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两性异形
  • 2篇爬行纲
  • 2篇雌性繁殖
  • 1篇丁酸
  • 1篇丁酸梭菌
  • 1篇性别决定
  • 1篇英文
  • 1篇沙蜥
  • 1篇生活史特征
  • 1篇生态制剂
  • 1篇梭菌
  • 1篇培养基
  • 1篇青海沙蜥
  • 1篇蜥蜴
  • 1篇蜥蜴科
  • 1篇鬣蜥科
  • 1篇微生态
  • 1篇微生态制剂
  • 1篇窝仔数
  • 1篇麻蜥

机构

  • 4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章玲
  • 2篇计翔
  • 2篇高建芳
  • 1篇屈彦福
  • 1篇戴赟
  • 1篇施曼玲
  • 1篇章熙东
  • 1篇罗来高
  • 1篇李宏

传媒

  • 2篇Curren...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印度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及后代对孕期体温的表型反应
印度蜒蜥(Sphenomorphus indicus)是一种分布范围广泛的卵胎生石龙子。本文作者研究印度蜒蜥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并用7种热处理(5个恒温组,怀仔雌体体温被分别控制在23、24、26、28和29℃,以及波...
章玲
关键词:性别决定两性异形繁殖特征
文献传递
密点麻蜥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英文)被引量:8
2006年
蜥蜴繁殖成功率与其形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采集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 ,定量研究该种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特征,检验与成体形态特征相关的两性繁殖成功率差异是否能促进两性异形的进化。密点麻蜥成体个体大小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但头部大小两性差异显著;雄性个体的头长和头宽均大于体长相同的雌性成体。繁殖雌体于五、六月份排卵;在实验室条件下,雌体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之间产仔。该种雌体年产单窝仔,每窝2 -4仔。窝仔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但雌体体长仅能解释很少一部分(约19 %)窝仔重的变异。窝仔数和幼仔重均与雌体体长无关。幼仔重与相对生育力(相对于雌体体长的窝仔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该种蜥蜴存在后代数量-大小之间的权衡。密点麻蜥雄体和雌体向较大体型方向进化的选择压力均相对较弱,与成体头部大小相关的两性繁殖成功率的差异是导致该种蜥蜴头部大小两性异形进化的主要原因[动物学报52 (2) : 250 -255 , 2006]。
李宏计翔屈彦福高建芳章玲
关键词:爬行纲蜥蜴科密点麻蜥两性异形雌性繁殖
青海沙蜥的两性异型和雌性繁殖(英文)被引量:9
2005年
作者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特征。蜥蜴于2005年5月初捕自西宁以西约150km的倒淌河,被检形态特征包括体色、体长、腹长、尾长、头长和头宽,新排卵雌体维持在实验室梯度热环境中直至产仔。成体两性异形显著,而性未成熟个体缺乏两性异形。最大的成年雄体和雌体分别为70.2mmSVL(snout-vent length)和82.8mmSVL。雄性成体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长、头宽和尾长,雌性成体SVL大于雄体且具有相对较大的腹长。对4个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特征值≥0.5)区分出2个主成分,共解释83.9%的两性相关形态特征的变异。去除SVL差异的影响后,尾长、头长和头宽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7.8%的变异),腹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26.1%的变异)。实验室梯度热环境下的雌体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产单窝、2-6个后代。窝仔数和窝仔重与母体SVL呈正相关,幼仔重与母体SVL无关。未在青海沙蜥中检测到后代数量与大小之间的权衡。
章熙东计翔罗来高高建芳章玲
关键词:爬行纲鬣蜥科青海沙蜥两性异形雌性繁殖窝仔数
丁酸梭菌培养条件的研究被引量:12
2001年
采用多种培养基及培养技术 ,研究丁酸梭菌的生长情况 ,寻找最适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 :丁酸梭菌为厌氧菌 ,在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下生长良好 ,运用封石蜡凡士林法和焦性没食子酸法厌氧培养长势都很好 .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 ,在疱肉培养基、改良疱肉培养基、改良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和磷酸缓冲液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
施曼玲戴赟章玲
关键词:丁酸梭菌培养基微生态制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