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晶 作品数:69 被引量:165 H指数:6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帕金森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加及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 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扩大血管周围间腔数量,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纳入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参与研究,通过MRI对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进行显像并计数。动物实验部分:将9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与实验组(每组n=30),模型组与实验组纹状体注射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α-synuclein preformed fibrils,α-syn PFFs)构建PD模型,实验组用舒尼替尼灌胃抑制脑膜淋巴管增生,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脑膜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1,LYVE-1)、大脑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量化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在脑实质的分布评估类淋巴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内磷酸化α-syn(phosphorylated α-syn,pα-syn)表达。结果 临床研究中,PD患者脑内基底节区[10(7,12)vs. 7(5,9),P<0.001]及半卵圆中心[2(1,3)vs. 1(0,2),P<0.001] EPVS数量均多于健康对照。动物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造模4个月后模型组小鼠脑膜LYVE-1阳性区域面积减少[(8.36%±0.74%)vs.(11.12%±1.32%),P<0.01],类淋巴系统引流[(10.78%±0.02%)vs.(14.25%±0.01%),P<0.001]降低,清除功能降低[(8.02%±0.01%)vs.(5.46%±0.01%),P<0.001],伴随pα-syn的聚集及AQP4极性下降[(0.44±0.04)vs.(0.51±0.04),P<0.01];实验组小鼠脑膜LYVE-1阳性面积[(2.50%±0.54%)vs.(11.12%±1.32%),P<0.001]、类淋巴引流[(3.55%±0.01%)vs.(14.25%±0.01%),P<0.001]、清除功能[(15.31%±0.01%)vs.(5.46%±0.01%),P<0.001]进一步受损,AQP4极性明显降低[(0.28±0.02)vs.(0.51±0.04),P<0.001],皮层[(8.12%±0.38%) vs.(2.85%±0.43%),P<0.001]、纹状体[(7.84%±0.32%) vs.(3.62%±0.31%),P<0.001]及黑质[(8.71%±0.34%)vs.(2.38%±0.15%),P<0.001] α-syn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患者EPVS数目增多提示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这可能是脑膜淋巴管受损通过� 王义精 高莉娜 郝淼淼 王雪晶 滕军放关键词:帕金森病 血管周围间隙 水通道蛋白4 Α-突触核蛋白 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并脊髓损害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 2005年 急性或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或CID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为探讨其相关变异类型的临床特点及规律,对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3月间诊断为AIDP或CIDP的临床病案进行回顾性研究,从132例中发现14例患者同时累及脊髓损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朱剑平 方燕南 王雪晶 黄如训关键词:脊髓损害 免疫介导 临床病案 CIDP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影像学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观察9名PSP患者、23名帕金森病(PD)患者及25名健康对照者的3.0T头MRI,在T2WI上分别计数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及中脑的EPVS,分析各组不同部位EPVS的差异,并分析EPVS评分与Hoehn and Yahr(H&Y)分级和MMS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层面,PSP组EPVS评分高于PD组和对照组(P<0.05)。PSP组患者H&Y分级与半卵圆中心(r_(S)=0.415,P=0.018)和基底节区(r_(S)=0.374,P=0.035)EPVS评分呈正相关;MMSE评分与半卵圆中心(r_(S)=-0.379,P=0.004)和基底节区(r_(S)=-0.336,P=0.011)EPV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PSP患者的EPVS扩大更严重,并且与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相关,这可能成为PSP影像诊断及病程评估的一项客观指标。 高莉娜 祝清勇 王义精 郝淼淼 滕军放 滕军放关键词: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帕金森病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神经节苷脂诱导U251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人脑星形胶质瘤细胞U251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凋亡的调控。方法用含不同浓度的GM1培养基培养U25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细胞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ERS凋亡相关蛋白CHOP及caspase-12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M1孵育48 h后,U251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U251细胞培养基中LDH量明显增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GM1诱导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GM1诱导细胞内CHOP及caspase-12的表达上调,且有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GM1可诱导U251细胞ERS相关凋亡,为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王雪晶 丁雪冰 滕军放 马明明 王志红关键词:细胞凋亡 内质网应激 恶性胶质瘤 U251细胞 神经节苷脂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一家系中NOTCH3基因的新突变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基因的新突变。