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简燚

作品数:41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病理
  • 15篇免疫
  • 14篇临床病理
  • 13篇肿瘤
  • 10篇血管
  • 10篇细胞
  • 9篇临床病理分析
  • 9篇病理分析
  • 7篇组织化学
  • 7篇免疫组化
  • 6篇免疫组织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动脉
  • 5篇缺氧
  • 5篇缺氧性
  • 5篇缺氧性肺动脉
  • 5篇缺氧性肺动脉...
  • 5篇病理学
  • 4篇肉瘤
  • 4篇细胞瘤

机构

  • 38篇成都军区总医...
  • 5篇成都市第六人...
  • 2篇成都医学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成都...
  • 1篇都江堰市医疗...

作者

  • 41篇简燚
  • 26篇陈易华
  • 16篇汪盛贤
  • 16篇范严严
  • 12篇罗克枢
  • 7篇罗艳
  • 5篇王庆堂
  • 5篇徐文漭
  • 4篇王亮
  • 4篇陈昭颉
  • 4篇曹文峰
  • 4篇曾冬梅
  • 4篇张秉鸿
  • 3篇蒋锐
  • 3篇呼永河
  • 3篇汪俊超
  • 2篇刘祥丹
  • 2篇李娟
  • 2篇刘太华
  • 2篇马建新

