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茹振钢

作品数:256 被引量:1,521H指数:20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5篇期刊文章
  • 51篇专利
  • 13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7篇农业科学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13篇小麦
  • 32篇基因
  • 31篇小麦品种
  • 26篇不育
  • 22篇倒伏
  • 21篇杂交
  • 21篇抗倒
  • 18篇分子标记
  • 17篇冬小麦
  • 17篇性状
  • 17篇种质
  • 16篇雄性不育
  • 16篇抗倒伏
  • 15篇高产
  • 14篇小麦种
  • 14篇麦种
  • 14篇花粉
  • 13篇不育小麦
  • 12篇育种
  • 10篇育性

机构

  • 238篇河南科技学院
  • 15篇河南职业技术...
  • 11篇河南大学
  • 5篇河南师范大学
  • 4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新乡学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南工业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泰安市岱岳区...
  • 1篇新乡市新良粮...
  • 1篇中粮(新乡)...

作者

  • 253篇茹振钢
  • 96篇李淦
  • 90篇冯素伟
  • 73篇胡铁柱
  • 70篇姜小苓
  • 57篇丁位华
  • 46篇李小军
  • 45篇董娜
  • 35篇陈向东
  • 30篇胡喜贵
  • 29篇刘明久
  • 29篇张自阳
  • 28篇牛立元
  • 26篇吴晓军
  • 19篇李笑慧
  • 17篇王玉泉
  • 15篇孔德川
  • 12篇李友勇
  • 11篇刘海英
  • 10篇张亚娟

传媒

  • 40篇麦类作物学报
  • 32篇河南农业科学
  • 15篇华北农学报
  • 13篇江苏农业科学
  • 12篇河南科技学院...
  • 5篇种子
  • 5篇西北农业学报
  • 5篇作物学报
  • 5篇河南科技学院...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粮油学报
  • 3篇麦类作物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河南科技学院...