方法:对一CADASIL先证者的家系信息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先证者进行皮肤组织活检。应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2例患者及先证者子女进行突变基因检测。结果:电镜下,皮肤组织小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膜和膜外基质间可见多个嗜锇颗粒沉积。家系中现存2例患者及先证者子女NOTCH3基因第6号外显子区存在一处杂合突变(c. 811T>C),导致相应氨基酸发生改变(半胱氨酸>精氨酸),迄今为止,HGMDpro数据库未见此类突变。结论:NOTCH3基因第6号外显子的杂合错义突变(c. 811T> C)为新的突变类型,是CADASIL的致病突变。 杨程程 滕军放 丁雪冰 王雪晶关键词:NOTCH3基因 高通量测序 ABCD1基因新突变通过影响自噬导致肾上腺脊髓神经病 2021年 目的报道国内ABCD1基因c.332T>G(p.V111G)新发位点突变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对2017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中年起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作出临床诊断。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该患者的基因突变,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该患者家族成员中是否存在相同突变。通过蛋白结构预测及致病性分析探讨该突变的致病性。构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绿色荧光蛋白(ALDP-GFP)及ALDP-GFP(V111G)质粒并转染人胚肾293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及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方法探究该突变的分子机制(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结果先证者为39岁男性,确诊为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肾上腺脊髓神经病型,携带ABCD1基因新的杂合错义突变c.332T>G(p.V111G),其母亲和2个女儿均为携带者。蛋白结构预测及致病性分析结果提示该突变具有致病性。在HEK293细胞系中过表达ALDP-GFP(V111G)可导致ALDP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并伴有从过氧化物酶体膜向细胞质的异常定位改变,及LC3-Ⅱ/LC3-Ⅰ和beclin-1的显著下调。结论 c.332T>G(p.V111G)是ABCD1基因的一个新的致病性突变,通过影响自噬导致肾上腺脊髓神经病型的发生。 马明明 陈永康 姜晓懿 姚静 丁雪冰 王雪晶关键词: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突变 系谱 ABCD1基因 ICU获得性衰竭及防治 被引量:7 2014年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危重病患者存活率越来越高,而 ICU 获得性衰竭(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 ,ICU‐AW)患者的数量也日渐增多,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IC U‐A W是危重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本质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一旦发生 ICU‐AW ,可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增加住院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护理人员的负担,甚至会导致患者再次入院。因此,积极提高对IC U‐A W的认知,及时做好其防治工作十分必要。 殷竞争 王雪晶 丁雪冰 滕军放关键词:IC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脑炎是感染性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病毒是急性脑炎中最常见的感染源。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癫痫、精神行为异常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李东瑞 丁雪冰 王雪晶 滕军放关键词:病毒性脑炎 病原学检测 低颅压综合征合并脊髓硬膜下血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4年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7岁,先后2次入我院,第1次因“头痛、恶心、呕吐1周”为主诉于2014‐02‐09入我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双侧颞部以及后枕部为著,间断性,伴搏动感,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活动后加重,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无发热。既往无特殊疾患,罗红霉素过敏。无外伤史、有毒物质接触史以及家族史。 王雪晶 李梦 李春 王跃 楚广磊 滕军放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 病例报告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皮层神经蛋白聚糖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神经蛋白聚糖(neuroca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N(MCAO)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用电凝法建立MCAO模型,选取内关、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四穴给予电针刺激,连续治疗4周。选取1、2、4周三个时间点用免疫荧光检测neurocan蛋白的分布,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b lot方法检测neurocanmRNA、neuroca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eurocan主要分布于梗死灶周围区域的胶质细胞及细胞间隙。MCAO模型组neurocan mRNA表达在梗死后1周明显增高。且梗死后2周(0.806±0.224)表达达峰值,持续至梗死后4周仍表达仍增多;电针治疗组neurocan mRNA表达在电针治疗后1周明显降低,而后逐渐下降,至4周(0.031±0.018)达最低值。MCAO模型组neurocan蛋白表达明履增高,且有逐渐升高趋势,术后4周(0.878±0.049)达最高值;电针治疗组neurocan蛋白表达在电针治疗后2周明显降低,而后逐渐下降,至4周(0.292±0.042)达最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电针对脑梗死后neurocan的表达增加起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电针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 张爱武 方燕南 王雪晶 姜涛关键词:电针 神经蛋白聚糖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