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星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对苯二甲酸
  • 3篇对苯二甲酸乙...
  • 3篇乙二醇酯
  • 3篇韧带
  • 3篇人工韧带
  • 3篇聚对苯
  • 3篇聚对苯二甲酸
  • 3篇聚对苯二甲酸...
  • 3篇聚对苯二甲酸...
  • 3篇二醇
  • 1篇生物力学
  • 1篇鼠骨
  • 1篇术后
  • 1篇术后疼痛
  • 1篇疼痛
  • 1篇皮神经
  • 1篇酰胺
  • 1篇酰胺化
  • 1篇膝关节
  • 1篇膝关节周围

机构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阆中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王星
  • 4篇韩一生
  • 3篇侯巍
  • 3篇郭海涛
  • 2篇张东宪
  • 1篇毕龙
  • 1篇郭建斌
  • 1篇第五维龙
  • 1篇孙鹏霄
  • 1篇汪军
  • 1篇闫金洪
  • 1篇郑建民
  • 1篇孙鹏宵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消毒方法对生物化PET人工韧带的生物力学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环氧乙烷、高压蒸汽、60Co照射三种消毒方法,对生物化PET人工韧带的生物力学影响,为选取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表面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为材料,制备生物化PET人工韧带,分别给予环氧乙烷熏蒸、高压蒸汽、60Co照射消毒处理,并设未作消毒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测量结果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高压蒸汽消毒后,韧带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及第一次破裂力降低,且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Co照射消毒后,韧带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降低,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一次破裂力的差异不明显(P>0.05);环氧乙烷消毒处理后,最大拉力、第一次破裂力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间断裂伸长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压蒸汽消毒后韧带样品的生物力学性能降低比较明显;采用60Co射线消毒方法对产品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进一步的消毒方法改进可能更为理想;环氧乙烷消毒法可作为生物化PET人工韧带的有效消毒方法。
王星张东宪孙鹏宵侯巍郭海涛韩一生
关键词:消毒人工韧带生物力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膝关节周围皮神经与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关系的解剖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通过明确膝关节周围皮神经各个分支的相对位置为临床通过去神经化手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具成年防腐尸体(4下肢)及2具新鲜成年尸体(2个下肢)进行解剖,明确各个神经支及皮神经走行的毗邻关系。并通过对这些神经进行磁共振扫描,给临床提供直观立体的形态学参考。结果膝关节周围恒定出现三支皮神经,其分别为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髌下支、股中间皮神经。这些神经位置表浅、直径较细,局部视图较难分辨。通过磁共振三维成像,能够进一步明确神经的走行关系,使各个分支与膝关节周围骨性标志和相对位置易于观察。结论通过膝关节周围皮神经的解剖,可明确在实施膝关节置换术后引起疼痛的病变神经,为指导临床实施去神经化手术解除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神经源性疼痛提供指导。
第五维龙王星毕龙郑建民汪军韩一生
关键词:膝关节皮神经疼痛MAGNETICRESONANCE
壳聚糖接枝改性PET人工韧带的表面结构与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人工韧带材料表面接枝壳聚糖长链分子,对改性PET人工韧带的表面结构与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较好生物相容性的PET人工韧带材料的设计和研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首先采用化学接枝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织物表面接枝丙烯酸(PET-AAc),再与壳聚糖分子发生酰胺化反应实现PET表面的壳聚糖接枝(PET-CHI)。借助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和扫描电镜(SEM)等对PET改性效果进行分析表征。结果:壳聚糖长链分子成功接枝到PET表面,壳聚糖在PET表面的接枝厚度为2.25μm,接枝量为9.66 wt%。结论:接枝改性后PET表面亲水性有较大提高,浸润性得到改善。
孙鹏霄张东宪侯巍郭海涛王星韩一生
关键词:人工韧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化学接枝壳聚糖酰胺化
改性PET材料编织物引导小鼠BMSC迁移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壳聚糖接枝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编织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主要的人工韧带种子细胞。本研究通过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生物材料上的细胞迁移模型,旨在观察BMSC在改性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探讨该材料作为人工韧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自主设计制作细胞迁移模具,置于六孔板,在模具加样孔内接种小鼠BMSC,培养24 h后撤出模具,分别继续培养48 h、72 h和96 h;在证实模具可有效用于量化细胞迁移过程后,将不同线密度的PET材料编织物平铺于六孔板底,利用本模型观察BMSC在3000D组和5000D组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吉姆萨染色法计算不同时间点BMSC的迁移面积。结果:细胞接种24 h后撤出模具,可见六孔板底中央出现与模具底面大小相当的无细胞空白区,周围接种BMSC,随培养时间延长,BMSC逐渐由周围向中央区域迁移;在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成功建立细胞迁移模型后,随培养时间增加,两组细胞迁移面积均逐渐增大,其中3000D组细胞迁移面积显著大于5000D组(P<0.05)。结论: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模具建立的细胞迁移模型能够应用于平铺编织物引导细胞迁移的基础研究,本模型可作为传统模型无法观察人工材料对细胞迁移可能影响的良好补充;3000D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的线密度较5000D更有利于小鼠BMSC在材料上的迁移和生长。
侯巍郭海涛王星郭建斌闫金洪韩一生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工韧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