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洒

作品数:11 被引量:118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氮矿化
  • 3篇倒木
  • 3篇亚高山
  • 3篇亚高山森林
  • 3篇海拔
  • 3篇川西亚高山
  • 3篇粗木质残体
  • 2篇针叶
  • 2篇针叶林
  • 2篇森林群落
  • 2篇群落
  • 2篇林窗
  • 2篇氨化
  • 2篇暗针叶林
  • 2篇不同海拔
  • 2篇储量
  • 1篇有机碳
  • 1篇溶解性有机碳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机构

  • 1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肖洒
  • 10篇杨万勤
  • 10篇吴福忠
  • 4篇殷睿
  • 4篇熊莉
  • 3篇苟小林
  • 3篇李志萍
  • 3篇谭波
  • 3篇徐振锋
  • 3篇王滨
  • 3篇李俊
  • 2篇马志良
  • 2篇曹艺
  • 1篇倪祥银
  • 1篇李晗
  • 1篇何丽娜
  • 1篇刘辉
  • 1篇周蛟
  • 1篇段斐
  • 1篇常晨辉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高山森林倒木不同分解阶段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微生物是倒木分解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同分解阶段的倒木也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了重要的生长基质,可能形成差异显著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为了解高山森林倒木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研究一个分解序列的川西高山森林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倒木心材、边材和树皮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腐烂等级增加,微生物总生物量、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均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但不同结构组分微生物生物量随腐烂等级增加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心材微生物生物量在Ⅰ-Ⅳ随腐烂等级的增加缓慢升高,但在Ⅴ腐烂等级快速增加;边材和树皮在Ⅱ和Ⅲ腐烂等级微生物生物量最低;除Ⅲ腐烂等级树皮,整个分解序列的倒木真菌/细菌比值在0.22-0.73之间,随腐烂等级增加而降低.PLFA单体尤其是优势脂肪酸单体含量变化显著(P<0.05)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且与倒木不同结构组分在各分解阶段的理化特征密切相关.此外,聚类分析表明Ⅲ、Ⅳ、Ⅴ腐烂等级心材,Ⅲ、Ⅳ、Ⅴ腐烂等级边材,Ⅰ-Ⅴ腐烂等级树皮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Ⅰ、Ⅱ腐烂等级心材与Ⅰ、Ⅱ腐烂等级边材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可见,高度腐烂的倒木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及丰富的群落类群,但不同结构组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具有相对独立的变化趋势,这对深入了解高山森林倒木分解与微生物群落演替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常晨晖吴福忠杨万勤谭波李晗肖洒苟小林何丽娜
关键词:岷江冷杉
高寒森林倒木在不同分解阶段的质量变化被引量:24
2015年
倒木是高寒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碳(C)库和养分库,其不同分解阶段的质量变化,是认识倒木分解过程中C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基础。以一个分解序列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倒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心材、边材和树皮在5个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量特征,以及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动态。结果显示:I至III分解阶段,随着分解程度加深,树皮C含量升高,而心材和边材C含量降低,从IV分解阶段开始倒木各组分C含量均开始显著降低。除III分解阶段的心材外,倒木各组分N含量总体表现为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除边材N含量在V分解阶段时显著升高外,其余组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心材和树皮P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III和II分解阶段;边材P含量表现为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在同一分解阶段,树皮相对于边材和心材均具有最低的C:N:P化学计量比,易分解比例Fm也表明树皮更易于分解。边材在I和II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量比最高,心材在III到V分解阶段C:N:P化学计量比最高。心材C:P、树皮和边材的C:N和C:P临界值与N和P的初始值成反比。纤维素含量随着倒木分解而降低,不同分解阶段的纤维素含量表现为:心材>边材>树皮;但木质素含量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表现为:树皮>边材>心材;倒木3个组分纤维素含量下降均快于木质素,此外,IV和V分解阶段的树皮木质素与纤维素比值显著增高,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倒木N含量显著影响不同分解阶段木质素和纤维素分解。由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推测:树皮分解前期易受N限制,整个分解阶段均易受P限制,心材和边材在整个分解阶段均易受N和P限制。
常晨晖吴福忠杨万勤谭波肖洒李俊苟小林
关键词:化学计量比
川西高山森林粗木质残体储量与分解特征
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死亡以后形成的倒木、枯立木、根桩和大枯枝等粗木质残体,以及碎根残片和小枝等细木质残体的总称。其中粗木质残体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组成要素,由于巨大的储量,粗木质残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忽...
