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军

作品数:36 被引量:35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3篇盆地
  • 15篇凹陷
  • 12篇苏北盆地
  • 8篇盐城凹陷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油气
  • 6篇准噶尔盆地
  • 6篇勘探
  • 6篇成藏
  • 5篇泰州组
  • 5篇气藏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烯烃
  • 4篇烯烃聚合
  • 4篇烯烃聚合催化...
  • 4篇聚合催化剂
  • 4篇化学特征
  • 4篇海安凹陷
  • 4篇二醚

机构

  • 11篇江苏油田
  • 10篇中国石油化工...
  • 7篇中国石化
  • 6篇江汉石油学院
  • 6篇中国石化集团...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石化海洋石...

作者

  • 36篇王文军
  • 8篇包建平
  • 7篇侯建国
  • 5篇丁卫星
  • 4篇毛凤鸣
  • 4篇陈安定
  • 4篇马安来
  • 4篇马英俊
  • 3篇李贤庆
  • 3篇王培荣
  • 2篇张亚雄
  • 2篇肖秋生
  • 2篇朱筱敏
  • 2篇胡国艺
  • 2篇赵思源
  • 2篇杨立干
  • 2篇朱翠山
  • 2篇熊波
  • 2篇王英民
  • 2篇何禹斌

传媒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4篇海洋石油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3篇江汉石油学院...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小型油气藏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西安石油学院...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5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5篇2001
  • 2篇1999
  • 2篇199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类环状缩醛和缩酮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状缩醛和缩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本发明的环状缩醛、缩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I)。本发明的化合物既具有1,3-二醚和1,1-二醚双重结构,又具有固定的空间构象。将该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应用于制备Ziegl...
王文军赵思源高明智谢伦嘉刘海涛柯丽李天益
文献传递
准噶尔盆地Z1井油源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莫西庄构造Z1井三工河组二段油气进行了详细的油气组份、饱和烃气相色谱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J_1s_2原油来自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J_1b_1原油来自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而J_1s_2。沥青则来自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
王文军何禹斌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油源对比侏罗系三工河组准噶尔盆地
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砂岩成岩序列和储集层质量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基于53口井310余块储集层砂岩样品的分析研究,指出上白垩统泰州组储集层存在着压实(压溶)、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类型,但在不同位置成岩作用的表现有所不同。海安凹陷以胶结和溶蚀作用为主,压实与压溶作用不太明显;高邮凹陷的压实程度较海安凹陷强烈。压实作用使得高邮凹陷泰州组在2400-2800,m储集层孔隙度为10%左右,而海安凹陷为10%-20%。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储集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储集层质量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均可降低孔隙度,但当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小于15%时,胶结作用对储集层质量影响较小。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颗粒溶蚀形成了大量的粒间溶孔。海安凹陷有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滑塌浊积扇砂体中,高邮凹陷有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中。
朱筱敏刘长利张亚雄刘为付陈莉琼王文军杨立干
关键词:苏北盆地海安凹陷高邮凹陷上白垩统泰州组成岩序列
海安凹陷泰州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均一温度,结合圈闭形成时间和生排烃史确定了泰州组油气藏形成期次.样品中共发育2期成岩流体包裹体:Ⅰ期流体包裹体只有盐水包裹体,无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65-75℃之间;Ⅱ期流体包裹体中盐水包裹体较发育,烃类包裹体多与盐水包裹体伴生,烃类包裹体为淡黄色和黄褐色,在荧光下呈淡黄色和黄色,均一温度分布在75-115℃之间,主峰为80-110℃.根据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均一温度,结合圈闭形成时间和生排烃史分析可知,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成藏时间为19.8 Ma-现今,即N1y1沉积末期至现今,此时断层圈闭形成,排烃进入高峰期.
袁际华柳广弟姜丽娜王文军
关键词:海安凹陷泰州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成藏期次
盐城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其勘探意义被引量:26
2001年