传媒

  • 12篇西南军医
  • 10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华西医学
  • 2篇微循环技术杂...
  • 2篇中国微循环学...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2例PCa患者,根据G leason评分,将≥7分者设为高G leason评分组(n=12),<7分者为低G leason评分组(n=20)。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6例,BPH伴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PIN)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CD34观察各组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H IF-1α、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PCa、PIN中H IF-1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60.0%,较BPH(6.3%)及NP(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PIN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1%、73.3%,较BPH(18.7%)及NP(8.3%)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的MVD为66.9±18.0,明显高于BPH(28.3±6.9)及NP(15.3±2.9)(P<0.05)。高G leason评分组H IF-1α、VEGF阳性率及MVD值均高于低G leason评分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 IF-1α及VEGF过表达是PCa形成的早期事件,与PCa密切相关。
王亮陈昭颉王庆堂曹文峰简燚汪盛贤张秉鸿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脑膜血管瘤病2例临床病理观察
2012年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复习2例脑膜血管瘤病的临床资料,对影像学和病理学形态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2例均以癫为主要症状;病变位于增生的软脑膜下并侵入大脑皮质,小血管及周围梭形细胞增生明显,伴有大量砂砾体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无特异性,vimentin通常(+)。影像学检查示有不同程度钙化,无其他特殊表现。病灶切除后癫控制良好。结论脑膜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病变,临床病理表现多样,造成诊断困难。正确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资料及详细的组织学检查,方可避免过度治疗。
陈易华蒋锐简燚范严严
关键词:脑膜血管瘤病病理学
高温高湿环境对Wistar大鼠生理病理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究高温高湿极端环境对Wistar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和各脏器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2只/组的Wistar大鼠分别暴露于30℃、32℃、34℃和36℃的极端高湿环境[RH=(95±2)%]中72 h,观察生存情况以筛选适宜的研究温度。将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和常温常湿对照组,每组13只,分别暴露于[RH=(95±2)%/T=(34±0.5)℃]和[RH=(50±2)%/T=(25±0.5)℃]环境中,46 h后采集存活大鼠血液标本测定生化指标,收集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Wistar大鼠在极端高湿[RH=(95±2)%]条件下暴露72 h后,36℃和34℃组的死亡率分别达到100%和83%,均显著高于30℃和32℃组(P<0.05);高温高湿组大鼠血钾(K+)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分别为(4.56±0.75)mmol/L、(74.43±7.33)U/mL]均显著低于常温常湿对照组[分别为(6.14±1.05)mmol/L、(83.70±0.22)U/mL](P<0.05);总胆红素(TBIL)和肌酐(CREA)水平[分别为(0.63±0.11)、(23.50±1.73)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0.26)、(33.00±8.39)μmol/L](P<0.05);其它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心脏、肺、肾和肠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主要表现为间质水肿和炎性细胞侵润。结论高温高湿极端环境暴露对Wistar大鼠心、肺、肾、肠等主要脏器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导致相应血生化和病理指标改变。
刘诗颖陈杰李赓觅黄伍蓉简燚呼永河吴丽娟
关键词:高温高湿环境死亡率生化指标
全身淋巴结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罕见病例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我国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以全身淋巴结病变为主的组织胞浆菌病病变淋巴结标本常规、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淋巴结结构破坏,为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在单个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胞质内外见散在和聚集的菌体(孢子),PAS染色呈红色,圆形、椭圆形,体积约2~4um;单个菌体周围有空晕。结论组织胞浆菌病发病率在我国有上升趋势,易于误诊,应提高对本病的重视。本病的临床与病理鉴别诊断主要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病。
汪盛贤陈易华苏小妹简燚范严严罗艳
关键词:组织胞浆菌病临床病理真菌组织化学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变化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研究缺氧对肺毛细血管结构的影响及其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模拟海拔5km高原连续缺氧 ,制备HPH大鼠动物模型 ,应用电镜观察缺氧后10、20和30d肺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变化 ,探讨变化机制及其意义。结果缺氧10d,可见毛细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红细胞呈缗钱状 ,相互挤压或套叠 ;内皮细胞 (EC)肿胀 ,胞质呈节段性增厚。缺氧20d与30d病变基本一致 ,但比10d更为明显。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充血 ,中性粒细胞 (PMN)滞留、嵌塞 ,有的PMN与EC黏附。毛细血管内易见血小板聚集 ,阻塞管腔。有的毛细血管高度扩张。EC肿账 ,可见胞质电子密度降低 ,饮泡增多 ,连接增宽 ,有的EC胞质形成较多微绒毛突入管腔 ,有的EC胞核核膜增厚 ,呈多边形或乳头状 ,核染色质凝集边移 ,基底膜节段性增厚。毛细血管周围水肿 ,可见大小不一的水肿空泡。结论缺氧可引起肺毛细血管充血、淤血 ,EC肿胀、基底膜增厚使毛细血管管腔狭窄 ,PMN滞留、血小板聚集 ,微循环发生障碍 ,致肺血流阻力增加 ,从而促使HPH的发生和发展目的研究缺氧对肺毛细血管结构的影响及其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模拟海拔5km高原连续缺氧 ,制备HPH大鼠动物模型 ,应用电镜观察缺氧后10。
汪盛贤徐文漭陈易华简燚
关键词:肺毛细血管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动物多毛鼠肺PMN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巨噬细胞肾上腺髓质素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2004年
目的探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肺巨噬细胞 (MΦ)肾上腺髓质素 (adrenomedullin,AM)合成、分泌及其在HPH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模拟海拔5km高原连续缺氧 ,制备大鼠HPH动物模型 ,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放免测定、细胞计数等方法 ,观察、测定缺氧后10、20、30d和平原对照组 (对照组 )大鼠肺MΦ(肺血管MΦ、间质MΦ、支气管壁MΦ、肺泡MΦ)AM蛋白表达及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AM含量变化。结果对照组及缺氧各组肺M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支气管黏膜上皮、Ⅱ型肺泡上皮AM均呈阳性表达。其中各部位MΦ在缺氧后数量明显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AM表达明显增强。缺氧后10、20、30d血浆A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BALF含量于缺氧后10、20d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30d含量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但P值近于0.05。结论肺MΦ不仅是具有肺部免疫和清除尘埃的功能 ,还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参与机体调节的多能细胞。缺氧后肺MΦ数量增加 ,AM表达增强 ,即AM合成分泌增加 ,使肺组织各部位AM含量增加 ,同时泌入血浆和BALF的浓度升高 ,从而对肺循环、肺通气。
汪盛贤陈易华徐文漭简燚
关键词:肺巨噬细胞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肾上腺髓质素蛋白表达鼠肺放免测定
皮下神经鞘黏液瘤1例报道被引量:2
2012年
神经鞘黏液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8岁。右上臂皮下无痛性圆形结节1月余。肿物突向皮肤表面,与周围界限清。B超及MRI示真皮内实性包块,性质待定。手术切除肿瘤送检。
简燚罗克枢曾冬梅
关键词:神经鞘黏液瘤免疫组化病理诊断
血管形成与膀胱癌分级及复发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膀胱癌微血管密度 (MVD)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膀胱癌分级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本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 6 2例 ,年龄 36~ 82岁 ,平均 6 5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观察膀胱癌组织中MVD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G1级、G2级、G3膀胱癌中bFGF阳性率分别为 33.3%、4 8%、73.7% ,其中 ,G1级与G3级膀胱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膀胱癌复发组及未复发组bFGF阳性率分别为 73.1%、36 .1%(P <0 .0 5 )。G1级、G2级、G3膀胱癌MDV分别为 4 4 .3± 11.6、5 3.5± 10 .6、71.9± 15 .3,G1级与G3级膀胱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膀胱癌复发组及未复发组MDV分别为 4 1.7± 10 .9、77.2± 15 .3(P <0 .0 5 )。结论 膀胱癌bFGF表达及MVD与其分级及肿瘤复发相关 。
王亮陈昭颉王庆堂曹文峰简燚刘祥丹汪俊超
关键词:膀胱肿瘤血管形成
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i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1例IMT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所有病例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脏器IMT主要有三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炎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IMT的三种组织学亚型:(1)黏液-血管型;(2)梭形细胞密集型;(3)少细胞纤维瘢痕型。所有病例表达Vim、SMA和MSA,部分病例表达PCK和ALK。结论脏器IMT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鉴别诊断包括腹腔黏液囊肿和肿瘤,钙化性纤维性肿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淋巴组织浸润的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
宋林勇黄晓赤简燚曾冬梅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总结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PT)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我科近10年收集的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大体形态、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例SPPT患者中女性和男性比例3∶1,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9.6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及疼痛,其中1例男性患者是在腹部外伤后8月余发现。肿块位于胰尾3例,胰头1例,胰腺包块单独切除3例,胰尾加脾切除1例。4例肿瘤均有包膜,切面见囊实性区混合,囊实性区所占比例稍有不同,囊性区域多为出血坏死。光镜下,靠近肿瘤的中心部分有假乳头形成,形态一致的多角状细胞围绕纤细的具有小血管的常有透明变的纤维血管轴心排列。免疫组化染色:α-1-抗胰蛋白酶,α-1-抗糜蛋白酶,NSE,Vim,CD10及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结论 SPPT是好发于青年女性的肿瘤,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形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常有出血-囊性变,不同程度的表达上皮及内分泌标记。一般预后较好,>95%的患者完整切除肿瘤后治愈。虽然SPPT形态学良性,但应视它为恶性潜能未定的病变。
简燚罗克枢陈易华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