肖洒
关键词:粗木质残体生物分解
文献传递
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活性氮库及净氮矿化的季节动态被引量:22
2013年
研究了川西理县毕棚沟不同海拔梯度(3600 m、3300 m和3000 m)森林群落土壤活性氮库及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土壤活性氮库(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及净氮矿化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不同形态土壤活性氮库的季节动态有一定差异.4个采样时期(非生长季与生长季初期、中期及末期)各海拔土壤硝态氮浓度(8.38~89.60 mg·kg-1)均显著高于铵态氮浓度(0.44~8.43 mg·kg-1).生长季初期各海拔梯度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均表现为负值(-0.77^-0.56 mg·kg-1·d-1),而非生长季、生长季中期和末期均为正值.除硝态氮外,不同海拔的土壤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浓度的差异极显著,海拔对它们的影响与季节变化有关.该区土壤净氮矿化以硝化为主,且氮矿化过程不受海拔梯度的影响.冬季土壤净氮矿化明显(0.42~0.99 mg·kg-1·d-1),早春高的土壤无机氮可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基础养分,也可能通过淋溶方式从系统中丢失.
殷睿徐振锋吴福忠杨万勤熊莉肖洒马志良李志萍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生长季
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3种森林群落土壤氮转化的季节动态被引量:15
2014年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法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3种森林群落(岷江冷杉原始林A、针阔混交林B和珉江冷杉次生林C)土壤氮转化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种森林群落的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氮固持速率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在非生长季,3种森林群落的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氮固持速率都为正值,而净氨化速率极低且为负值;各时期土壤氮矿化过程以土壤硝化作用为主,且土壤净硝化速率与净氮矿化速率季节动态趋势一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生长季初期最低,在生长季中期达全年最高峰;不同海拔之间土壤净氨化速率差异显著(P<0.05);B海拔的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低于其他2个海拔,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非生长季氮素固持作用最强。
殷睿徐振锋吴福忠杨万勤熊莉肖洒马志良李志萍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海拔氨化氮矿化
川西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生物量及其随林窗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2
2014年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植被及其残体的分布受到林冠层的影响,但迄今有关林窗对林下植被和残体生物量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于2013 年8 月2 日至20 日,以海拔3 600 m 的川西岷江冷杉原始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内的坡向和林分组成等因素设置3 个100 m×100 m 的典型样地,调查其生物量及其随林窗的变化特征.在每个样地内选择3 个大林窗,在林窗、林缘和林下分别设置3 个20 m×20 m 的样方,调查粗木质残体长度或高度、大小头直径、枯立木记录胸径、腐烂等级等;在林窗、林缘和林下分别设置3 个5 m×5 m 的样方,采用“收获法”收集样方内直径在2.5-10 cm之间的细木质残体和灌木生物量;在林窗、林缘和林下分别设置3 个1 m×1 m 的样方来调查凋落物储量和草本生物量;在1m×1 m 的样方内随机选择1 个20 cm×20 cm 的小样方来调查地被植物生物量.结果表明,(1)川西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72.75 t·hm^-2,其中林下生物量为67.92 t·hm^-2,占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5.17%.活体植被以灌木为主,其生物量为9.81t·hm^-2;残体部分以粗木质残体为主,其储量为53.00 t·hm^-2;(2)林窗对灌木、草本、地被植物的影响各不相同,且不同物种的灌木生物量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草本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边缘效应”,在林缘显著高于林下;林窗和林缘的地被植物生物量相对较低;(3)粗木质残体储量从林下到林窗呈现减小的趋势,但总体储量仍然较大,林窗和林缘的细木质残体储量高于林下.这些结果为认识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生物量及其格局,以及林窗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肖洒吴福忠杨万勤常晨辉李俊王滨曹艺
关键词:林下植被生物量林窗
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木质残体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被引量:19
2016年
