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云波

作品数:53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电子电信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7篇起搏
  • 13篇心脏
  • 10篇心脏起搏
  • 10篇起搏器
  • 9篇心肌
  • 9篇老年
  • 7篇动脉
  • 6篇缺血
  • 6篇综合征
  • 6篇消融
  • 6篇房颤
  • 6篇房室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心律
  • 5篇慢性
  • 5篇房室结
  • 4篇心力衰竭
  • 4篇心血管
  • 4篇心脏起搏器

机构

  • 53篇云南省第一人...
  • 5篇昆明理工大学
  • 5篇昆明市儿童医...
  • 3篇昆明医学院第...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大理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53篇苗云波
  • 18篇周乐今
  • 17篇杨天睿
  • 16篇谢红
  • 15篇邓旭
  • 10篇孟洁
  • 10篇兰炳炎
  • 8篇黄春涛
  • 8篇徐小南
  • 7篇张彤
  • 7篇石延科
  • 7篇范洁
  • 6篇林玲
  • 5篇吴玉芹
  • 4篇李海燕
  • 4篇郭涛
  • 3篇叶琼芝
  • 3篇丁立群
  • 3篇吴泳昕
  • 3篇彭晓燕

传媒

  • 5篇中国误诊学杂...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云南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天津药学

年份

  • 4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7篇2002
  • 5篇2001
  • 1篇1998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锁骨下静脉穿刺外鞘管误穿入动脉1例
1998年
兰炳炎周乐今徐小南谢红苗云波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永久型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鞘管扩张管导引钢丝
全文增补中
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离体模型的构建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建立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离体模型。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立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依据不同的停灌和再灌注时间实验分为5组;酶标法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2,3,5-氯化三苯基四唑染色法(TTC)测定切片梗死面积。结果心肌酶学指标和梗死面积检测发现,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组和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组灌流液CK-MB,灌流液LDH,组织ALT,组织CK-MB和组织LDH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分析发现,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组心率显著低于持续灌注组,停灌15 min再灌注30 min组和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组(P<0.05),而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组心率与持续灌注组和停灌15 min再灌注30 mi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组的离体心脏平均心率更接近于实验树鼩的生理指标。结论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离体Langendorff模型构建成功,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模型效果最好。
杨天睿苗云波苗云波余锦雯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
右心室起搏后诱发室颤并阿斯综合征2例被引量:2
2007年
苗云波吴玉芹周乐今谢红兰炳炎
血液化验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总数、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干科自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住的病人204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和相关临床症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组(观察组) 109例和无斑块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组(对照组) 95例,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HGB(r=-0. 161,P=0. 024)和PLT(P=-0. 179,P=0. 012)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显著性相关; IL-2(P=0. 409)、IL-4(P=0. 132)、IL-6(P=0. 384)、IL-10(P=0. 463)、IFN(P=0. 298)、TNF(P=0. 549)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无相关性。结论 HGB和PLT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IL-2、IL-4、IL-6、IL-10、IFN、TNF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逐步形成有关,与斑块稳定性没有直接关系。
杨天睿苗云波
关键词:血红蛋白血小板细胞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房颤患者术前未停用抗凝剂成功安置ICD 1例
2007年
苗云波吴玉芹邓旭叶琼芝周乐今
关键词:ICD
实验树鼩体内卵泡抑素样蛋白1表达与室性心动过速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实验动物体内卵泡抑素样蛋白1(follistatin like protein 1,FSTL1)表达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药物诱发成功构建实验树鼩室速模型40只,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室速1 h组、室速2 h组、室速3 h组,每组10只。采用ELISA、RT-qPCR、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FSTL1表达。结果室速1 h组、室速2 h组、室速3 h组ELISA检测外周血FSTL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0.61±7.28)ng/ml、(34.85±6.49)ng/ml、(19.97±8.74)ng/ml vs(12.47±5.52)ng/ml,P<0.05]。室速2 h组外周血FSTL1表达较室速1 h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速3 h组外周血FSTL1表达较室速2 h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速1 h组、室速2 h组、室速3 h组心肌组织FSTL1 mRNA和FSTL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0.32、1.87±0.44、1.36±0.43 vs 1.00±0.26,1.48±0.36、1.94±0.47、1.46±0.41 vs 1.00±0.33,P<0.05,P<0.01)。室速2 h组心肌组织FSTL1 mRNA和蛋白表达最高,较室速1 h组和室速3 h组FSTL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对照组FSTL1表达为阴性或弱阳性,室速1 h组FSTL1表达为阳性,室速2 h组FSTL1表达为强阳性,阳性强度最高;室速3 h组阳性FSTL1表达较室速2 h组降低。结论实验树鼩FSTL1蛋白表达量随着室速持续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
杨天睿段靳岚苗云波叶堃吴晓昀张媛媛杨起江徐立康
关键词:树鼩科心血管疾病
培哚普利对X综合征患者心绞痛和内皮素的临床研究
黄春涛林玲彭晓燕吴泳昕石延科苗云波兰炳炎徐小南
针对X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和培跺普利的作用,课题组观察和研究了培跺普利对X综合症患者心绞痛和内皮素的影响,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累计24小时心绞痛发作次数、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终点所达到代谢当量及运动中出现心绞痛S...
关键词:
关键词:培哚普利X综合征内皮素
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与及其抗氧自由基的临床研究
黄春涛林玲彭晓燕吴泳昕石延科苗云波兰炳炎徐小南
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中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自发再灌注后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碎死的原因之一。近年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自发再灌注后的恶性心律失常与氧自由基的大量释放密切相关。卡维地洛是非内源性拟交感...
关键词:
关键词:卡维地洛氧自由基
心房颤动患者术前未停用抗凝剂成功安置自动复律除颤器一例
2007年
苗云波邓旭谢红孟洁叶琼枝周乐今
关键词:自动复律除颤器抗凝剂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国际标准化比值
停灌与再灌注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停灌时间、再灌注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为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或减轻其损伤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5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实验树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保证每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成功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0只。A组稳定灌注30 min后取5只实验树鼩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其余继续灌注直至90 min。B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15 min,再灌注30 min。C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15 min,再灌注60 min。D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E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B^E组分别在停灌后取5只实验树鼩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其余继续再灌注。灌注结束,沿心脏冠状面切片,计算梗死面积。取灌注液、心肌组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 A组、D组、E组停灌与再灌注后实验树鼩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再灌注后实验树鼩心肌梗死面积较停灌后增加(P<0.05)。B^E组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大于A组,D、E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B、C组(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停灌时间对灌注液、心肌组织的ALT、AST,以及对灌注液CK-MB、LDH的主效应显著,而再灌注时间对灌注液、心肌组织的ALT、AST、CK-MB、LDH的主效应均显著(P<0.05)。结论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是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关键因素,其中以再灌注时间更为重要。
杨天睿苗云波张彤段靳岚朱滢穆宁晖余锦雯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时间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