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盖永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谱系
  • 3篇多足动物
  • 2篇蜈蚣
  • 2篇蜈蚣目
  • 2篇类群
  • 2篇古生物
  • 2篇古生物学
  • 2篇分子古生物学
  • 1篇单系
  • 1篇单系性
  • 1篇登陆时间
  • 1篇动物群
  • 1篇氧气
  • 1篇生命
  • 1篇生物降解
  • 1篇缺氧
  • 1篇缺氧环境
  • 1篇主要类群
  • 1篇综合数据
  • 1篇微生物降解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渥太华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盖永华
  • 7篇杨群
  • 4篇丛培允
  • 2篇宋大祥
  • 2篇郝家胜
  • 2篇孙晓燕
  • 1篇朱明生
  • 1篇田丽丽
  • 1篇周开亚
  • 1篇夏旭华
  • 1篇李春香
  • 1篇尚庆华
  • 1篇曹长群
  • 1篇孙红英
  • 1篇宋志顺
  • 1篇马俊业
  • 1篇陈孝政
  • 1篇叶法丞
  • 1篇陈梅
  • 1篇刘欣春

传媒

  • 2篇古生物学报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Zoolog...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氧气对生物早期降解影响的实验模拟——以小型鱼类肠道微生物降解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一般研究中,通常将类似澄江动物群或关岭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保存归因为与缺氧环境等有关的特异条件。本文关注到通常与化石降解和埋藏有关的缺氧环境推测并没有表达机理和成立条件;生物体内自身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可能对生物的降解作用需要得到重视。为证实水体中氧气含量与生物非矿化组织印痕保存间的关系,本文通过设计条件控制(太湖银鱼,30℃,无菌纯净水、无外界微生物)进行有氧和缺氧环境的对比实验。该条件下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证实:1)总体来说生物降解过程在有氧和缺氧环境下具有相似的降解速度;2)两者的降解实验在前期有短暂的差异,而144小时(6天)后有氧和无氧环境具有基本一致的降解速度和程度,其中较多样本6天后在缺氧环境的降解速度略高于有氧环境,短时间(6天)的降解差异是否会造成矿化差异有待研究;3)生物体本身携带的以肠道微生物为主的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足以使生物以蛋白质为代表的器官结构产生相似的破坏性降解,在本研究中是主要的降解因素;4)实验中所检出的生物体肠道内普遍存在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可能是导致有氧和缺氧环境具有相似降解过程的主要原因;5)生物降解过程早期由于蛋白质的降解,微环境趋向于弱碱性而非一般推测的酸性;6)在实验设定条件下的有氧环境和缺氧环境对化石的形成和保存的早期过程相似,其他理化条件下的降解过程和结论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
王伟叶法丞尚庆华刘静盖永华刘欣春曹长群陈孝政
关键词:生物降解缺氧环境澄江动物群
基于核糖体18S和28S DNA序列探讨多足动物的单系性及其各纲的系统发生关系
<正>多足动物的亲缘关系是节肢动物系统发生中众多问题的中心环节。多足动物的单系性及其内部的系统发生关系一直没有被很好地解决,尤其是少足纲和综合纲动物的系统发生位置很难确定。本研究结合28SrRNA基因几乎全长序列和18S...
盖永华宋大祥孙红英周开亚
文献传递
多足动物亚门的起源与登陆时间——谱系年代学的观点
随着泛甲壳动物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持,多足动物的起源与系统位置问题已成为节肢动物研究中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多足动物的姊妹群是泛甲壳动物还是螯肢动物。多
丛培允盖永华杨群
文献传递
中国耳孔蜈蚣属(蜈蚣目:蜈蚣科)部分种类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记述我国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耳孔蜈蚣亚科Otosigminae耳孔蜈蚣属Otostigmus(耳孔蜈蚣亚属Otostigmus)6种.其中对平耳孔蜈蚣Otostigmus(Otostigmus)politusKarsch、糙耳孔蜈蚣O.(O.)scaberPorat和多刺耳孔蜈蚣O.(O.)aculeatusHasse进行了重新描述;马氏耳孔蜈蚣O.(O.)martensiLewis和贝氏耳孔蜈蚣O.(O.)beroniLewis为2个我国新记录;刘易斯耳孔蜈蚣O.(O.)lewisisp.nov.为1新种.附有各种特征图,并编制了种检索表.
宋志顺盖永华宋大祥朱明生
关键词:蜈蚣目
蜈蚣目的系统分类及谱系年代学分析
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隶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动物亚门、唇足纲,是一类陆生无脊椎动物,是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根据从幼体到成体发育中体节和步足数目不变的特征,蜈蚣目和地蜈蚣目(Geophi...