木质残体是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分布在林窗、林缘和林下可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一直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典型川西高山峡谷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木质残体的储量特征及其在林窗、林缘和林下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原始林木质残体总储量达53.00 t/hm^2,且呈现林下的储量大于林窗和林缘的趋势。从林窗到林下木质残体的类型均以倒木为主,直径大于40 cm的木质残体储量占粗木质残体的74.55%—76.15%,林窗、林缘和林下Ⅲ和Ⅳ腐烂等级的粗木质残体储量之和分别占粗木质残体储量的50.02%、55.84%和62.90%。相对于林下和林缘,林窗内倒木和根桩的储量比例较小,但枯立木和细木质残体的储量比例较高。此外,林窗内较低腐烂等级粗木质残体的储量较高,而林下较高腐烂等级粗木质残体的储量显著高于林窗和林缘。这些结果为充分认识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林窗更新过程中木质残体相关的物质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肖洒吴福忠杨万勤常晨晖李俊王滨曹艺
关键词:暗针叶林林窗储量
雪被斑块对川西亚高山两个森林群落冬季土壤氮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解气候变暖情景下雪况变化对高寒森林冬季土壤氮转化的影响,测定了川西亚高山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MF)和冷杉次生林(SF)三类雪被斑块(浅雪被、中厚度雪被和厚雪被)内冬季土壤氮矿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冬季(2011-2012),两个森林群落土壤净氮氨化量都为负值,净氮硝化量都为正值,且净氮硝化量显著高于净氮氨化量;冬季土壤氮氨化、硝化、矿化和固持量都是中度雪被厚度最高,但各雪被斑块之间都未达到显著水平。各雪被斑块下,冷杉次生林土壤氮矿化参数都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但雪被斑块和林型交互作用对冬季土壤氮矿化无显著影响。这表明,该区冬季土壤氮矿化以硝化过程为主,硝化和氨化过程可能受不同微生物群落调控;短时期内,未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雪被减少对该区森林冬季土壤氮转化影响可能不明显。
殷睿徐振锋吴福忠杨万勤李志萍熊莉肖洒王滨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氮矿化
川西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粗木质残体金属元素贮量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普遍存在于森林地表的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元素不断在CWD中积累—释放—转移,是认识植物-土壤金属元素循环的关键纽带.因此以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不同类型不同腐烂等级CWD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金属元素含量及贮量特征.结果表明:CWD类型和腐烂等级显著影响金属元素含量.CWD中生物必需非重金属元素(K、Ca、Na和Mg)含量分别介于0.29-2.56、2.41-8.13、0.56-1.65和0.34-1.03 g/kg之间,生物必需重金属元素(Cu、Mn和Zn)含量分别介于1.71-6.00、0.03-1.01和0.06-0.73 g/kg之间,非生物必需重金属元素含量(Cr、Cd和Pb)分别介于3.74-34.54、0.07-3.60和0.73-36.10 mg/kg之间.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CWD生物必需非重金属(K、Ca、Na和Mg)总贮量分别为43.77、220.63、40.78和31.37 kg/hm^2,生物必需重金属元素(Cu、Mn和Zn)总贮量分别为0.12、16.11和9.91 kg/hm^2,非生物必需重金属元素(Cr、Cd和Pb)总贮量分别为0.10、0.16和0.72 kg/hm^2.不同类型CWD金属元素贮量表现为倒木>根桩>大枯枝>枯立木,且不同金属元素在相同类型CWD不同腐烂等级之间基本具有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可见,CWD是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金属元素重要贮存场所之一,其降解过程中金属元素的释放可能是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重要途径.
段斐吴福忠杨万勤肖洒周蛟谭波
关键词:粗木质残体金属元素暗针叶林倒木
利用海拔差异模拟增温对高山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在2010年5月—2011年4月和2011年5月—2012年4月2个培养周期内,采用原状土柱野外控制试验,利用海拔梯度变化研究了温度增加对川西高山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机氮(DON)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模拟增温处理(降低海拔)的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DOC和DON含量在2个连续培养周期内的各关键时期均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海拔3300和3000 m样地比海拔3600 m样地土层DOC含量分别增加6.8和26.6 mg·kg^(-1).海拔3600、3300和3000 m样地土层DOC含量均在第1个培养周期的生长季末最高,分别为408.0、317.9和448.2 mg·kg^(-1),在第2个培养周期的生长季节中期最低,分别为33.1、32.4和36.5 mg·kg^(-1).与海拔3600 m样地相比,海拔3300和3000 m样地土层DON含量分别增加2.3和30.4 mg·kg^(-1).除海拔3000 m样地以外,海拔3600和3300 m样地土层DON含量在第1个培养周期内的生长季节中期最高,分别为65.9和64.6 mg·kg^(-1),在第1个培养周期内的融化期最低,分别为31.9和37.1 mg·kg^(-1).模拟增温处理增加了样地内土壤有机层DOC和DON含量,降低了矿质土壤层DOC含量、土壤有机层及矿质土壤层DOC/DON值.土壤有机层DOC/DON值与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DO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矿质土壤层DOC/DON值与D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DO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通过影响高寒森林土壤温度和冻融循环格局,增加整个土层DOC和DON含量,进而影响高寒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
常晨晖苟小林吴福忠杨万勤殷睿熊莉肖洒
关键词:模拟增温DOCDON海拔梯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