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雅华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5篇小说
  • 5篇贝克特
  • 3篇塞缪尔·贝克...
  • 1篇虚构
  • 1篇异延
  • 1篇游戏
  • 1篇语言
  • 1篇元小说
  • 1篇终结
  • 1篇作者之死
  • 1篇文本
  • 1篇现代写作
  • 1篇小说构思
  • 1篇写实
  • 1篇写实主义
  • 1篇写作
  • 1篇理性与非理性
  • 1篇结构主义解读
  • 1篇解构主义
  • 1篇反小说

机构

  • 6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燕山大学

作者

  • 6篇王雅华
  • 1篇刘丽霞

传媒

  • 3篇外国文学评论
  • 2篇外国文学
  • 1篇国外文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理论小说及其对后现代诗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旨在运用后现代叙事理论探讨20世纪以来西方文坛出现的各色实验小说的理论性虚构特征,通过对各类理论小说的梳理与个案分析来展示这类小说中的理论与虚构的互涉与整合,进而揭示理论小说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以及它对后现代诗学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王雅华
关键词:虚构元小说
世界是“我”的表象:解析贝克特《徒劳无益》中的写实主义被引量:3
2009年
本文旨在探讨贝克特式写实主义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其第一部作品《徒劳无益》的文本分析来展示主人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真切体验,从而揭示青年贝克特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
王雅华刘丽霞
关键词:表象
难以命名、异延、意义之谜团——塞缪尔·贝克特小说《难以命名者》之解构主义阐释被引量:4
2006年
作为当代世界文坛的杰出代表,贝克特的贡献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验对艺术本质的揭示和对后现代理论的预设,因此他的小说具有理论性虚构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贝克特小说《难以命名者》的解构主义阐释来探讨其“叙述”、“写作”、“语言”之维,并透过这一维度展示贝克特小说中的关键词“难以命名”、“难解之谜(aporia)”、“鼓膜(tympanum)”等与解构主义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揭示贝克特小说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后现代审美特征。
王雅华
关键词:异延
作者之死与游戏的终结——塞缪尔·贝克特小说《马洛纳之死》之后结构主义解读被引量:9
2004年
本文从心理学和元叙述的层面对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之二《马洛纳之死》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并通过小说以及小说内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来阐释文本的意义 ,探讨作者与文本、写作与意义、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 ,以揭示贝克特对作者存在问题的思考以及他的小说创作理念。贝克特不仅通过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作者的死亡 ,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写作游戏以及游戏中贯穿始终的张力 ,从而隐喻了作者权威的逐渐消失 ,宣告了“作者的死亡” ,同时更深入彻底地实践了他所追求的“‘自我’在创作过程中彻底消解”的创作原则。
王雅华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小说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塞缪尔·贝克特《莫洛伊》之双重文本解读被引量:6
2003年
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和元小说的层面对贝克特三部曲的第一部《莫洛伊》进行剖析和解读 ,以展示其主人公心灵生活更广泛更重要的、甚至无意识的领域 ,进而揭示贝克特对人的本质和对作家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该小说不仅描写了两个主人公莫洛伊和莫兰寻找母亲和寻找自我的旅行 ,同时也记述了一个作家构思小说的心路历程 :一个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真实自我 ,即潜意识的自我 ,并实现意识主体与意识客体、理性与非理性的交流和对话。
王雅华
关键词:非理性小说构思
“小说”的终结和“文本”的开始:贝克特小说《怎么回事》之后现代写作特征解析
2013年
作为20世纪西方文坛反传统的权威,贝克特的小说实验曾因过分走极端而陷入僵局,他最后的长篇小说《怎么回事》标志着他小说实验的终结,但是也隐喻了一种更加自由的、意义永无穷尽、多元开放的文本形式的诞生。这部作品既是对后现代复杂的世界图像和文化逻辑的呈现,也是对小说极限的挑战。本文试图从文体、叙事话语、语言表征的层面来探讨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及其后现代写作特征,从而揭示贝克特对艺术与生活、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反思。
王雅华
关键词:文本语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