盐城天然气藏的发现经历曲折 ,给人启示。从天然气藏的基本地化特征、天然气及其源岩类型、天然气成熟度等分析 ,盐城天然气藏为“古生新储”型晚期成藏的天然气藏。该气藏发现的意义在于为苏北地区“古生新储”、“古生中储”型天然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地质模型 ,也为扬子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的勘探提供了借鉴。
侯建国陈安定肖秋生王文军
关键词:地质特征天然气藏盐城凹陷气藏勘探
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烃源层评价被引量:9
2008年
苏北盆地泰州组烃源层是国内少有的上白垩统烃源层,其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为偏腐泥型,处于低熟—成熟演化阶段。尽管泰州组烃源层厚度较薄(20~30m),但近年来的勘探已发现9个由泰州组烃源层供烃的油藏。泰州组烃源层与电阻率“六尖峰”段相对应,该特征代表了发育于半深湖—深湖、半咸水—咸水环境、以化学成因为主的泥质碳酸盐岩及其有机质形成特征。
陈安定宋宁王文军
关键词: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
苏北盆地东南部泰州组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及有利储层评价被引量:14
2011年
利用50余口井的储层实验资料,对苏北盆地主力勘探地区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砂岩储层进行孔隙类型和有利储层评价。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发育三角洲、浊积扇、扇三角洲等成因类型砂体,这些砂体由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并且砂岩储层发育次生孔隙,原生孔隙较少;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 300~2 500m,系大量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颗粒遭受强烈溶蚀而成,孔隙度为12%~25%,第二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 600~3 200m;高邮凹陷泰州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海安凹陷有一定差异,其只存在1个次生孔隙发育段(2 400~2 900m),孔隙发育程度与海安凹陷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带相似;泰州组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沉积物中有机质演化产生的有机酸、酚以及碳酸有关;大部分次生孔隙是由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海安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滑塌浊积扇砂体中,高邮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储层埋藏浅、物性好,均以Ⅰ和Ⅱ类储层为主,是有利的勘探地区。
朱筱敏李亚辉张义娜王文军张亚雄杨立干王欣
关键词:砂岩储层次生孔隙泰州组海安凹陷苏北盆地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运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白垩统泰州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将泰州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泰一段构成层序I1和泰二段构成层序I2)和5个体系域,其中,层序I1沉积于盆地断陷期,由于受仪征运动的影响该层序多与下伏浦口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彼此间为典型的层序界面,发育辫状河冲积平原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沉积;层序I2形成于盆地拗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湖泊沉积范围广,湖相暗色泥岩沉积是盆地主要烃源岩。指出海安凹陷生油层主要发育于沉积层序I2中部湖侵体系域的泥灰岩段,该生油层本身又是良好盖层;而储集层则主要发育在沉积层序Ⅰ1和I2顶部的高水位晚期;海安凹陷中心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砂体是油气的有利勘探区。
徐田武王英民魏水建王文军
关键词: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沉积相
准噶尔盆地腹部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目前成藏期分析常用的方法。通过准噶尔盆地腹部含油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取样研究,得到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四组均一温度:50~65℃,70~90%℃,90~110℃,110~120℃。结合埋藏史和热史的恢复,认为本区油气成藏具有多期性,主要有早期充注和晚期充注两期,其中以晚期充注为主。
丁卫星王文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
未熟油与成熟油的混源实验、混源理论图版及其应用被引量:57
1999年
苏北盆地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的现象比较普遍。选择S7 井典型成熟油与T6 井典型未熟油,将它们按质量百分比混合进行混源实验,以验证混源对族组分、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参数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勘探发现的“未熟油”, 其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仍是干酪根生成的成熟油。计算了成熟度参数C2920S/(20S+ 20R) 、∑nC15 + /∑ααα甾烷C27 ~2920R及饱和烃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差异。根据油气初次运移及二次运移对地球化学参数影响较小的特点,用排烃条件较差的油源岩自然演化的样品数据代表原始的不同成熟度原油,进行某一特定未熟油与不同成熟度原油的理论混源计算,绘制出理论图版。应用该图版,可计算各油田未熟油与成熟油的比例,还可分析成熟油的最大成熟度、油藏成藏时间、生物降解及油气运移等情况。
王文军宋宁姜乃煌宋孚庆
关键词:未熟油图版油气勘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