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凤鸣

作品数:3 被引量:11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颗粒物
  • 2篇病例交叉研究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循环系统疾病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时间序列分析
  • 1篇气象因素
  • 1篇温度
  • 1篇污染
  • 1篇系统疾病
  • 1篇脑血
  • 1篇脑血管
  • 1篇脑血管疾病
  • 1篇可吸入颗粒
  • 1篇可吸入颗粒物
  • 1篇空气污染
  • 1篇呼吸系
  • 1篇呼吸系统疾病
  • 1篇急诊人次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金日成综合大...

作者

  • 3篇潘小川
  • 3篇董凤鸣
  • 2篇李国星
  • 2篇胥美美
  • 2篇莫运政
  • 1篇刘俊含
  • 1篇王旭英
  • 1篇郑亚安
  • 1篇陶辉
  • 1篇金明好

传媒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与暴露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探索PM10对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2008年北京市某城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PM10、SO2、NO2)水平以及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采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设计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气中PM10水平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整气象因素(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后,单污染物模型PM10的滞后效应不明显。调整SO2、NO2和SO2+NO2后的多污染物模型,PM10对人群脑血管疾病的效应OR值比单污染物模型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大气PM10浓度对女性、≥65岁的脑血管疾病和冬季脑血管疾病病例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男性和≥65岁的脑血管疾病病例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整其他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后,PM10浓度与脑血管疾病死亡呈正相关。PM10浓度升高会导致女性、≥65岁和冬季脑血管疾病死亡增加。
王旭英董凤鸣金明好潘小川
关键词: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脑血管疾病病例交叉研究
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与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被引量:74
2013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研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当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风速的影响后,PM2.5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78%(95%CI:0.07%-1.49%)、0.85%(95%CI:-0.28%1.99%)和0.75%(95%CI:-0.17%1.68%);PM10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36%(95%CI:-0.07%0.78%)、0.63%(95%CI:-0.02%1.28%)和0.33%(95%CI:-0.26%0.92%),其中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物在温暖季节(4月至9月)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比寒冷季节时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可能与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升高有关,该效应在温暖季节更强,大气PM2.5对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大。
董凤鸣莫运政李国星胥美美潘小川
关键词:颗粒物空气污染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42
2012年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19 122/35073)人次,性别缺失1244(3.55%,1244/35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CI of RR:0.9383~0.9653),男性3.10%(95% CI of RR:0.9492~0.9891),女性4.09%(95%CI of RR:0.9407~0.977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CIof RR:1.0066~1.0243),男性为1.80%(95%CI of RR:1.0053~1.0309),女性为1.51(95%CI of RR:1.0032~1.027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
莫运政郑亚安陶辉胥美美李国星董凤鸣刘俊含潘小川
关键词:温度急症气象因素时间序列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