盖永华杨群
关键词:节肢动物
文献传递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Five-dot Sergeant Parathyma sulpitia(Nymphalidae:Limenitidinae) and its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被引量:11
2012年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Parathyma sulpitia (Lepidoptera, Nymphalidae, Limenitidinae) was determined. The entir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molecule was 15 268 bp in size. Its gene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were the same as those of other lepidopteran species, except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121 bp long intergenic spacer between trnSI(AGN)and trnE. The 13 protein-coding genes (PCGs) started with the typical ATN cod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coxl gene that used CGA as its initial codon. In addition, all protein-coding genes terminated at the common stop codon TAA, except the nad4 gene which used a single T as its terminating codon. All 22 tRNA genes possessed the typical clover leaf secondary structure except for trnSI(AGN), which had a simple loop with the absence of the DHU stem. Excluding the A+T-rich region, the mtDNA genome of P. sulpitia harbored 11 intergenic spacers, the longest of which was 121 bp long with the highest A+T content (100%), located between trnSI(AGN) and trnE. As in other lepidopteran species, there was an 18-bp poly-T stretch at the 3'-end of the A+T-rich region, and there were a few short microsatellite-like repeat regions without conspicuous macro-repeats in the A+T-rich regio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published complete mt genomes from nine Nymphalidae specie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concatenated sequences of 13 PCGs with maximum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inference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imenitidinae was a sister to the Heliconiinae among the main Nymphalidae lineages in this study, strongly support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molecular data, while contradicting speculation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田丽丽孙晓燕陈梅盖永华郝家胜杨群
关键词:LEPIDOPTERANYMPHALIDAE
多足动物亚门主要类群的谱系发生与谱系年代分析——基于形态、化石和分子的综合数据被引量:4
2007年
多足动物可能是最早入侵陆地环境的无脊椎动物之一。随着泛甲壳动物大类的确立,多足动物亚门的谱系发生问题已成为节肢动物研究中的焦点。基于表型性状的系统学研究中,多足动物亚门在节肢动物门中的系统分类和单系性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化石记录的稀少又使多足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变得迷雾重重。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进展为深入探讨多足动物谱系发生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分子定年的应用为探讨多足动物起源、登陆等早期演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谱系年代学综合了化石记录和分子定年两方面的优势,为更加精确地讨论多足动物起源、内部类群分歧时间及其地质背景奠定了基础。谱系年代分析显示,多足动物类起源于寒武纪晚期或更早;多足动物内部类群的分歧不晚于奥陶纪;而化石证据显示,多足动物的登陆事件也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期,多足动物内部类群的分歧事件(及食性分化)可能与登陆过程有关。精确的多足动物亚门谱系发生关系以及谱系年代学细节还有待于进一步综合系统学、多基因和多重化石参照点的合理分析加以深入和完善,进而为早期陆地复杂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新的证据。
丛培允盖永华杨群
关键词:多足动物分子系统学分子古生物学
多足动物系统发生的研究现状
多足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四个纲,即倍足纲(Diplopoda),唇足纲 (Chilopoda),少足纲(Pauropoda)和综合纲(Symphyla),已知物种数目接近13,000个。化石记录显示,...
盖永华丛培允杨群
文献传递
蜈蚣目及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及分化时间的探讨
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历史唯一的直接证据,能够从时空上给出类群出现的先后顺序和谱系关系。但是,化石记录往往是零散且不完整的,经常缺少"中间环节"。谱系年代学是结合化石记录和分子钟方法计算系统发生树上各分歧点时间的一个新兴交叉...
盖永华杨群
关键词:蜈蚣目分子钟
文献传递
谱系年代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谱系年代学是结合化石记录和分子钟方法计算"生命树"(Tree of Life)上各分歧点时间的一个新兴交叉学术领域。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各类生物的起源年代和支系分化时间的确定可借助于部分化石记录和通过计算现生生物类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转换得出的相对分歧时间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讨论。化石记录可代表部分生物类群起源时间的保守估计值,而分子钟方法可为那些不易保存为化石的生物类群与其姊妹群的分化时间提供依据。如果使用得当的话,两者可进行相互验证。在分子谱系年代分析中,正确使用化石校准方案是获得准确分歧时间的关键,这需要:1)正确确定化石物种在谱系树上的位置;2)正确解释化石记录所代表的时间含义(最小值、确定值、最大值及其标准差)。分子钟估算分歧时间的技术在不断改进,目前常用的分子分歧时间估算法(宽松分子钟法,如贝叶斯法、补偿性似然法等)包容分子演化速率在谱系间和随时间的变化。随着谱系年代研究的不断深入,长期困扰人们的化石记录时间与分子钟计算结果悬殊的问题正在逐渐趋于和谐并得到正确诠释。文中还讨论了有关动物起源与早期分化时间以及早期陆生节肢动物的谱系年代学研究进展。我们强调,化石记录和分子钟分析可以优势互补,两者的整合无疑将提高生物演化历史时间格架的准确度和精度,以利更好地将生命演化事件置于地球系统科学及地球环境演化史之中。
杨群丛培允孙晓燕马俊业盖永华李春香郝家胜夏旭华
关键词:分子古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