年份

  • 9篇2023
  • 10篇2022
  • 12篇2021
  • 13篇2020
  • 20篇2019
  • 22篇2018
  • 17篇2017
  • 17篇2016
  • 14篇2015
  • 17篇2014
  • 24篇2013
  • 16篇2012
  • 17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2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以225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研究了籽粒赖氨酸的含量及其变异范围,鉴定出一批高赖氨酸含量的特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的赖氨酸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赖氨酸含量的平均值为0.44%,变幅为0.28%~0.79%。鉴定出赖氨酸含量高于0.60%的7个特异高赖氨酸材料。农家品种中"老秃头"的赖氨酸含量最高(0.79%),其次是"阳麦"(0.70%)、"红麦"(0.66%)、"同家坝小麦"(0.64%)、"白火麦"(0.61%)和"江东门"(0.60%)。现代育成品种中"矮丰3号"的赖氨酸含量最高(0.63%),其次是"温麦6号"(0.58%)和"烟农15"(0.58%),是培育高产、高赖氨酸小麦品种的重要资源。将微核心种质按原产地及麦区分别归类分析得出,西北春麦区小麦的赖氨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P<0.05),其他麦区小麦籽粒的赖氨酸含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冬麦区与春麦区以及国内小麦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赖氨酸含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育种年代的推移,小麦籽粒赖氨酸的含量呈"V"型变化,其中20世纪60年代育成品种的赖氨酸含量最低,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的赖氨酸含量最高,但各年代育成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补充完善了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品质状况,为核心种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在我国小麦营养品质育种的亲本选择和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姜小苓关西贞茹振钢田纪春
关键词:普通小麦微核心种质赖氨酸
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以 3个小麦品种的幼穗为外植体 ,选用 9种培养基 ,研究了影响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因素。结果表明 :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都存在基因型效应 ;外源激素的种类和浓度也是影响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的重要因素。在愈伤组织诱导中 ,较低的2 ,4-D浓度 ( 0 .5~ 1 .0mg/L)也能达到较好的诱导效果 ,但 2 ,4-D最适宜的使用浓度为2 .0mg/L ,细胞分裂素KT或 6-BA不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赵元增茹振钢李友勇
关键词: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
一种用于检测小麦中有无黄叶基因的专用引物、试剂盒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小麦中有无黄叶基因的专用引物、试剂盒及其应用,属于分子遗传学技术领域。该检测小麦中有无黄叶基因的引物包括BE494262、CD453721和/或BF202681,用引物BE494262、CD4537...
李小军茹振钢姜小苓李淦陈向东丁位华胡喜贵王玉泉吴晓军
不同取样方法对小麦小孢子和花粉育性检测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研究不同取样方法对小麦花粉育性统计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早播和晚播两个播期,采用全穗取粉和中部取粉两种取样方法,所取花粉分别用I2-KI法、醋酸洋红法和DAPI法染色后进行显微观察,并统计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郑麦366和BNS366的花粉粒在两种取样方法下,3种方法染色后,花粉粒形态基本一致,其花粉育性无显著差异。早播BNS366花粉可育率、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在3种方法染色后均为零;醋酸洋红法染色后早播郑麦366花粉可育率与国内法自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国际法自交结实率,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以外,其他播期材料花粉可育率一般与国际法自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国内法自交结实率。总之,中部取粉和全穗取粉对花粉育性检测结果无实质性影响,均可以用来预测国际法自交结实率;中部取粉较为简便,全穗取粉科学严谨程度较高,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刘海英甄俊琦茹振钢董娜冯必得
关键词:小麦取样方法温敏雄性不育小孢子发育
小麦抗赖氨酸+苏氨酸胁迫的基因型筛选与评价
赖氨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小麦等谷类作物中是第一限制氨基酸。据测定,小麦中的赖氨酸,国外平均含量在0.45%左右,国内在0.35%左右,低于谷物平均含量水平,低于DRIs的推荐摄入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
孙海燕茹振钢杨靖李友勇
关键词:小麦基因筛选
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中233的分子细胞学鉴定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从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后代中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利用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中间偃麦草衍生系中233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中23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通常配成21个二价体。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发现,中233含有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和40条小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利用D基因组特异探针pAs1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发现,中233缺少了一对小麦的2D染色体。分子标记鉴定进一步表明,中233的1对小麦2D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所代换。说明中233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初步推断其可能携带有中间偃麦草的优异基因。
杨永乾李小军宋杰孙玉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
利用兰索拉唑提高BNS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率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兰索拉唑提高BNS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率的方法,在黄淮小麦主产地区,将温敏核不育小麦BNS在不育期播种条件下即9月23日至10月17日播种形成不育系,自雄蕊发育至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开始,至麦穗刚完全从...
茹振钢刘海英崔长海董娜陈向东李淦
文献传递
小麦种质Edinburgh-b白粉菌侵染下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Edinburgh-b 是从英国爱丁堡引进的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为了深入了解该种质的抗白粉病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Agilent 公司的4×44 k 小麦表达谱芯片,以Edinburgh-b 接种白粉菌0 h 为对照,分析...
董娜张军刚胡铁柱陈向东张亚娟茹振钢
不同来源小麦面粉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质谱(GC-MS)相结合方法,对5种不同来源小麦(Triticum aestivumL.)面粉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不同来源小麦面粉中鉴定出42种香气成分,共有香气成分13种,其相对百分含量约占各自香气总量的50%以上,可归为烃类、醇类、醛类、酸类、苯环类和杂环类等6大组分。其中,烃类和醇类组分数量和其组分相对百分含量都明显高于醛类、酸类、苯环类和杂环类,占各自香气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的49.62%~78.74%。不同来源小麦之间的香气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小麦面粉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以烃类、醇类组分为主。
胡喜贵姜小苓姜小苓李小军王玉泉李淦李小军
关键词:AESTIVUM香气成分
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鉴定与分析
2018年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对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衍生后代中选育的2个株系(10-1-3-1和10-1-3-2)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10-1-3-1高抗白粉病,而10-1-3-2高感白粉病;二者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2,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10-1-3-1的一对染色体短臂被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所替换,而10-1-3-2没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利用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的特异引物p Le UCD2对2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PCR检测,发现10-1-3-1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特异DNA条带,进一步证明其含有长穗偃麦草的遗传物质;269(96.1%)对SSR和EST-SSR引物在2个株系间表现单态扩增,表明这两个材料的遗传组成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10-1-3-1是一个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可以作为小麦抗病改良的亲本材料。本研究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有助于育种方面的深入探讨与利用。
任翠翠高晓慧宋杰李小军茹振钢
关键词:普通小麦白粉病易位系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