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琳琳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大豆
  • 2篇稳定性
  • 2篇QTL
  • 1篇蛋白质
  • 1篇油分
  • 1篇玉米
  • 1篇玉米自交系
  • 1篇转录
  • 1篇转录因子
  • 1篇转录因子家族
  • 1篇子叶
  • 1篇子叶节
  • 1篇自交
  • 1篇自交系
  • 1篇基因
  • 1篇家族
  • 1篇高蛋白
  • 1篇QTL定位
  • 1篇QTL分析
  • 1篇TCP

机构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黑龙江省农垦...
  • 3篇国家大豆工程...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天津市农作物...
  • 1篇北大荒垦丰种...

作者

  • 5篇王琳琳
  • 4篇刘春燕
  • 4篇陈庆山
  • 4篇胡国华
  • 3篇辛大伟
  • 2篇姜振峰
  • 2篇马占洲
  • 2篇姚丙晨
  • 2篇韩雪
  • 2篇沈岩茹
  • 1篇董玲
  • 1篇杨振
  • 1篇邸宏
  • 1篇梁广东
  • 1篇蒋洪蔚
  • 1篇张慧
  • 1篇王振华
  • 1篇张丽伟
  • 1篇单长建
  • 1篇张林

传媒

  • 2篇大豆科学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玉米自交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优化被引量:4
2011年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昌7-2、齐319、郑58为试验材料,针对培养基类型、温度处理、激素配比等因素,优化玉米成熟胚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玉米种子置于4℃预处理36 h,再置于34℃水浴中预处理36 h后愈伤诱导率有一定的提高。最适愈伤诱导培养基为NB+4 mg/L2,4-D+10 mg/LAgNO3,继代培养基为NB+2 mg/L 2,4-D+0.2mg/L 6-BA+10 mg/L AgNO3,分化培养基为NB+0.5 mg/L 6-BA。
邸宏梁广东张林董玲王振华周羽单长建王琳琳金兰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成熟胚
大豆TCP转录因子家族结构域分析及功能预测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已知的拟南芥TCP基因和大豆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获得了大豆TCP家族基因序列,基因定位信息。共鉴定大豆TCP基因54个,分布在大豆除14号染色体外的其他19条染色体上。对54个基因进行进化和聚类分析及功能结构域的分析,发现全部具有高度保守的TCP结构域。根据结构域差异和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将大豆TCP转录因子家族分成2个TCP亚家族。以生物信息学手段和已有的其他物种的TCP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大豆TCP基因占总数的3.5%,与拟南芥同源基因比较,序列长度存在相似性。对启动子元件分析显示,TCP基因含有大量与在子叶、根、茎处大量表达有关的元件及对分生组织有作用的元件。
刘洋张慧辛大伟王琳琳张丽伟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蛋白质含量稳定性QTL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为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稳定性QTL,从而为培育高蛋白大豆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源自美国大豆Charleston和中国品种东农594杂交获得的147个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三种生态环境下三年数据估算的Shukla稳定性方差对大豆蛋白含量进行了遗传和QTL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大豆蛋白稳定性QTL得到2个QTL,分别为qPRO1-1和qPRO17-1,位于连锁群A1和L上,贡献率分别为4.70%和5.73%,共解释10.43%的表型变异。利用混合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到2对上位性QTL,互作染色体为A1×G和A1×A2,上位效应分别为0.19**和-0.22,贡献率为12.82%和17.42%,共解释30.24%表型变异。本实验分析多个环境下的数据,考虑到了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在三种环境条件下分析QTL,检测到了在不同环境下可以稳定出现的QTL位点。控制大豆蛋白含量的QTL位点,都表现出明显的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其中稳定性较好的QTL和公共图谱上定位的调控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 prot 1-7、cq oil003、oil8-1、prot 17-5、prot 2-1及prot12-1等在区间上一致。
王琳琳刘春燕姜振峰姚丙晨沈岩茹马占洲辛大伟韩雪李涛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高蛋白QTL稳定性
大豆油分含量稳定性QTL定位被引量:5
2014年
以美国半矮杆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早),中国品系东农594为父本(6)杂交,衍生的F2:12-F2:14 。含147个重组自交系,2007~2009年分别在3个环境下种植,测定收获大豆种子油分含量。采用Shukla法计算油分含量的遗传稳定性,将稳定性结果利用复合区间模型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4个大豆油分稳定性QTL(sqOIL7-1,sqOIL8-1,sqOIL15-1和sqOIL12-1)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他们分别位于连锁群D1a、D1b、J和G上,贡献率分别为5.33%、14.61%、5.83%和5.37%。混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4对上位性QTL,贡献率分别为5.65%、11.42%、15.19%和18.32%。研究结果对大豆油分含量重要基因的挖掘及油分相关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沈岩茹刘春燕姜振峰王琳琳马占洲杨振辛大伟蒋洪蔚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油分QTL稳定性
大豆子叶节和胚尖再生体系的比较及大豆SR1基因的遗传转化被引量:3
2012年
以合丰23和合丰35的子叶节和胚尖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SR1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合丰35胚尖和子叶节体系的出芽率(96.1%和79.1%)均显著高于合丰25(66.45%和74.4%);胚尖转化体系的平均再生周期(40 d)低于子叶节转化体系(68 d);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20 d时胚尖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96.1%)高于子叶节体系(77.8%)。以合丰35胚尖为外植体成功转化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SR1,共获得6株转基因植株。
姚丙晨沈艳茹韩雪王琳琳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