  • 3篇文学批评
  • 3篇文学批评史
  • 3篇范式
  • 2篇诗学

机构

  • 36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文化部

作者

  • 36篇袁劲
  • 4篇李建中
  • 2篇丁雅诵

传媒

  • 3篇青海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管子学刊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学术论坛
  • 1篇郧阳师范高等...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长江文艺评论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学话语中的“熟悉化”发微——以“炼字”为中心的考察
2014年
形式主义文论对"陌生化"的强调遮蔽了本应对举的"熟悉化"命题。其实,后者不仅是形式性文学中"陌生化"的构成要素与隐藏维度,更是表现性文学、反映性文学乃至游戏性文学中保证表情达意、反映真实与心灵游戏效果的重要策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更加符合传统文化心理的"熟悉化"早已凝结为"平淡"的美学范畴。而作为超越性的最终追求,"平淡"美的风格要高于"新奇"所代表的陌生化。
袁劲
关键词:陌生化诗学炼字
中国文化关键词“怨”的审美生成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怨”既是基本的情感与观念,又作为一种贯通作者与读者审美心理的文体类型,进入文学家与文论家的视野。于前者而言,“怨”多被视为有害的、需要防止或远离的负面生存体验;就后者而论,“怨”又成为感人的、可供观赏...
袁劲
关键词:诗可以怨审美生成
文献传递
《庄子》论“怨”被引量:3
2015年
《庄子》论"怨"是本于生命体验的言说,所付笔墨不多,却也别开生面。《人间世》中"是两也"的困境与"怨"字"跪跽受命"的隐喻高度吻合,其实并非偶然。细绎"知天乐者,无天怨""又何暇乎天之怨""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等片语,可见《庄子》论"怨"是涵盖形下世界与形上本体的言说体系,其中的思维贡献归纳有三:引入"天怨"概念突破世俗之"怨"的束缚,进而唤起人与天的对接,这是对传统论"怨"框架的超越;借助"何暇乎天之怨"的价值比较与"忘"的道德标榜,为"怨"的施受一体者提供心灵消解之道,此即释"怨"路向上的开拓;"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的利益斩断连及"虚己以游世"的生存智慧,为社会人到自然人的回归指明方向,是为止"怨"策略上的创新。就后世影响来看,《庄子》论"怨"的意义并不只是理想大厦的构建,还为历代"处江湖之远"者提供了精神的原乡与庇护。
李建中袁劲
关键词:《庄子》
“观”之神秘性探源被引量:4
2014年
"观",作为中国文化的元关键词,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形成"观象"、"观风"、"观化"、"观志"、"观心"、"观文"、"观乐"等一系列文论关键词。在汉语批评的现代文化语境下,"观"被简单地等同于"看",其与生俱来的神秘性和超感性长期被忽略或遮蔽。通过字形、器物和字义的溯源,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从甲骨文中的猫头鹰形象,到器物上的鸱鸮造型,再到字义演变过程中超越感官的"非常之视","观"的神秘性一以贯之。唯有对"观"求根、解密并在此基础上还原其神秘性与超感官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与重新诠释诸多以"观"为词根的中国文论关键词。
李建中袁劲
关键词:神秘性求根
慧能的譬喻观及其实践策略——以敦博本《坛经》为中心的解读被引量:2
2015年
敦博本《坛经》中的譬喻集中分布在大梵寺讲法部分,多用于说明复杂深奥的佛理。在佛法真谛"不可说"与传法需要"不得不说"的矛盾下,这种"譬喻说法"暗含着"如何说"的语言策略,即遵循"于譬喻而离譬喻"的原则,通过"出语尽双"和"亦复如是"的方式尽力消除语言逻辑对自性的干扰。
袁劲
关键词:《坛经》譬喻言说
网络小说的反类型化及其问题反思被引量:2
2013年
与传统小说相比,网络小说的反类型化现象具有加速更新、颠覆经典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变。网络小说通过微观创作中的"类型化—反类型化—新的类型化"与宏观运作中的"网络创作—纸质出版—影视改编—游戏制作"积极适应网络时代,但其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想象力过剩,现实感不足和技术化有余,艺术性匮乏的缺陷,这是当前网络小说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袁劲
关键词:网络小说类型化
“辨”作为方法——论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2023年
朱自清以中国传统学术中的“辨”为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肇兴之际,通过对“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以文为诗”“好与妙”“逼真与如画”“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等“批评意念”的名实辨析,“另辟出一条‘辞’的研究进路”。以《诗言志辨》为代表,朱自清“一个字不放松”的考辨,还触发了学界对“诗言志”命题的深入思考。同辈及后继者在观点上的“接着说”或“反着说”,引用时的“明引”与“暗引”,方法上的由“辨”到“再辨”以及“辨疑”与“辨订”式的“新辨”,皆是《诗言志辨》一书范式意义的表现。在朱自清笔下,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里的“辨”,不但献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方法探索,而且熔铸成20世纪以来传承有序的述学文体。
袁劲
关键词:《诗言志辨》中国文学批评史述学文体
“范式”视角下的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2021年
自1914年黄侃于北京大学任教并撰写课程讲义《文心雕龙札记》算起,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已有百年历史。百年来,学界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依托序跋、书评、述评、笔谈、学术史等形式同步进行,并呈现阶段性研究总结、热点式学术争鸣与模型化范式考察相结合的整体特征。作为学科史梳理的有效视角,“范式”在三个不同层面为研究者所广泛使用:既有学术史意义上的整体把握,又有聚焦于代表性学人及其研究成果的个案分析,亦不乏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范式的发掘与阐扬。考虑到既有成果存在“百年”维度阙如、“范式”命名混乱、“中国”主体性未充分彰显等遗憾,走向文明互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可在镜鉴西方与通变传统的基础上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以经史子集为知识依据的本土话语体系。
袁劲
关键词:范式中国文学批评史话语体系经史子集
先秦两汉“道术”批评与学术跨界被引量:1
2016年
"道"与"术"是贯穿先秦两汉学术批评的一组关键词。作为评骘术语、思维模型以及价值判断之载体,这一组合不仅显现为"道术"与"方术"、"天下无二道"与"异术"式的对举,还内化为先秦两汉学人对道术裂而方术兴的隐忧以及重返"古之道术"的企盼。先秦两汉"道术"批评根植于"古之道术"由"一"至"多"的趋势研判,衍生出诸子见识"明"与"暗"并存的深层省思,并最终凝练为后继学人力行"诊疗"的有益尝试。面对分科治学局限益显,而跨学科、学科交叉与学科互涉方兴未艾的时代语境,配备"道"与"术"这一组关键词叩门启钥,在重温轴心期思想精华的同时,亦将有助于寻获"前学科"时代学术批评与学术跨界的本土经验。
李建中袁劲
关键词:道术学术批评
从图示到范式: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的中国接受
2022年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完稿于1973年,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国内学界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接受,从整体探讨刘若愚对艾布拉姆斯“四要素”分析图示的改造恰切与否,到具体评述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实用论等“六论”的贡献与局限,再到后续相关研究对其的不断征引,愈发彰显出该书的深远影响与典范意义。作为20世纪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范式的开创者之一,刘若愚以其倡导的文学“本论”与“分论”之区分、“可能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意图观、“不打破鸡蛋煎不出蛋卷”的方法论,以及基于理论概念或批评术语的文论关键词研究进路,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的启示。
袁劲何敏燕
关键词:中国文学理论范式关键词研究方法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